作為心內科的老司機,想必大家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都不陌生,其典型心電圖表現為至少兩個相鄰導聯ST段抬高。其實,心電圖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區分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更重要的是能夠定位STEMI的梗死部位以及判斷相關罪犯血管,為下一步臨床決策提供依據。
作者:人間世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1 急性下壁STEMI
在心肌梗死相關罪犯血管分析中,較複雜的是下壁心肌梗死,因為這個部位的心肌供血來源比較複雜,可算是「三雄割據」(圖2)。一般而言,在心臟下壁的血液供應中,右冠狀動脈供血約占80%;源於左迴旋支的供血約占20%;還有極少數為前降支過長,繞過心尖「千里迢迢」為下壁供血。這些複雜的情況,就給我們定位罪犯血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圖2 心臟下壁供血血管
總體而言,前降支閉塞引起的下壁心肌梗死相對來講比較容易識別,因為通常會伴有明顯的前壁導聯ST段抬高(圖3)。
圖3 前降支閉塞引起的下壁心肌梗死
最令大家感到困惑的,應該是如何鑑別右冠狀動脈與左迴旋支閉塞引起的下壁心肌梗死。也許大家在教科書或文獻中都見到過各種各樣的判斷表格,如表1,但是這些表格一方面不容易記憶,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導致混淆。今天就分享給大家一個簡便易行的鑑別流程圖。
表1 右冠狀動脈閉塞和左迴旋支閉塞引起下壁心肌梗死的鑑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示意圖(圖4)。A代表的是右冠狀動脈閉塞,而B則代表了左迴旋支閉塞。將兩者進行對比後,我們很容易發現損傷向量的差異:右冠狀動脈閉塞引起的損傷向量更向下和向右,而左迴旋支閉塞引起的損傷向量更向左和向後。希望大家記住這張圖,因為這對於我們記憶和理解下面的流程圖幫助很大。
圖4 右冠狀動脈閉塞和左迴旋支閉塞引起的損傷向量比較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鑑別流程圖。
圖5 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鑑別流程圖
第一步,分析I導聯。如果ST段抬高≥0.5 mm,則罪犯血管為左迴旋支;如果ST段壓低≥0.5 mm,則罪犯血管為右冠狀動脈;如果ST段呈等電位線或偏移<0.5 mm,則需進入第二步。
第二步,分析II和III導聯。比較兩者ST段抬高程度,若II導聯ST段抬高幅度≥III導聯,則考慮罪犯血管為左迴旋支;若III導聯ST段抬高>II導聯,則需進入第三步。
第三步,計算V1~V3導聯ST段壓低幅度總和與II、III、aVF導聯ST段抬高幅度總和的比值,若比值>1,提示左迴旋支病變;若比值≤1,提示右冠狀動脈病變。
流程雖然簡單好記,但其準確率有高呢?有學者通過臨床研究證實,這個鑑別流程在判斷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準確率可高達95%。當然,我們也應該客觀對待這個分析結果,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畢竟冠脈分布的個體差異較大,而且側枝循環和多支病變也會影響分析的準確性。
最後,讓我們在實踐中驗證一下,請各位自行判斷圖6中A、B、C、D的罪犯血管分別是哪條。
圖6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
答案:A為右冠狀動脈閉塞;B、C、D均為左迴旋支閉塞。
參考文獻:
[1] Fiol M, Cygankiewicz I, Carrillo A, et al. Value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algorithm based on "ups and downs" of ST in assessment of a culprit artery in evolving inferior wal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4, 94(6):709-714.
[2] Huang X, Ramdhany SK, Zhang Y, et al. New ST-segment algorithms to determine culprit artery location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6, 34(9):1772-1778.
[3] 劉仁光. 下壁心肌梗死相關動脈心電圖精讀[J]. 臨床心電學雜誌, 2006, 4(1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QPuY20BJleJMoPMMS0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