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化歷史講好地名故事——傅集地名文化

2019-06-26   名相伊尹

傅集鎮 在杞縣南部,東與睢縣交界,西鄰圉鎮鎮,南連宗店、板木鄉,北接邢口鎮、蘇木鄉。面積68.2平方公里。轄傅集南村、傅集北村、傅集東村、傅集西村、曹胡同、前呂寨、前老莊、楊井、陸莊、周莊、龐屯、後謝窪、大鄭莊、紙房、趙村、宋劉莊,五里井、安莊、宋吉屯、和莊、溝灣李、申紀、夏陵、王莊、韋莊、堤劉、徐莊、李店、司莊、河坡李白廟屯、北馬莊、劉莊、窪張、馬莊寨、青龍店、棗園、西鄭莊、軍張、後老莊等40個村委會,65個自然村,304個村民組,16963戶,62218人(非農業人口1860人),其中回族90人,鎮人民政府駐傅集,故名。

明屬圉鎮保、青陵保各一部。清屬傅集社、溝陵社、蘇木社和荊崗社各一部。民國時期屬第三區,又名傅集區。1935年並為一區(轄傅楊鄭呂司李、安徐韋馬趙劉聯保內有荊裴喬一部),1944年屬芝圃縣二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復名第三區和傅集區,1955年並區,仍屬第一區。1957年為傅集中心鄉、韋莊中心鄉。1958年有傅集、曹胡同、前呂寨等3個高級社,合建為「先鋒人民公社」1961年復改為第三區(傅集區),1963年撤區,改稱傅集人民公社。1975劃出邢口、草寺等14個大隊歸新建的邢口人民公社;咸崗、鄒寨2個大隊歸蘇木人民公社;圉鎮人民公社的後謝窪大隊劃歸傅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傅集鄉。1995年撤鄉建鎮至今。

全鎮地處豫東平原,為黃河沖積層過渡區,地勢坦緩,西北向東南微傾。東部小蔣河,從邢口鎮的魏寨入境至馬莊寨出境,流長7.5公里;東風乾渠由邢口鎮草寺入境,至溝陵崗入宗店鄉,流長9.5公里;幸福乾渠,自邢口鄉孫窪入境,至趙村入宗店鄉,流長7.8公里;鐵底河從鄭莊、謝窪過境,流長2.6公里;傅集溝流長8.7公里;雙樓溝流長10.4公里;勝天渠流長3公里;小溫河上接傅集溝,下至糾莊入宗店鄉,流長4.2公里。總計河渠溝過境流長46.7公里。除勝天渠流向東西溝通東風乾渠與幸福乾渠外,余皆流向東南。

全鎮耕地72886畝,大部為淤土、兩合土、青沙地東部小蔣河兩岸,原有少量鹽鹼土地,治理後也變為良田。主產小麥、大豆、玉米、紅薯及其他雜糧等。經濟作物產棉花芝麻、油菜瓜果蔬菜之類。機井700眼。

中學2所,小學40所,鄉衛生院1所,衛生室52處。

106國道縱貫鎮境,杞縣一官莊公路、傅集一板木公路橫跨境內。

名勝古蹟有青陵台、雲岩寺;傅集烈士陵園,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傅集是著名革命烈士曹鼎新、段家讓、張玉境和知名民主人士孟昭朴及原中共中央委員、中南局書記處書記吳芝圃等的故里。

傅集 在杞縣城南18公里處。傅集南村、北村東村、西村委會駐地。34個村民小組,1427戶,7139人,耕地6661畝。鎮人民政府駐南村。

古時傅姓建村,稱傅家莊。右有孫莊,左有響旗營,因避患三村合築土寨,仍名傅家莊。繼而青陵店集遷此,更名傅家集,簡稱傅集。

聚落1.5平方公里。村民沿街建有鋼筋水泥樓房,間有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居民以農為主。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兼種油菜、瓜果、蔬菜等。

初中2所,小學1所。衛生院1座,衛生室4處,獸醫站1個。

名勝古蹟有利濟橋、開智小學、中共杞縣地委、伊東公園遺址、村北烈士陵園。

106國道、杞縣一官莊公路、竹林公路從村中經過。為杞南交通樞紐。

張莊 在杞縣城南18.5公里、傅集南1公里處。1個村民組,36戶,183人,耕地176畝。屬傅集南村委會轄村。

相傳唐宋年間,張姓在此建村,故名。

聚落橢圓形,面積126000平方米。東西主街與南北街相接成「丁」字形。民居為磚瓦房。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主產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村西鄰106國道。

孟莊 在杞縣城南19公里、傅集南1.5公里處。1個村民組,68戶,340人,耕地346畝。屬傅集南村委會轄村。

明進士孟紹虞族下居此,故名孟莊。

聚落東西長條形,面積19.8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房屋磚木結構,硬山坡頂瓦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主產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小東莊 在杞縣城南28公里、傅集東北1公里處。3個村民組,84戶,420人,耕地590畝。屬傅集北村委會轄村。

明初李、王、丁三姓於傅集東側建村,因人少莊小,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16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西抵南北街。村北新辟東西路一條。民舍為磚木結構硬山坡頂瓦房。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主產小麥、大豆、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

大路通106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