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愛撫的菜薹。圖/長江日報
- 小蔬語 -
武漢人最愛的菜里
都少不了菜薹
冬天的武漢,菜薹是當仁不讓的主角,熱乾麵、鴨脖子,都要靠邊夾道歡迎。而在所有品種的菜薹里,洪山菜薹絕對占據C位。幾乎每一個菜薹攤子前,都像復讀機一樣播放著以下對話:
「剛上市的洪山菜薹,帶點回去吃,又嫩又甜。」
「你這是洪山菜薹?」
「絕對正宗的洪山菜薹,吃了就曉得。」
「是不是洪山菜薹」,這是武漢人的執念,也是武漢人的天真。
但凡有執念,皆因不易獲得。
1700年的金殿玉菜
洪山菜薹,早在東漢、三國時便有「乃人間所啖菜」的記載。
相傳孫權的母親非常愛吃洪山菜薹,孫權便命當地官員每年冬天將洪山菜薹運至建業(今南京),直到母親去世。洪山菜薹因此也被稱為「孝子菜」。
到了唐宋明清,洪山菜薹已成名菜,流傳的故事更是版本多樣。先有蘇東坡三顧武昌,只為嘗一口洪山菜薹;後有慈禧打頭「帶貨」,洪山菜薹一時成為「金殿玉菜」。導致晚清列位台閣大員想方設法對洪山菜薹巧取豪奪以獻殷勤,李鴻章的兄長李翰章還演出過一場「刮地皮」的鬧劇。
再到民國初年,湖北黃陂人黎元洪赴京任大總統,每年必派專員到洪山運菜薹一解鄉愁。
就這樣,洪山菜薹被文人雅士讚美稱頌,被皇庭權貴追捧,成為歷代向皇帝進貢的湖北特產。但在這紅塵人情之外,洪山菜薹還有著更為詩意的傳說——「以寶通寺塔影及寶通寺鐘聲所及處產者為佳。」
寶通寺有一座洪山寶塔,塔影隨著太陽的角度而變化,凡是塔影能遮住的地方以及能聽到寺內鐘聲的地方,種出的洪山菜薹才是最正宗,於是又抹上一筆「塔影鐘聲映紫菘」的神秘色彩。而超過這一範圍,菜薹的顏色就變淺,味道也會變差。所以只有這一塊地產出的菜薹才是AAAAA級貢品。
大股子,小氣候,種出人間仙品
寶通寺正門入口,左拐走到盡頭,沿坡路拾級而上到達山頂,再穿過一條小岔路,有一塊洪山菜薹的種植地。普通菜薹的根莖一般只有三四十厘米,但洪山菜薹高達四五十厘米,直徑2-3厘米,有兩三根手指粗。
「不就是菜薹嘛,有多大的區別呢?」但直到你把普通菜薹放到洪山菜薹旁邊,你才曉得,區別大了!
首先從外觀看,一般紅菜薹棵子很矮,長度在20厘米左右,而洪山菜薹長度能達到60厘米。
其次看花,洪山菜薹身穿紫衣、頭頂黃花,帶花生長,普通菜薹開花就老了,花的黃色越鮮艷,菜薹就越新鮮。
普通紅菜薹杆細偏紅,洪山菜薹杆粗大,較普通菜薹粗2倍都不止!
正宗洪山菜薹的獨特稀有源自「大股子,小氣候」,「大股子」指的是洪山菜薹原產地的種子。寶通寺一帶的土壤是灰潮土,長江鹼性衝擊沉澱物,成土過程中,淋濾作用使土壤鹼性減弱,石灰質減少,酸性和有機質增加,土質穩定,微量元素多。
「大氣候」則是指背靠大洪山,阻隔風寒;南靠南湖,氣候溫潤潮濕,外加長江環繞全區東北西三面,湖泊星羅棋布,為菜薹的生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洪山菜薹一般每年八月中下旬播種,冬至到春節期間,是菜薹的盛產期,是武漢人一年到頭最饞的一口,也是濃墨重彩的武漢年夜飯上最輕盈的一抹奼紫嫣紅。
賣出1000元/斤的天價
以前,從洪山到南湖,「九嶺十八坳」全部都是菜地。洪山區就是武漢市的「菜園子」,武漢86%的蔬菜都是洪山區種的。
上世紀80年代洪山的菜地面積有8000畝;到了90年代,變成4000畝;2000年只剩1000畝;到現在,只剩下這最後的80畝了。
而整個寶通禪寺內,也僅僅只有九畝半地種植洪山菜薹。
物以稀為貴!
信息來自WHatplus、得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