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2011年,被盛讚為「中國諜戰小說之父」的作家麥家,出版了他的諜戰特情文學「封筆之作」:《刀尖》。
這部忠實還原王牌特工「金深水」的傳奇故事作品,是麥家花了近九年時間收集素材、集中寫作,又反覆修改而成。
不久,導演高群書讀完《刀尖》,完全被男主角金深水的傳奇經歷吸引。他立刻打電話給麥家,表示自己想將其拍成電影。
兩人一拍即合,高群書+麥家這對王炸組合再度聯手,《刀尖》即將開拍的消息引發了無數諜戰片愛好者的期待。
只是沒想到,直到今天,歷盡千帆的電影《刀尖》終於全國公映。
「傳奇特工」金深水,也終於等到這樣一個機會,走到眾人面前。
《刀尖》的背景設置在1940年,彼時的南京城,日本軍方、汪偽政府、重慶政府和地下抗日力量四方勢力盤根錯節,整座城的氛圍可謂兵戈擾攘,人人風聲鶴唳。
為了提升沉浸感,《刀尖》在作者麥家夯實的原著基礎上,邀請了以張譯、黃志忠和成泰燊為首的戲骨卡司,他們的精湛表演,將電影中所有角色鮮活地帶到了觀眾面前。
不僅如此,導演高群書和他的團隊,通過精準的鏡頭語言塑造了凜冽冷峻的氛圍,就連唯美的空鏡都在傳遞蕭瑟肅殺的氣息。
更不用提片中幾場極盡凌厲的刑訊戲,搭配李淳、沙溢等優秀演員的精彩表演,衝擊力十足,瞬間將觀眾帶回那個殘酷的年代。
氛圍到位,主角金深水出場:
他是一位生於殘酷年代,身處複雜局勢中,小心翼翼隱藏身份,又要瞅準時機完成任務的特工。
表面看,金深水是汪偽政府安保局金處長,實則是重慶政府特工,代號「雨花台」。因此身處亂局的他,隨時會面對來自任何一方的敵人。就連同一陣營的戰友,也隨時可能倒戈。
金深水的處境,幾乎可以用「四面楚歌」來形容。
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中,金深水步步為營,殺人無形,機關算盡竭力周旋,真正的「刀尖行走步步驚心」。
跟隨他的精妙布局,觀眾也能夠在兩個小時里體驗一把酣暢淋漓的燒腦觀感,這恰恰就是諜戰片最硬核的地方。
但金深水並不天生就是個「英雄」,《刀尖》更高一籌的地方就在於,它以硬核諜戰為背景講述了主角金深水的成長史,邀請觀眾共同見證了一個普通人如何成長為英雄。
而這,也正是原著最吸引導演高群書的地方。
在成為「英雄」之前,金深水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讀書人,與妻兒生活在江南水鄉。
他親眼目睹最親愛的人被日寇屠殺。
仇恨點燃了金深水的心神,他發誓要殺日本人為妻兒報仇,於是在重慶政府特工牛首山(曹衛宇 飾)的指引下加入軍統,成了一名特工。
這個國立中央大學的高材生開始在主流戰場之外的隱秘戰線上發揮才能,頭腦冷靜手段狠辣,他很快來到了戰局中央,成為了一顆關鍵的棋子。
只是能力的增長,仍不是金深水成長的關鍵詞,與傳統影視劇里主角「成長」的角度不同,《刀尖》里金深水的成長,更多是在講他「信仰提純」的過程。
前面說到,金深水身處戰局中央,周圍滿布來自汪偽政府、重慶政府、地下抗日力量等不同組織的力量。
在「群魔亂舞」的混局之下,他不僅要跟汪偽政府的漢奸們鬥智斗勇,同時還得再日本人的刺刀下跟敵人周旋。
這些「尸位素餐」的當權者看似目標一致,背後卻心懷鬼胎。
電影里,金深水抱著「殺日本人報仇」的念頭加入軍統,卻發現軍統組織在本該一致對外的時候,其實花了大力氣來「剷除異己」。
眼睜睜看著昔日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同事冤死於組織的猜忌,金深水伴隨著一句振聾發聵的台詞,開始了自己真正的蛻變:
「殺一個抗日的人,於情於理,於國於家,都不對!」
刀鋒淬火,信仰提純,金深水終於決定跟隨自己的內心,選擇為真正的信仰拋頭顱灑熱血,懷抱著「抗日救國」的信仰,他最終成長為了地下抗日組織里的一名傳奇特工。
對觀眾來說,目睹他從最初的「殺日本人報仇」,一路成長為「抗日救國」的傳奇特工,無疑能夠讓金深水這個角色更加有血有肉,豐滿鮮活。
而觀眾的共情落淚的欽佩敬仰,也將以這個角色為介質,傳遞給那個特殊年代裡每一位奉獻犧牲的英雄。
《刀尖》的精妙還體現在,他為特工金深水的成長道路設置了一個功不可沒的引路人:女主角林嬰嬰。
與金深水互為對照,林嬰嬰的成長線也是電影很重要的一部分。
電影里,林嬰嬰是個比金深水更加複雜,也更早成長起來的角色:她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三面特工」。
在汪偽政府安保局任職,又以軍統特工「莫愁湖」的身份與金深水接頭,兩人了解更深後,她亦將自己的底牌:地下抗日組織成員的身份亮給了金深水。
她走上抗戰道路,也與金深水有著同樣的傷痛故事:
林嬰嬰原本是富商之女,奈何淞滬會戰期間,一家人逃往故鄉時遇到日軍,全家老小慘遭日軍屠殺,唯余自己和二哥在幾個家僕的保護下免於一死。
之後,林嬰嬰與二哥成為了堅定的地下工作者,為「鋤漢奸,殺日寇」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國統特工金深水,也是在與她合作的過程中,受到她的引領與感染,逐漸認清形勢,堅定信仰,並最終跟隨自己的內心,選擇了更能實現自我理想的道路。
金深水與林嬰嬰兩人的成長史,以及他們互相感召、彼此引領的故事,正是對那段歷史上無數「無名英雄」之間堅定信仰的感染與傳承最好的詮釋。
一代又一代的無名英雄,就是從這種傳承中汲取力量,堅定信仰,無畏地奉獻出了自己的所有。
也正是這種傳承與感染,令我們的革命信仰薪火相傳,也令我們的民族聲生不息。
《刀尖》映後,嘉賓李晨分享的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
他說,「每個人的信仰會在內心形成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會不斷生根發芽。」
今天,電影《刀尖》通過大銀幕將這顆種子種進了每一位觀眾心裡。
未來這顆種子會開出什麼樣的花呢?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我想曾經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給原著作者麥家的那段授獎詞,就是最好的期許:
「一個人如何在信念的重壓下,在內心的曠野里,為自己的命運和職責有所行動、承擔甚至犧牲」。
這或許就是我們每個人,能從這部電影里得到的最好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