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陳毅主動請纓擔任志願軍總司令,為何被毛主席否決?

2024-09-01     文史風雲

1950年,毛主席提議抗美援朝,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就在毛主席孤立無援之際,陳毅挺身而出,主動請纓擔任志願軍總司令,最終為何被毛主席否決?

1950年的秋天,一場關乎國運的豪賭正在悄然展開。

韓戰爆發後,美軍不顧中國警告,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大有飲馬中原之勢。

面對這空前的危機,毛主席決定出兵朝鮮,但這個決定在黨內卻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

就在毛主席孤立無援之際,陳毅挺身而出,主動請纓擔任志願軍總司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婉言謝絕了陳毅的請求。

1950年6月,韓戰爆發。

中國領導層預感戰火可能蔓延,立即組建東北邊防軍,為可能的入朝作戰做準備。

9月,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成功,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

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警告,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

毛主席深知,如果任由美軍占領朝鮮,中國東北將直接暴露在美軍炮火之下,新中國的安全將面臨嚴重威脅。

然而,新中國百廢待興,百姓渴望和平,軍隊尚未完成正規化改造,裝備落後,而對手是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實力懸殊。

更令毛主席憂心的是,出兵決策在黨內並沒有取得一致同意。

用毛主席的話說,當時中央高層支持出兵的"只有一個半人",一個是他自己,那半個是周恩來。

就在毛主席孤立無援之際,陳毅挺身而出,主動請纓擔任志願軍總司令,這對毛主席無疑是莫大的政治支持。

夜深人靜,毛主席獨自站在窗前,望著滿天繁星若有所思。

他知道,接下來的決定將決定中國的命運。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召集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

會議室里,氣氛凝重,主張出兵和不出兵的兩撥人爭執不下。

爭論持續了整整一天。

會議結束時,毛主席力排眾議堅持出兵援朝,但總司令人選卻成了一個難題。

走出會議室,陳毅追上毛主席:"主席,我請求擔任志願軍總司令!"

毛主席停下腳步,轉身看著陳毅:"老陳,你的勇氣可嘉。但這個位置,你不合適。"

"為什麼?難道我能力不夠?"陳毅有些急切。

毛主席搖搖頭:"不是能力問題,你在上海的工作很重要,暫時離不開,而且,你擅長的是政工,單獨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不足。"

陳毅沉默了,他明白毛主席說的有道理,但心中仍有不甘。

"那主席準備讓誰去?"陳毅問道。

毛主席沒有直接回答,只是意味深長地說:"這個人,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資歷老、有軍功、政治可靠。"

陳毅若有所思。他忽然想到一個人:"難道是...彭德懷?"

毛主席笑而不語,轉身離去,留下陳毅站在原地,陷入沉思。

選擇彭德懷,不僅是為了打贏這場仗,更是為了中國的長遠未來。

1950年10月8日,彭德懷風塵僕僕地從西北趕到北京。

剛一見面,毛主席就開門見山:"老彭,我決定出兵朝鮮,你願意當志願軍總司令嗎?"

彭德懷沒有絲毫猶豫:"主席,我支持出兵!我願意去!"

毛主席欣慰地點點頭:"好!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

接下來的日子裡,彭德懷日夜兼程,為入朝作戰做準備。

他調兵遣將,制定作戰計劃,同時還要應對各種質疑和反對聲音。

"彭總,美軍裝備精良,我們拿什麼跟他們打?"有人擔憂地問。

彭德懷堅定地回答:"我們有精神優勢!再說了,朝鮮地形複雜,有利於我們發揮游擊戰優勢。"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跨過鴨綠江。

面對裝備精良的美軍,志願軍將士以血肉之軀築起了鋼鐵長城。

彭德懷親臨前線,與將士們同甘共苦,他常常深入一線,察看戰況,鼓舞士氣。

一次,在激烈的炮火中,彭德懷冒著生命危險爬上山頂觀察敵情。

警衛員急得直跺腳:彭總,太危險了,快下來吧!

彭德懷卻不為所動:不親眼看看,怎麼指揮作戰?

就這樣,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志願軍以劣勢裝備,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軍事奇蹟。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

中國以巨大犧牲換來了來之不易的勝利,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

當彭德懷凱旋歸來時,毛主席親自到機場迎接。

看著憔悴但精神矍鑠的彭德懷,毛主席緊緊握住他的手:老彭,你不負重託,乾得好!

彭德懷謙遜地說:這是全軍將士用鮮血換來的勝利。

毛主席感慨萬千:是啊,這場仗,我們賭贏了!

兩位老戰友相視一笑,眼中滿是欣慰和自豪。

他們都明白,這場勝利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局勢,更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參考資料

中國軍網《抗美援朝戰爭時的共和國元帥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8880a8e92714f442cb9912ac4de8e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