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遭司法劃轉!92億債券壓頂,「輸液大王」陷尷尬處境

2020-02-18   債市觀察

作為醫藥行業的「大輸液龍頭」,科倫藥業在此次「抗疫」中貢獻很大,值得欽佩。但同樣在近日,身為公司創始「三劍客」之一的二股東潘慧所持部分股份遭司法劃轉,也令投資者疑惑不已。


近年來,科倫藥業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而發行的92億元債券中超過50億將在一年內到期。


這家或是「涌金系」魏東生前投資的最後一家公司,也是全國首家發行疫情防控債券的上市公司,在國資入股後,將面臨哪些變化?


作者 | 王洪臣

來源 | 債市觀察

2月14日,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倫藥業」,002422.SZ)公告稱,公司於2020年2月13日收到公司股東、董事潘慧提供的《股份變動通知》,其所持公司部分股份被司法裁定劃轉、凍結導致被動減持。


01

超50億債券一年內到期


官網信息顯示,科倫藥業2010年於深圳交易所登陸A股,是一家年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的高度專業化創新型醫藥集團,實控人為圈內知名的「輸液大王」劉革新。


2017年,科倫藥業位居中國製造業500強第155位,綜合實力進入中國醫藥工業前三甲。2018年,科倫憑藉大容量注射劑的全球優勢獲評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截至2019年5月,在申請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和基藥過評品種數量上,科倫排名全國第二。


而在資本市場上,科倫藥業或是「涌金系」掌門魏東生前投資的最後一家上市公司,這也給它籠罩了一層神秘色彩。


據小債了解,本次權益變動前,潘慧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持有股份占科倫藥業公司總股本的10.57%,與劉革新、科倫藥業前總經理程志鵬一同被稱為科倫創業「三劍客」。

公告顯示,潘慧持有的8316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775%)將被雅安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司法裁定劃轉取得。其中6271.09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4.355%)已辦理完成過戶登記手續,其餘2044.9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420%)因處於質押狀態,無法辦理過戶登記手續而被法院裁定實施司法凍結。

對於二股東股份遭到司法劃轉的原因,科倫藥業並未給出詳細解釋。有投資者在社交平台向公司提問,並稱「公司二股東資金鍊斷裂導致其持有股份被國資委劃轉」。對此,公司稱此事「為股東個人事項,與公司無關。」

據小債了解,在債券發行方面,科倫藥業可謂「老司機」。2月5日,科倫藥業2020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券由上海銀行發行,由此成為全國首家發行疫情防控債券的上市公司。該筆債券票面利率2.90%,創下2017年以來AA+評級民營企業發債最低票面利率。

另據企業預警通顯示,截止最新,科倫藥業債券存續12隻,規模為92.37億元。其中超過50億元的債券將在未來一年內到期。


02

增收不增利,屢陷行賄風波


業績方面,截至2019年9月30日,科倫藥業實現營收130億元,上漲5.94%,歸母凈利潤9.14億元,同比下滑10.66%,扣非凈利潤8.1億元,同比下滑14.67%。

不難發現,科倫藥業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而2018年報顯示,科倫藥業當年營收163.52億元,同比大漲43%,凈利12.67億元,同比大漲56.27%。對比之下,科倫藥業2019年的業績顯得有些扎眼。

另外,截至2019年9月30日,科倫藥業總資產為299億元,其中流動資產127.1億元,貨幣資金16.07億元。同期,公司總負債163億元,其中流動負債118.1億元,短期借款27.2億元。

面對短期負債,16.07億元貨幣資金似乎有些捉襟見肘。此外,科倫藥業高企的銷售費用也引發投資者吐槽。

據小債了解,2015年至2018年,科倫藥業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0.28億元、12.54億元、30.74億元和59.87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13.24%、14.64%、23.88%和36.61%,可謂一路飆升。而2018年年報顯示,科倫藥業擁有808個銷售人員,平均每人每年要花掉售費用741萬元,開發維護市場要花675萬元。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科倫藥業銷售費用合計為32.41億元,同比增長25.83%,仍遠高於行業水平。

對這一現象,科倫藥業曾表示,這是因為公司採用了總經銷商和總代理商的銷售模式,可有效規避商業賄賂。而據《長江商報》報道,科倫藥業,近5年來被查出多起商業賄賂案,涉案金額超過300萬元。

「大輸液龍頭」出現這種狀況,是不是尷尬了?


03

「涌金系」魏東生前投資的最後一個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科倫藥業創立於1996年,前身為科倫大藥廠,創始人為劉革新。

創立科倫藥業之前,劉革新在中美合資的藥企擔任職業經理人。1995年年底, 45歲的劉革新與這家合資藥企的副總經理程志鵬、財務總監潘慧一起離開,靠著劉革新太太從娘家借來的100萬元開始了創業。

彼時,治療性大輸液市場在中國剛剛興起,需求遠大於市場供給。當時年產能僅為4000萬瓶的科倫大藥廠,每瓶大劑量注射液的成本高達2.5元,但其凈利潤卻可以是成本的3倍甚至4倍。

進入1999年,科倫藥業進行GMP異地擴建,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大輸液生產基地,劉革新由此問鼎中國「輸液大王」。


此後,科倫藥業開始了併購之路。2003年到2009年間,公司先後花費1.5億元併購13家公司。2009年底,這13家公司的銷售收入已達14.62億元,占科倫藥業總收入的45%。

經過早期的發展壯大後,2005年、2006年,科倫藥業兩次啟動上市,一次選擇在香港,另一次則是美國,但均以失敗告終。

2008年3月,科倫藥業啟動股權改革,以每股40元的價格引入新股東四川新希望與湖南涌金。但2個月後的2008年5月,41歲的「涌金系」掌門魏東去世。《21世紀經濟報道》曾指出,「科倫藥業或許是魏東生前的最後一個投資。」

2010年6月,科倫藥業成功登陸中小板,劉革新如願以償。


2015年9月,科倫藥業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程志鵬辭職,接替其職位的正是劉革新之子劉思川。科倫藥業由此正式開啟接班之路。劉思川1984年出生,23歲從英國留學歸國後就進入科倫藥業。而最喜歡讀史書的劉思川,從小的夢想卻是做考古。


劉革新雖然是四川富豪,其老家卻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目前,在全國人民抗「疫」的大環境下,科倫藥業也在積極行動。2月17日公司發布公告,一次性披露了4個抗新型病毒藥物的研發情況。


然而,小債發現,「疫情」期間很多醫藥企業股價借勢大漲,科倫藥業的股價卻動靜不大。截至2月17日,整個2月份科倫藥業僅上漲2.04%,而同期整個醫藥板塊已上漲超過5%。

如今,二股東的部分股份已遭司法劃轉給了國資,將對公司未來將有何影響?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