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提前布局協鑫光電,鈣鈦礦電池贏在哪裡?

2022-08-02     英才雜誌

原標題:寧德提前布局協鑫光電,鈣鈦礦電池贏在哪裡?

本文作者 | 劉超然

隨著美聯儲最後一次加息的「靴子」落地,75bps的加息確實低於前期100bps的預期,當晚的美股掀起了反攻熱潮,困於通脹和衰退的科技板塊似乎有復甦的跡象,納斯達克以大漲4%收盤領漲外圍市場。當天的A股市場卻高開低走,上證指數依然在3300點附近「躊躇」,大A的科技股受到外圍市場影響全天活躍,半導體和晶片板塊領漲,反倒是前期較熱的光伏板塊出現了小幅回落。

前一陣HIT光伏電池的熱度逐漸散去,但是又有「新」的光伏電池概念接班,掀起炒作熱度,果然在新能源的風口上,從來不會缺乏新的題材概念。鈣鈦礦指數(861456.EI)7月份上漲近20%,跑贏光伏設備指數(843183.EI,+1%)、上證指數(-3.41%)和創業板(-3.73%)。其中鈣鈦礦電池板塊的個股京山輕機(000821.SZ)憑藉此概念7月份累計上漲達到24.87%。

不久前騰訊、高瓴等明星投資公司都參投了協鑫光電,一家剛完成100MW鈣鈦礦電池產能建設的B輪企業,而協鑫光電也是目前市場唯一擁有量產能力的企業。然而更早布局的是寧德時代(300750.SZ),早在兩年前寧德就已經參與了協鑫光電的Pre-A輪投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A股暫時沒有出現能將鈣鈦礦電池量產的上市公司。

鈣鈦礦電池還不是光伏電池的終極答案

回顧歷史,新能源技術的變革背後,本質其實是材料的躍遷。

光伏板塊作為「碳中和」戰略的生力軍,目前商業化的光電轉化技術主要集中在晶矽電池。然而隨著不斷「榨取」,晶矽電池的能量轉化效率(PCE)也即將觸及天花板。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何近兩年不斷有新的光伏電池技術橫空出世,在光伏產業發展的窗口期,勢必要面對技術變革的十字路口。

鈣鈦礦電池贏在哪裡?

首先是能量轉換效率,其實早在2009年就有人用鈣鈦礦光伏電池發電,當時的轉換效率僅有3.8%;後面僅10年,鈣鈦礦電池性能便飆升至25%;而真正讓鈣鈦礦電池成為「接班人」的事件是在2021年11月,柏林亥姆霍茲中心(HZB)研發的鈣鈦礦串聯電池轉換效率高達29.8%,創造最高記錄不說,重要的是該轉換效率超越了目前效率新高的HIT(27.5%)、TOPCon(28.2%-28.7%)等晶矽技術的效率極限,當然也包含晶矽電池29.43%的理論極限效率。

不同結構鈣鈦礦電池理論PCE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網、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其次是鈣鈦礦電池的成本低,優勢體現在生產和產業鏈投資方面。對純度要求和後續加工環境要求不高。與晶矽電池相比,無需99.9999%以上的純度級別鈣鈦礦在98%左右的純度即可用;而且鈣鈦礦電池光吸能力強,對材料的用量非常低。根據Oxford PV的計算,35kg鈣鈦礦的發電量就可與7t矽(160μm厚度矽片)相當,對下游併網發電的降本有很強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工藝要求降低對整體產業鏈的投資也會減少。

但目前市場炒作的只是預期而已,上面的數據也僅停留在理論階段。更何況,鈣鈦礦電池還有穩定性差以及壽命極低(4000小時)的缺陷需要克服,其後期帶來的維護、更換等成本還未計算進去,是否能成為「答案」還需要時間。

盤點A股誰受益

目前來看,A股中並未有真正擁有鈣鈦礦電池產能的上市公司,即使是協鑫光電的A股兩個「老大哥」協鑫集成(002506.SZ)、協鑫能科(002015.SZ)也只是沾了光。

根據股權穿透來看,崑山協鑫光電的控股股東是蘇州協鑫納米科技(持股51.52%),而後者則是由崑山惟華光能100%控股,惟華光能之前是獨立的民企,是2012年由協鑫光電創始人、CEO范斌創立,公司一直專注於鈣鈦礦電池技術的研發,但由於早期技術過於超前,市場上無人問津,後來遇到了資金短缺等情況,在2016年得到了協鑫集團的幫助,也就是協鑫能科、協鑫集成的母公司,協鑫集團通過受讓了58.5%股份,惟華光能才得以存活,直到成為今天的協鑫光電。

大機率協鑫光電是會在協鑫集團體內孵化後獨立上市,成為協鑫集團旗下第五家上市公司。

其他A股已上市公司中,與鈣鈦礦電池技術聯繫密切的大多是在產業鏈上游原材料或技術層面,大機率對業績和基本面改善不大:京山輕機(000821.SZ)主要是針對鈣鈦礦設備方面有相關業務,主要著重在鈣鈦礦前段的鍍膜設備和部分鈣鈦礦電池設備出貨,之前也是因為與協鑫光電的合作狠漲了一波;捷佳偉創(300724.SZ)產品線中有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生產的關鍵量產設備「立式反應式等離子體鍍膜設備」;金剛玻璃(300093.SZ)擁有自主研發的異質結+鈣鈦礦疊層技術,包含用疊層的方法將鈣鈦礦材料的薄膜層塗覆異質結電池表面,是一種提升能量轉換效率的結構技術;杭蕭鋼構(600477.SH)有一定鈣鈦礦電池的在建產能,其子公司合特光電2022年底投產首條晶矽薄膜+鈣鈦礦疊層電池中試線,規劃產能為100MW,但距離建設完成、量產、銷售再到並表遙遙無期。

至此,不難發現,各大光伏、儲能電池產業和資本雖然都在布局鈣鈦礦電池技術,但都處於早期階段,並沒有能實現短期業績增長或者基本面轉變的上市公司,協鑫光電或許是最快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15%-18%的能量轉換效率,確實競爭力不強。

除了協鑫光電,前有長城汽車創始人魏建軍控股的極電光能在63.98cm的鈣鈦礦光伏組件上實現了20.5%的光電轉換效率,是全球大面積鈣鈦礦電池效率的最高紀錄。後有三峽資本投資的纖納光電,在與三峽科學院聯合研發的疊層電池組件轉化效率達到了26.63%,目前,其位於衢州的100MW量產線也已經破土動工,已於今年年初開建全球首個鈣鈦礦地面光伏電站。

從產業發展周期來看,鈣鈦礦電池已經逐漸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不出意外的話,隨後必然會進入到「百家爭鳴」的高速成長期,各路產業、資本都將湧入來分一杯羹。但目前,鈣鈦礦電池企業仍主要集中在一級市場早期投資階段,尚未實現規模化,二級市場受益不大,未來道阻且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464a5184250757004f6dc73eaf9c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