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破天」的衛星通信,商業化箭在弦上

2022-10-10     英才雜誌

原標題:「捅破天」的衛星通信,商業化箭在弦上

本文作者 | 張賀

任何一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都離不開先行者的探索。拿我們最熟知的智慧型手機來說,從iPhone 4重新定義手機開始,生物識別、超視網膜屏、OLED、全面屏等新技術的應用全部由頭部廠商所引領。

不過,娛樂相關硬體層出不窮的更新也讓人「樂不思蜀」,甚至忽視了手機通信這一基本功能的疊代,哪怕余承東「捅破天」也只是掀起一點兒風浪。發布會到現在約一個月,蘋果、華為不謀而合搭載的「衛星通信」,還沒有蘋果一個「靈動島」的熱度高。

當然,目前衛星通信只在沒有WiFi或手機信號時用於發送急救信息,十分局限的使用場景讓這「捅破天」的新技術更像是一個噱頭。但是馬首富的星鏈計劃清清楚楚地說明了,這不是噱頭。如今兩大消費電子巨頭的採用也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衛星通信的商業化箭在弦上了。

「捅破天」的衛星通信

和我們日常接觸的4G、5G網絡不同,衛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或發射無線電波,實現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或地球站與太空飛行器之間通信的一種通信手段。因為覆蓋面大、部署快,而且不受地面情況的影響,所以衛星通信一直都被認為是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場合的唯一通信手段。

從衛星通信到衛星網際網路需要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以高頻段(Ku、Ka 等)、大容量、高通量為特點的寬頻通信技術。而可分布於地球表面500-2000 公里的範圍的低軌衛星就像一個個太空中的基站,成為提供衛星通信服務的載體。

雖然不如4G、5G接地氣,但低軌衛星通信網絡在全球通信和網際網路接入、5G、物聯網、太空軍事能力應用等方面的巨大潛力卻是無法忽視的,而由於衛星軌道和頻譜資源十分有限,國際原則先到先得,所以這也是商業航天技術和主要大國太空和軍事戰略博弈的必爭之地。

這種對低軌衛星的爭奪,從馬首富的「星鏈」計劃為代表的各國的星座部署計劃就能一目了然。

來源:鋮昌科技招股說明書

據知名航天諮詢公司歐洲諮詢公司(Euroconsult)2020 年發布的《2028 年前衛星製造與發射》報告預測,2019 年-2028 年全球衛星製造和發射的數量將比前十年增加 4.3 倍,預計 2018年-2028 年平均每年發射 990 顆衛星,市場容量達到 2920 億美元。

中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勢頭強勁。航天科工集團推出的「虹雲計劃」,計劃發射 156 顆低軌衛星。航天科技集團推出的「鴻雁計劃」,計劃發射 324 顆低軌衛星。銀河航天提出的「銀河 Galaxy」衛星星座則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衛星星座計劃,計劃到 2025 年前發射約 1000 顆衛星。其首顆試驗星已於 2020 年 1 月發射成功,通信能力達 10Gbps,成為我國通信能力最強的低軌寬頻衛星。

衛星通信與6G

如果說僅僅通過星座部署計劃不能對衛星通信的商業化有太多認知,那麼聯繫到下一代通信技術——6G就好理解了。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要積極穩妥推進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加快布局衛星通信網絡等,推動衛星網際網路建設。

華西證券認為,6G時代衛星通信將不可或缺,甚至衛星有望登上舞台中心。6G網絡將是一個地面無線與衛星通信集成的全連接世界,通過將衛星通信整合到6G 移動通信,實現全球無縫覆蓋。

而除了通信的基本功能,衛星的「附加值」也在增加。

這首先表現在算力上。傳統衛星主要是儲存能力,算力較弱,數據更多需要回傳到地面處理。現在則不然。華西證券研報顯示,今年 3 月成功發射的中國首次批量研製的低軌寬頻通信衛星,單星 CPU主頻 1.2GHz,內存 8GB,總線帶寬為 2.5Gbps。相比2020年1月發射的低軌寬頻通信衛星(三項數值分別僅為600MHz\4GB\1.28Gbps)是全方位提升。

去年11月,酒泉發射中心發射了全球首顆工程研製的軟體定義衛星「天智一號」,該衛星智能程度高,所獲大部分數據處理均可在軌完成,而且可以開展在軌試驗。2020 年時,「星鏈」軟體主管馬特·蒙森也表示:「『星鏈』目前在太空中有 3 萬多個 Linux 節點(以及 6000 多個微控制器)。」

根據鈦媒體報道,銀河航天公司創始人徐明曾介紹稱,本質上來看衛星是一台大型計算機。因為衛星能夠快速響應用戶服務,又具備自動駕駛功能,同時作為通信計算機,衛星可以在太空中完成數據的轉化和交換。

除了太空計算機,通過將航天相機裝載在衛星上,衛星就可以在軍民領域發揮監測、情報搜集等功能,扮演太空相機的角色。

華西證券以商業農用衛星「吉林一號」為例進一步說明。「吉林一號」主要用途是國土資源監測、交通設施監測等民用領域,不過在 2016 年「吉林一號」拍攝到過美國費城海軍造船廠的清晰圖片,2017 年也拍到過美國內利斯空軍基地,照片中清晰可見軍用機場的跑道以及機場停放的 B-52、F-16 等各式戰機。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未來人們對衛星網際網路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而衛星網際網路「附加值」的提升,也有助於在數字經濟時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不能忽視的T/R組件

有了全球激烈角逐所打開的發展空間,國家的政策和技術進步所提供的發展動力,加上華為、蘋果兩大巨頭打頭陣,衛星網際網路的商業化步伐著實不宜再視而不見。在此背景下,各國爭相搶占低軌道資源的重要工具——衛星,就成為重中之重。

從產業鏈看,衛星通信可以劃分為上游衛星製造、火箭製造、衛星發射服務,中游衛星運營、地面設備製造,下遊行業應用。浙商證券表示,中國「星鏈」建設初期,衛星製造/地面設備產業最先受益,衛星製造將迎來千億市場。

而過去北斗產業鏈在A股已經頻繁炒作,中國衛星、振芯科技、合眾思壯等公司股票也被廣大股民熟知。但近兩年,一個新的產業機會逐步湧現,相關公司逐一上市,而且被市場所關注。那就是T/R組件。

根據方正證券的介紹,相控陣雷達具有波束切換快、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可同時跟蹤多個目標,具備多功能、高可靠性能力,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成為當今雷達發展的主流。

相控陣雷達根據天線的不同可以分為無源相控陣雷達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無源相控陣雷達僅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一個接收機,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天線單元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T/R 組件),每一個 T/R 組件都能自己發射和接收電磁波,因此在頻寬、功率、效率以及冗餘設計方面都比無源相控陣有巨大優勢。

國博電子招股書顯示,受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體制的發展,在衛星通信領域中無論是空間段還是用戶終端,都將有大量的產品採用相控陣模式,在空間段主要是利用相控陣天線的多波束、敏捷波束能力,在用戶終端則是看中其低輪廓、靈活波束的處理能力等。這些決定了有源相控陣體制在衛星通信中的廣泛應用。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源相控陣天線的成本。而有源相控陣天線則包括輻射單元、T/R 組件、電源模塊、控制模塊、射頻網絡模塊、供電網絡、液冷管網以及作為結構支撐的陣面骨架等。其中的核心部件T/R組件,指標繁多,技術壁壘極高。

結合國博電子和雷電微力的招股說明書,一部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系統成本達到雷達總成本的一半以上,甚至可達70%-80%。而在部分應用領域,T/R組件陣列就可以占到整個雷達造價的60%左右。在T/R組件的生產中,T/R晶片又是重中之重。

那些產業鏈公司

國聯證券統計了與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相關的10家上市公司。10家公司中,有5家是在2017-2020年間完成了對相關業務子公司的收購;另有5家公司是從2021年以來實現了A股IPO。這也表明了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的發展狀況。

先看5家通過收購獲得相關業務的公司。

亞光科技於2017年完成對亞光電子97.38%股權收購;紅相股份在2017年收購合肥星波67.54%股權,2020年又收購了剩餘股權;盛路通信則在2018年完成了對程度創新達100%股權的收購;新勁剛2019年收購了寬普科技100%股權;雷科防務則在2015年收購了理工雷科100%股權,又於2020年完成對西安恆達、蘇州恆達100%股權的收購。

在5家IPO公司中,國博電子整合了中國電科五十五所微系統事業部有源相控陣T/R組件業務,產品主要包括有源相控陣 T/R 組件、砷化鎵基站射頻集成電路等,覆蓋軍用與民用領域,是目前國內能夠批量提供有源相控陣 T/R 組件及系列化射頻集成電路產品的領先企業,核心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明星股鋮昌科技則是國內從事相控陣 T/R 晶片研製的主要企業,是國內少數能夠提供相控陣 T/R 晶片完整解決方案的企業之一。不過相較於軍工集團的下屬科研院所,鋮昌科技的相對市場份額較小。鋮昌科技IPO募投項目之一就是衛星網際網路相控陣T/R晶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項目總投資為10.94億元。

霍萊沃則是相控陣校準測量領域的稀缺標的,其測量校準系統的功能性以及產品指標已趕超並優於國際龍頭法國MVG和美國NSI-MI,具備搶占國內市場份額的實力。而且還起草多項國家標準,參與「嫦娥」、「北斗」等多項國家核心航天項目。

臻鐳科技專注於集成電路晶片和微系統,是國內軍用雷達領域中射頻晶片的核心供應商之一。公司研製的射頻收發晶片已經在高速跳頻數據鏈和數字相控陣雷達應用;電源管理晶片也已經應用於低軌通信衛星區域防護、預警、空間目標監測雷達;微系統及模組則應用於通信衛星和機載載荷。

雷電微力則聚焦於毫米波,是國內少數能夠提供毫米波有源相控陣微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及產品製造服務的企業之一,產品可以用於精確制導、通信數據鏈和雷達監測等領域。

除此之外,萬通發展的控股子公司知融科技專注於毫米波集成電路設計,其產品逐步包括相控陣T/R晶片、射頻前端晶片、功率放大器晶片等,同時也具備陣列天線的專業化設計能力。東吳證券研報顯示,知融科技已經發布Ku、Ka頻段的多款衛星通信BFIC產品,多個客戶正在使用知融科技晶片產品開發樣機。

雖然目前衛星通信的商業化場景依然有限,但作為下一代通信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及科技巨頭的爭相布局,產業鏈公司集中資本化,加上華為、蘋果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先行先試,未來衛星通信的前景還是可以期待的。只是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會一蹴而就,資本市場在關注的同時,也需要有點耐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f4ab55b07681af3845f0bd76afe71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