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種菜機火出圈,性價比究竟如何?

2022-05-19     新京報貝殼財經

原標題:智能種菜機火出圈,性價比究竟如何?

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林子

編輯 陳莉

勞動課又回來了?

9月起中小學生被要求學會煮飯燉湯、種菜養禽,大人們則化身「農夫」賣力開墾著各家陽台上的那片「高空菜地」。

疫情之下,居家種菜、自給自足的人更多了。

圖/IC

初夏的清晨,天天(化名)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種的菜,「看著種子發芽、抽出葉子、慢慢長高長壯,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種菜讓我每天都很快樂」。

與土培不同,天天購買的是智能種植機,具備自動光照、自動補水等功能。這款智能種植機高1.7米,有5層。從此,她每天都能在家吃上自己種出來的新鮮蔬菜。

喜歡種菜的不僅只有天天。淘寶近日發布《2022陽台種菜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淘寶天貓平台蔬菜種子購買人數增幅連續3年增幅超100%,其中,香菜、韭菜等種子最受歡迎。在最喜愛在陽台種菜的城市中,北上廣均位列前五。

不過,天天購買這款智能種植機花費了3580元,她誓要不斷種菜,把成本「吃」回來。高價不僅困擾著消費者,也困擾著廠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生產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該公司一款種植機的核心技術包括光源所用光譜、營養液配方、專利等,拿到這部分核心技術所花費的費用,加上自己公司前期開發承擔的產品外觀、結構設計等工業設計費、模具費,超過了150萬。

據其介紹,這款種植機每賣出一台才賺200元,需要賣出7500台才能收回前期成本,這還不算銷售期間的員工成本、公司運營成本、利潤空間。種種原因導致這款產品至今也未能盈利。

此前還曾有不少大公司進軍這個行業。海爾集團就曾在2015年推出智能水培種植箱「菜多多」,根據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照、氧氣進行調控。但據媒體報道,集團在2016年後就不再繼續鋪貨。小米也推出了一米田智能種植伴侶,綁定APP後可以檢測溫濕度。

01

每天10分鐘即可居家種菜,

智能種菜機性價比如何?

在傳統模式中,如果進行土培種植蔬菜,需要購買花盆,倒上營養土、椰糠混合,播種,再定期根據土壤多少、水量多少的比例調配營養液。相比之下,智能種植機幾乎提供了一攬子服務。

天天購買的種植機一共有5層,其中最下面一層是培育種子的地方,種子發芽後可以移動到上面4層種植,5層一共可以種157棵蔬菜。

受訪者供圖。

種植機提供了A、B兩種配方的營養液,每個月各一袋,一個半月添加一次即可。機器配有LED補光燈,天天一般每天使用16個小時,無需再像以往土培時再單獨購買補光燈。種植機擁有水箱和管道,無需再自己澆水,水箱的容量是40升,天天只需要定期補充水,偶爾清洗水箱即可。

有了這台機器後,天天更喜歡種菜了。「番茄、辣椒、黃瓜、四季豆這些蔬菜的收穫期都很長,尤其是黃瓜長勢喜人,不過後期怎麼給爬藤的黃瓜搭架子還需要多研究,薄荷、迷迭香這類有特殊香氣的植物可以防止小菜苗受到飛蟲的侵害」,談起種菜,天天就停不下來,

儘管種了不少蔬菜,但天天每天只需要幾乎10分鐘觀察、整理蔬菜,邊緣的蔬菜如果個頭小,就調整到中間,相比於土培節約了不少時間。

在天天種的蔬菜里,生菜和油麥菜長得最快,25天左右就可以開始採摘。只要不破壞根部,蔬菜們一邊長大,她一邊採摘一邊吃,每天都能吃上新鮮的蔬菜。

此前天天也曾嘗試購買小型台式種菜機器,不占地方,但是產量太少,一次只能種12顆菜。「種一些香料,比如薄荷、香茅是可以的,但靠它吃菜遠遠不夠,現在買的設備雖然占地面積大,但產量大,更實用」。

不過在使用5個月之後,天天也表示,這款智能種菜機價格比較高,營養液、配套耗材、電費折算下來開銷也不少,水箱接排水不方便,水箱和管道需要定時清理,機器底部沒有滑輪。

02

市場認知度仍有待提高

開放式種植機器是市面上最為常見的種植機器,因為蔬菜的枝葉可以旁逸斜出,可以種菜的位置也相對較多,且這類產品大多可以疊加,較為節約地面空間,但價格也比較昂貴。

而3800元左右的價格不是市面上最貴的智能種植機,淘寶上目前在售的還有4681元甚至5070元的智能種植機,不過本月均沒有顧客下單。

「現在智能種植機這類產品,還需要提高市場認知度」,一家智能種植機公司的負責人劉女士向記者介紹,她公司最初生產智能種植機的思路,是希望有孩子的家庭能為孩子培育放心蔬菜,使用這種產品進行水培種植,可以吃到無公害蔬菜。在此基礎上,因為設備外形不錯、好操作、懶人模式,才開始拓展年輕人在家種菜的市場以及老年人在城市種菜的市場。

在劉女士提供的商業計劃書中,記者注意到,這款產品提供人工光照、無土栽培、自動水循環、營養液栽培等多種模式,通過注水、配比營養液、育種和定植,因為有上述技術存在,蔬菜的成熟周期比露天土培的要快很多。比如生菜,從播種到成熟只需要25-30天,而如果自己種植生菜則可能需要一個半月。

家庭自動種菜機 圖/IC

劉女士介紹,當時他們參加了各種展會,因為這款產品設計比較新穎,一些酒店、餐飲公司希望能用於裝飾和展示,凸顯自己食材的新鮮度,因此獲得了不少業務,

在上海疫情來臨之後,劉女士發現自己公司產品的關注度變高了,「本來疫情之後許多餐廳就關閉了,但上海疫情後,我發現公司產品宣傳文章的點擊量增加了,這或許是一個新的需求點,人們希望在家種菜,以此實現蔬菜供給」。

03

售價高是硬傷,

小型智能生態家電或成新趨勢

家庭多功能種菜機 圖/IC

儘管人們在家種菜如火如荼,但售價高仍是智能種植機的硬傷。

上述負責人介紹,種植機的核心技術包括光源所用光譜、營養液配方、專利等,拿到這部分核心技術所花費的費用,加上自己公司前期開發承擔的產品外觀、結構設計等工業設計費、模具費,超過了150萬。

照此計算,公司需要賣出7500台產品才能將前期投入的成本收回,而這還不包括銷售期間的員工成本、公司運營成本。

「現在公司的成本還沒有收回來,自有能力已經推不動了,一直在找投資方,希望能把這個項目收購」,負責人表示。

「儘管現在售價較高,但小型智能生態家電未來或許會成為一種趨勢」,野城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研究員野城(化名)向記者表示,在人們經歷了兩年多的疫情後,生活相較於以前相對不便利,生活範圍相對縮小,尤其是封控後,以家庭為單位、能滿足家庭自給自足的智能生態家電就成為了人們的訴求之一,不僅如此,以社區為單位、集體協作的生態農場也可能會出現。

在智能種菜機方面,野城認為,首先這類機器不能占用太多起居空間,但又需要有一定密度來滿足種植效率,因此未來智能種菜機可能會向垂直化、壁掛式發展,不僅可以成為牆面的裝飾,也可以滿足家庭一周吃上幾次自己種的蔬菜的需求。而觀賞類的魚菜共養缸則可能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野城認為,未來智能種菜機器可能會進一步代替人工操作,例如有一個存放菜籽的地方,類似於印表機的墨盒,機器可以自動播種,而不需要人工播種。機器應該還可以連接上APP,哪怕出差也能遠程操控溫度,在全自動光照、洒水等系統的照顧下,主人只需要每周等待收穫就可以了。

野城也提及,目前人們對於智能生態家電的想像,最大的限制在於成本。在他看來,冰箱之所以便宜,正是因為銷量足夠大後,成本分攤後相對較低,但智能生態家電銷量不高,需要分攤的成本過高,又反過來導致銷售更加困難。

在野城看來,未來智能生態家電可以具備較強的設計感,具備人機互動功能,走高端路線。不僅如此,社區也可以運用智能種菜系統來打造社區農場,在社區中號召一批志願者,把空地、樓頂等閒置空間開發利用,種出來的蔬菜可以讓社區內的居民共同分享。

「我會一直種菜,一直種菜,直到把我買機器的3580元成本收回來」,天天開玩笑似的說,「不過我也知道,這或許很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43b8b2c4c914d10fee8e9bcae3818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