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買雪鐵龍C6」,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話題。這輛號稱「掀桌子」的車,從「門可羅雀」到「炙手可熱」,仿佛發生在一瞬間。雖然我們沒搶到12萬的C6,但剛好有一輛2017款的二手C6(2017款 改款 380THP 尊貴型,當年官方指導價23.99萬),而且新款和老款之間,幾乎沒有差別。
外觀設計
見仁見智
這輛車的外觀設計,售價22萬時是「老氣橫秋」;降到12萬後變成了「成熟穩重」。而我們還是那句老話,見仁見智。畢竟每個人對外型的看法都不一樣。我們這輛2017款的C6與現款在售的C6在外形上,幾乎沒有變化。
除了最低配是鹵素大燈之外,其餘都是LED遠近光大燈,全系支持自動大燈和轉向輔助燈,只有頂配有自動遠光。這樣的配置策略從2017年至今就沒變過。
整車尺寸為4980x1858x1475毫米,軸距為2900毫米,新老款沒有任何變化。實際上這輛車,當年是按照行政級別標準設計的。
尾部比較方正,新老款沒有區別,現在看上去也不落伍。
後備廂空間非常大,而且比較深,寬度也足夠,只是開口小一些。
內飾設計
法國特有
內飾和很多主流設計有很大區別,法國人的設計永遠那麼獨樹一幟,採用了箱包式的設計風格,當然喜不喜歡,還要看你能不能對這種設計能產生共鳴。不過,內飾用料還是不錯的,絕大部分使用了皮革或者搪塑工藝包裹。
方向盤是皮質包裹,尺寸比較大,全系標配多功能按鍵。
6年前的車居然還配有自適應巡航,並且可以設置最高限速。只要按下MEM鍵,就能開啟自動識別道路最高限速的自適應巡航,這對於當時來說,算相當高級了,現在看來也不落伍。
這輛車居然是一塊12.3英寸的液晶儀錶盤,顯示的信息也是相當豐富,還可以顯示導航地圖,在當時來說,並不多見。
這輛車中控屏只有8英寸,與目前主打大螢幕的潮流有點兒相形見絀。車機功能比較簡單,不過支持CarPlay功能。最為有意思的,這輛車的倒車影像支持智能錄像功能,雖然沒有360度影像,但也能提供類似的全景影像。其實這個功能就是路虎天天吹噓的「透明底盤」!而人家雪鐵龍2017的車,就有這個功能,卻從來沒宣傳過!
2022款C6與這輛2017款C6的車機並沒太大差別,只是車機版本不同而已。2022款的車機支持4G網絡,而老款並不具備。當然,如果你願意花錢可以將老款的車機進行升級,也能刷出WiFi功能,可以連接手機熱點。不過,連接CarPlay或者外掛華為HiCar,明顯比這個車機更好用。
空調按鍵及液晶顯示屏設計的位置非常精巧,在中控螢幕的下方,剛好在駕駛員的視線之內,沒有任何遮擋。這輛車前排座椅均支持通風和加熱功能,自動空調支持前後排四區域溫度調節,這個功能即便是現在,也只能在高級車上看到。
空調控制鍵下方有一個煙灰缸,一個點煙器及一個USB接口。新款車型並沒有什麼變化,只是煙灰缸變成了零錢盒。
一鍵啟動按鍵與很多車不同,需要長按才能啟動或者熄火,這樣設計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防止誤碰。
2017款C6是普通的蛇形換擋方式,變速箱是愛信6AT;而2022款車型已經換成了標緻常用的電子擋杆,匹配愛信8AT變速箱。
水杯架的蓋板翻起來之後,非常巧妙的設計了一個放手機的位置。
座椅空間
空間大
座椅全系都是皮質包裹,靠背有箱包拉手的設計元素,不僅支持通風加熱,還支持按摩功能。
副駕駛座椅靠背上有老闆鍵,後排乘客可以調節副駕駛座椅的前後位置。但僅支持前後移動,不支持靠背調節。
四個車門上的儲物格,各配有一個感應LED照明燈,只要把手或水杯伸向儲物格,LED燈就會亮起,過一段時間會自動熄滅!這樣的高級感和儀式感相當到位,然而這樣功能,別說官方宣傳了,很多車主都不知道,我們也是開了好久才偶然發現的。
前後車窗玻璃都是靜音更好的雙層夾膠玻璃。
這輛車的軸距達到了2.9米,前排座椅還做了內凹設計,所以後排腿部空間相當充裕。後排不僅有獨立的空調出風口,還支持分區溫度控制。除了一個USB接口,一個12V電源接口,還配有一個220V、120W的電源插口,相當方便。後排中央地板有一個半圓形的凸起,高度並不高。
這輛車是雙天窗設計,只有前排天窗能夠開啟,前後遮陽簾都是手動開啟關閉。關閉遮陽簾後,能看到天窗附近有一圈氛圍燈。
後排座椅的舒適度比前排要好,填充物比較柔軟舒適,具有一定的包裹性。
後排中央扶手上有一組按鍵,可以調節後排座椅靠背的俯仰,這絕對是行政級別才會有的。
總結
太低調了
這輛2017款的雪鐵龍C6,與目前在售的2022款,並沒有太大差別,說白了就是雪鐵龍C6這麼多年都沒怎麼換代。這輛車一開始就是按照行政級別打造的,就法國人的用車習慣來說,C5這個級別已經算是「大號」了,C6這個尺寸絕對算得上旗艦級。所以才能在這輛車上看到這麼多豪華配置,甚至是一些很有儀式感的設計。但這些高級屬性鮮被人知,真不知道是不是法國人太低調了。
那麼關於這輛車的駕駛品質如何,內部做工用料如何,還請繼續關注後續的試駕和拆車內容。(本文及視頻中的測量數據結論觀點僅對此輛車負責,測量數據對公示的實驗方法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