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心溫暖孤寡老人——記陝西岐山縣鳳鳴區域敬老院院長張少軍

2019-10-11     岐山洪霖

文·趙智寶

今年7月初,陝西岐山縣鳳鳴區域敬老院被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授予「全省民政系統先進集體」稱號。中秋的一天,筆者慕名前去採訪這所出了名的敬老院。


筆者來到敬老院後,不論是院裡的工作人員,還是集中供養的老人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敬老院之所以辦得好,與院長張少軍分不開,他功勞大得很,要寫就寫我們的張院長。」說著,許多老人們還翹起大拇指誇讚「張少軍是我們敬老院裡孤寡老人的好兒子」。按照大家的意願,筆者改變了計劃,把原來採訪敬老院集體變為採訪院長張少軍,記錄下了他用愛心溫暖孤寡老人們的事跡。

今年37歲的共產黨員張少軍,原在縣民政局從事秘書工作。他勤奮好學,工作認真負責,吃苦耐勞,樸實憨厚,樂善好施,為大家所稱道。2014年3月鳳鳴區域敬老院成立時,縣上領導毅然決定調任張少軍為敬老院院長。張少軍深感肩上擔子很重,暗暗下決心,一定要不負組織的期望,努力辦好敬老院,把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送給每位老人。他從上班第一天起就承擔起敬老院籌建工作任務。工程完工後,院內雜草叢生,垃圾遍布,沒有辦公設施,他就和院領導班子一班人一邊帶領工作人員整理環境,購置辦公設施,一邊帶領工作人員走村串戶,調查摸底。按照「對符合集中供養條件的做到應收盡收,不漏一人」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動員農村特困老人入住。不到兩個月時間,敬老院就住進了33位孤寡老人。他對入住的老人似親人一樣關懷照顧,經常到房間談心,細心了解老人的思想問題和心理障礙,盡力為老人排難解憂,深受老人愛戴。

65歲的雍川鎮小營村村民李恩利,無兒無女,身體多病,無依無靠,生活舉步維艱。2016年11月初,院長張少軍下鄉時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與村鎮幹部聯繫,辦理了「五保」手續,收進了敬老院。李恩利老人原來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病。2017年4月,舊病突發,急送縣中醫醫院住院治療,被醫生診斷為不可治癒,叮嚀為其準備後事。這時張少軍卻不甘心。他想,這位老人一生無兒無女,從來沒有享受過天倫之樂,應盡力搶救,讓他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頓時,張少軍開著自己的車,把老人從岐山縣中醫醫院迅速轉移到寶雞解放軍第三陸軍醫院住院治療。由於病情嚴重,這所醫院也不願意接收老人住院,張少軍軟纏硬磨,向醫生訴說老人的家境,醫生終於被感動收下了老人。住院費要預交1萬元,由於敬老院財務實行的是零現金運營制度,一時敬老院也拿不出這麼一筆資金,當即,張少軍就從自己工資卡里拿出1萬元代老人交了住院費,讓老人順利住進醫院。醫院在給老人做全面體檢時,老人行動不便,張少軍就抱著老人做各項檢查。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他為老人一口一口喂飯,一勺一勺喂水。就這樣,老人住院共15天時間,他就在老人身邊陪伴了7天,直到老人病情減輕,方才離開醫院。老人出院後,需要照常用藥,他照樣開著自己的車去寶雞為老人買藥。在醫務人員精心治療和敬老院領導、工作人員的細心照料下,半年後老人身體完全康復。現在老人能積極參加院各項活動。他逢人便說:「是敬老院領導和工作人員幫我撿回了這條老命呀」。

張少軍不僅把入住敬老院的特困老人掛在心上,還時常關心著那些無依無靠的「流浪漢」。2016年9月的一天,張少軍在去故郡鎮鄭家橋村下鄉時,發現一個個子矮小、又瘦又弱,衣服又髒又破的小伙子在撿垃圾吃。他主動上前詢問,發現這個20歲出頭的小伙有自閉症,無語言。通過與周圍村民交談了解到,這個小伙叫楊少熊,在出生不久父親在一煤礦做工不幸遇難,母親精神受到打擊,在楊少熊一歲多時出走,他跟隨奶奶生活了一段時間,奶奶也去世了,從此,楊少熊就成了一個孤兒,以流浪為生。還因患自閉症疾病,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張少軍主動與相關村鎮領導聯繫,幫助楊少熊辦理了手續,接其來院入住,從根本上解決了吃飯、穿衣等溫飽問題。針對楊少熊生活自理能力差,張少軍就對楊少熊從培養基本生活常識抓起,手把手教握筷、洗臉、洗頭、刷牙、洗襪子等生活常識。針對楊少熊尿床、無抗體的病史,張少軍與當地醫院聯繫,送楊少熊連續四次住院治療,他還親自為其找中藥偏方為其治病。現在的楊少熊不僅能生活自理,身體強壯,身高達1.7米以上,還能與院裡其他供養人員及工作人員進行語言交流,簡單的事情也能說清楚了。在大家的印象里,如今的楊少熊已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樣。

張少軍身上時常裝著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面對每位老人的生日、生活習慣、家庭境況等記得一清二楚。院裡規定,逢每月15日為每年當月出生的集體供養的農村特困老人過集體生日。每次生日,張少軍和工作人員總是提前幾天就張羅忙活起來了,代老人邀請嘉賓,通知親朋好友,買肉買菜,布置餐廳。在集體生日這天,張少軍都要帶領工作人員為老人祝壽,並親自為過生日的老人送生日禮物。在張少軍的倡導下,每年重陽節為全院老人舉行大型紀念活動,改善生活、發放慰問金,還舉辦文藝匯演,活躍老人文化生活,組織社會愛心人士為老人送來關愛。每逢春節除夕之夜,張少軍陪老人一起共度新春佳節,親手為每位老人發紅包,送祝福。院裡的工作人員記得很清楚,自建院3年多來,張少軍每年都是陪老人過的年。在那萬家燈火通明的除夕夜,他自己總是舍小家,顧大家,沒有按時回家過一個完整的全家團圓年。

今年7月28日,對於岐山縣鳳鳴區域敬老院的老人們來說又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日子。這天,院裡為離世的老人徐林奎舉行了一場不同尋常的追悼儀式。

已年過七旬的徐林奎是棗林鎮張家溝村村民,無妻無子,獨自一人生活。因患先天性智障和腦梗,留下了後遺症,生活不能自理,於2017年1月10日住進了敬老院享受集中供養政策。但由於原來身體的原因,腦梗越來越嚴重,體質越來越弱,起身、吃飯、大小便都要專人護理。經送醫院治療療效不佳,病情不斷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張少軍很快與有關鎮村領導聯繫,協商老人的後事。雙方一致同意老人去世後實行火葬,院裡並開始做好這位老人後事準備。7月下旬,老人在醫院住院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老人逝世後,他和工作人員一起為老人洗臉、擦洗身體,從裡到外穿戴好早已準備好的衣帽,張少軍親自聯繫縣殯儀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7月28日那天,院裡為老人還舉行了隆重而簡樸的追悼儀式,張少軍親自為老人致悼詞。這天,敬老院還邀請鎮村幹部及親屬為老人送行。院裡許多集中供養老人對徐林奎老人的後事辦理感到非常滿意,老人們動情地說:「我們住在這裡的老人雖然都沒兒沒女,但我們身邊有他們這麼多的好人孝敬我們,關愛我們,我們也就心滿意足了。」敬老院裡的工作人員說,敬老院成立3年多來,已離世的3位孤寡老人都帶著尊嚴離去,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享受到親人般的臨終關懷。

張少軍經常說:「為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服務,關鍵要有一種深厚的感情,如果沒有那種像似孝敬自己父母的孝心,就當不了這個院長。」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張少軍不僅對院裡老人服務以身作則、親力親為,而且體現在抓緊抓好院裡日常管理上。

鳳鳴區域敬老院現有幹部職工18名,承擔著87名農村特困老人、失獨家庭老人、流浪乞討人員的管理、護理任務。在院長張少軍的帶領下,院裡克服人員少、任務重的困難,在院裡的日常管理上嚴格要求,不斷創新服務方式,確保管理精細,供養服務精準。在飲食服務上確保老人吃得好吃得安全,每周制定食譜並上牆公布,並根據老人身體狀況和需求提供不同口味的飯菜;在著裝服務上,遵循一年四季自然規律,院裡統一給老人配發繡制統一的敬老院字樣和印有聯繫電話信息的品牌服裝;衛生方面對老人宿舍物品的排放和個人床被的摺疊等制定有統一標準,宿舍管理井井有條。在引導老人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的同時,護理人員每周為老人清洗一次衣服、床單、被罩、枕巾,保持服裝乾淨整潔;在居住服務上,營造溫馨家園,讓老人有一個舒心的居住環境;在醫療服務上,突出預防保健,為每位老人每年體檢一次,並建有個人健康檔案;在臨終關懷上,強化安慰服務,讓老人們帶著尊嚴安詳離去。所有這些,老人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深切感受到敬老院就是自己的家,管理人員就是自己的親人。

張少軍在事業上從不滿足現狀,勇於創新,一直追求著新的目標。現在的鳳鳴區域敬老院,是原北郭鄉政府因撤鄉並鎮閒置的地方。為了充分利用政府劃撥給敬老院的土地資源,張少軍統籌規劃,除6.5畝建築、綠地用地外,對其餘的13.6畝廢棄的土地進行復墾,用來搞種植園、養殖園、果園的「三園」建設,現在種植園每年種植的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生產的糧食已基本達到老人們吃飯自給有餘。種植的3畝蔬菜,品種多,不打農藥,上的農家肥,無公害,都是綠色的,做到自給自足,不上街買菜,不但降低了生活成本,豐富了伙食花樣,而且院裡的老人們通過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僅增強了老人們的體質,減少了疾病,還增進了老人們之間的友誼,增加了老人們的生活樂趣,深受老人們歡迎。老人們風趣地把現在的種植園譽為敬老院裡的「後花園」。

「我們院裡還將很快啟動建起果園及養殖園,其中果園8畝,計劃栽種李子樹、杏樹、棗樹、梨樹、石榴樹等,養殖園分別養殖雞200隻、羊50頭、兔100隻。對當前的種植園進行升級改造,增加品種,新建3座蔬菜大棚,做到讓老人四季吃上綠色新鮮蔬菜,正在實施之中。」說起發展規劃,院長張少軍信心滿滿。人們堅信在院長張少軍的帶領下,岐山縣鳳鳴區域敬老院正在創新發展,會越來越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3aEv20BMH2_cNUg4HQ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