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終極通透,就是悅納自己

2023-11-03     富書

原標題:成年人終極通透,就是悅納自己

文|喵喵(富書專欄作者)

蔡康永說過:「長大這麼辛苦,如果不趁機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實在太不划算了。」

可是有多少人是在為自己而活?我們背負了很多責任,扮演了很多角色,父母,子女,職員,下屬,卻獨獨忘了自己。

一時地付出,內心會產生愉悅;一味地付出,只會不被珍惜。

若活在他人制定的標準里,便會失去對生活的掌控。

走過半生才幡然醒悟,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

成年人的通透,是不受外界聲音而搖擺。

不用別人的嘴,評判自己的人生

叔本華說曾說:「人性有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很多人從小就被困在「他證」陷阱里,需要通過他人的肯定來獲得自己的價值,即便成年後,也一直保持著討好他人的習慣,

考了100分,被誇是好孩子;考了90分,被質問為什麼不是滿分。

公務員上岸,有了編制,被認為是光宗耀祖的事,大肆炫耀;入職私企民企,哪怕前途一片光明,也不被看好,收不到好臉色。

然而取悅他人,終究是徒勞無功。

美國心理學家布萊柯在《討好是一種病》中提到,討好者對他人的認可非常依賴,無法欣賞和認可自己,不相信自己給予自己的肯定

只有當他們被接受、被需要、被讚賞的時候,他們才會感覺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值得的;而一旦他們被拒絕、被冷落、被批評,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感到自己沒有價值。

李雪琴的成績在學校中,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也是「別人家的孩子」。然而在她14歲那年,家庭發生了變故,她破天荒地考了第二名。鄰居就說「離婚耽誤孩子了」。

就怕這一聲「耽誤」傷了母親的心,她拚命學習,試圖用分數粉碎質疑,自此不敢再考第二名。

也正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和母親的情緒,她的委屈無處可吐,久而久之,患上了抑鬱症。

而德魯·福斯特,哈佛第一位女校長,她在面對流言蜚語和外界責難時,選擇置之不理,只是在一次演講中淡然回擊:我不是哈佛女校長,而是哈佛校長。

福斯特增加學生財政援助,一點一點拓寬哈佛的大門,支持人文學科的發展,推動哈佛大學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

在卸任時,校董委員會評價她是哈佛最偉大的校長之一。

任由外界看法來主宰人生,結果只能是在各種閒言碎語中消耗自己。

我們的價值不在別人嘴裡,我們的生活亦不在他人手中。

不為別人的批評而擔憂,不為別人的讚美而狂喜。

拒絕言語綁架,不受情緒勒索。

人生如何,在於我們的選擇。

不把自己的命運,綁在別人身上

曹禺所著《雷雨》中講述了一出愛情悲劇,雖然繁漪接受了新式教育,但是她把自己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地交到別人手上,依附於他人而活。

18歲的她嫁給了38歲的周朴園,雖然男方年齡大,但二人門當戶對,加上周朴園儀表堂堂,成熟穩重,富有學識。

帶著對愛情美好的期許,繁漪進了周家門,成為續弦,實際上卻是周朴園的第三個女人。

婚後預期的幸福並沒有來臨,周朴園並不愛繁漪,他只想控制繁漪,在她面前總是展示對另一個女人的回憶,二人關係越來越緊張。

繁漪在周家異常孤獨,內心一片荒蕪,除了認命別無他法。

直到遇到了周萍,不顧後媽的身份,愛得瘋狂。繁漪以為自己抓住了救命稻草,沒想到這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把自己推向了更深的深淵。

繁漪想讓周萍帶她逃離這個牢籠,卻所託非人,周萍輕易就拋棄了繁漪,轉而投向丫鬟四鳳的懷抱。

繁漪不是不能自救,但是她都放棄了,反而把自己的命運和周家兩代人綁定,最終落得不幸收場。

鄭淵潔曾說過:「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意味著把失望留給自己,人生會陷入被動。」

孟子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努力太難,逃避很容易,只需要依附他人即可。

但是別人給的,終究有被收走的那一天,因為你沒有守住它的能力。

想要什麼,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去獲取。

《三十而已》的王漫妮一心想釣個金龜婿,搖身一躍成為富太太。

她做奢侈品銷售也是為了遇見有錢人,並且把自己的收入全部用來編織一個精緻的生活,房租每月七八千,一雙鞋子3000多,還不算化妝品。

結果卻是遇到海王,遭到背叛,辭掉工作,她灰溜溜地回到小城。

見識過更廣闊的世界,不願意留在小小的池塘里,王漫妮借著魏總給的機會又回到了上海。

她很明白,依靠魏總,可以過上她之前想要的日子,然而這次她沒有走捷徑,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公司里贏得一席之地,後來又決定出國深造,讓魏總刮目相看。

不依附,不高攀,不綁定,對待人生,取捨有度。

正如茨威格所言: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沒有人能給你未來,你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撐腰。

你和命運抗衡的底氣,就來自你的獨立。

允許自己成為真實的自己

《無聲告白》中說道:「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佛家有個詞叫「悅納」,悅納自我意為愉悅地接納最真實的自己。無論我們是否功成名就,還是普通平凡。

你的人生是否成功,也不是被這些指標所定義。

還記得那個「拋夫棄女」的蘇敏嗎?

30多年的婚姻中,二人只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忍受丈夫的冷漠指責,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她在56歲那年毅然「出走」,逃脫婚姻的牢籠,擺脫不幸的生活,自駕出遊,寄情山水,尋找詩和遠方。

我們自以為桎梏住我們的,掙脫後才發現,就像紙糊的,輕輕一掙,就碎了。真正困住我們的,是內心的枷鎖。

身處紅塵,常為偏見規矩所累,在功名利祿中迷失自我。

俞灝明經歷過車禍後,說道:「我們這一生都是被各種東西綁架,以前我是被顏值綁架,後來被勇敢綁架。這麼多年我終於想明白了,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接納自己。」

正如《廊橋遺夢》中最大的遺憾,不是弗朗西斯卡錯過了愛情,而是她失去了成為自己的機會。

弗朗西斯卡也曾是一個浪漫多情的義大利少女,但是當她和丈夫生活在美國鄉村後,離她的夢就越來越遠。

沒人和她談葉芝,他們在乎的是天氣,是農產品的價格;喜歡的音樂總是被女兒切掉;已經記不得燭光晚餐是多久之前的事了;就連關門不要那麼大聲那麼細微的請求,都沒有人放在心上。

而和羅比特在一起的四天,她覺得自己不像自己了,卻比之前更像原來的自己。她暢快淋漓地露出自己真實的樣子,被認可,被尊重,被理解。

壓抑自我來迎合他人,是無法獲取真正的快樂。

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活出你想要的模樣,才能享受到生命的喜悅。

放下心中執念,允許自己回歸本真。

人這一生最大的修行,就是認識自己,找到自己。

張德芬曾說:「我們為自己負責是最重要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都在我們自己的內在。

你把自己修好了,由內而外透放出來的那個光亮是可以照亮別人的。」

有時候不如意,是因為你活在了一個不適合你的模式里。

我們終其一生的修行,不過是找到自己,悅納自己,遵從內心真實的想法。

不給他人帶來煩惱是慈悲,不給自己增加煩惱是智慧。

作者簡介:喵喵,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90後已婚少女,用寫作實現人生自由,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本文: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245bd058e4ad0536477bc79a71c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