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專治中風、高血壓的奇效良方,僅12味中藥,方藥對證效果好

2023-05-27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專治中風、高血壓的奇效良方,僅12味中藥,方藥對證效果好

提到高血壓,很多人對它十分熟悉。在以前,高血壓病主要困擾的是中老年人,但是近些年來,高血壓病也在逐漸困擾著年輕人。那麼,哪些人群容易患上高血壓呢?除了有家族史的人群外,其餘都是生活方式所導致的,比如「重口味」,嗜酒等因素,就是飲食習慣所導致,又比如情緒容易激動工作或生活壓力過大,這些都是生活方式所導致。所以,高血壓病除了常規治療,還需要改變生活方式。那麼,對於高血壓病,中醫有沒有什麼經典方子呢?有的,而且還很多,其中頗負盛名的就有鎮肝熄風湯。

鎮肝息風湯是由近代名醫張錫純所創,全方由「懷牛膝一兩,生赭石一兩(軋細),生龍骨五錢(搗碎),生牡蠣五錢(搗碎),生龜板五錢(搗碎),生杭芍五錢,玄參五錢,天冬五錢,川楝子二錢(搗碎),生麥芽二錢,茵陳二錢,甘草錢半」等12味中藥組成。現代臨床應用時,可以按照原方劑量直接折算,也就是說,鎮肝熄風湯的現代通用劑量為:懷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生龜板15克,生白芍15克,玄參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麥芽6克,茵陳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其中代赭石、龍骨、牡蠣、龜板需要先煎。

鎮肝熄風湯具有鎮肝熄風、滋陰潛陽的作用,主要適用於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氣血逆亂證。那麼,鎮肝熄風湯這12味中藥,究竟有什麼配伍奧秘呢?全方以懷牛膝為君藥,主要起到引血下行、補益肝腎的作用;以生龍骨、生牡蠣、生赭石為臣藥,主要起到鎮逆潛陽,鎮肝息風的作用;以龜板、玄參、天冬、白芍、茵陳、川楝子、生麥芽為佐藥,其中龜板、玄參、天冬、白芍滋補肝腎之陰,以制約亢盛之陽,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瀉肝熱,條達肝氣;以甘草為使藥,主要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

鎮肝熄風湯的組方思路與配伍,其實不只是君臣佐使這麼簡單,其中還暗藏深意。首先,用引經藥牛膝作為君藥,引血下行,直折亢陽,在開創平息肝風法方面另闢蹊徑,尤其切中類中風陽亢風動、氣血上沖的核心病機;其次,方中調遣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甲等金石介類中藥,使全方具有很強的鎮逆息風的力量,在平肝潛陽的用藥思路與理念上,與歷代名醫相比,頗有獨到之處;再次,兼顧肝臟的生理和病理特點,用茵陳、川楝子、麥芽疏肝泄熱,用白芍、玄參、麥冬育陰柔肝,防止過度重鎮而激發氣血上攻的弊端;最後,用甘草與生麥芽配伍,可以防止金石介類藥物質重礙胃。

對於鎮肝熄風湯,張錫純最初創方時,只有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參、天冬、甘草這幾味中藥,但是張錫純在反覆的臨床實踐中發現,這樣開方的臨床療效雖好,但是有個問題,就是常有患者服用這個方藥之後出現氣血上攻而病情加劇或反覆的情況,於是,張錫純就加上了川楝子、生麥芽、茵陳三味中藥,卻沒有這種反應。對此,張錫純解釋道,在沒有加川楝子、生麥芽、茵陳三味中藥之前,可能是因為使用強制鎮攝,引發的肝氣逆反,所以用茵陳「瀉肝熱」「舒肝鬱」「順肝性」,用生麥芽「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鬱」,用川楝子既能「引肝氣下達」,又能「折其反叛之力」。所以,這樣12味中藥,就成了鎮肝熄風湯的基本方。

對於鎮肝熄風湯的辨證運用,也會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進行加減化裁,張錫純指出,心中熱甚,可以加生石膏一兩;痰多,可以加膽南星二錢;尺脈重按脈虛,加熟地黃八錢,凈萸肉五錢;大便不實,去龜板、赭石,加赤石脂一兩。從張錫純的臨床醫案中發現,若因從前失治,導致出現半身不遂,左右神經受損,全體痿廢,可以先服用幾劑鎮肝熄風湯,之後再於方中加桃仁、紅花、三七等藥。後世醫家在運用鎮肝熄風湯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更多的加減法,比如風陽亢盛,可加鉤藤、天麻、羚羊角;如果肝火較盛、血壓過高、頭痛劇烈、眼目脹痛,可加夏枯草、黃芩、鉤藤;大便燥結,可加生大黃,便通即止;兼有瘀血,可加桃仁、乳香、沒藥;飲食停滯,胃口不開,可加雞內金、山楂、神曲。

對於鎮肝息風湯中的茵陳一藥,存在爭議。張錫純說茵陳是青蒿的嫩苗,因此引發後世醫家的爭議。那麼,問題來了,按照張錫純的說法,這個方劑里的茵陳,到底是茵陳還是青蒿呢?從藥材品種來看,張錫純所在的地理位置,所看到的「青蒿」,實際上是豬毛蒿,而豬毛蒿也是茵陳的藥物基源。從茵陳在鎮肝熄風湯的作用,也應當是茵陳而非青蒿,因為茵陳降泄青蒿升散,對於鎮肝息風來說,應當用茵陳。從目前的現代藥理來看,茵陳和青蒿都有解熱、抗炎、抗病毒、抗腫瘤、降壓的作用,但是茵陳具有保肝、利膽、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而青蒿卻沒有這些作用,所以鎮肝息風,應當是用茵陳而非青蒿。

對於鎮肝熄風湯是怎麼來的,張錫純說是由他自擬的建瓴湯加減化裁而成,建瓴湯是由「懷山藥,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懷地黃,生杭芍,柏子仁」等中藥組成,而鎮肝熄風湯是去掉了建瓴湯的山藥、地黃、柏子仁,加上龜甲、天冬、玄參、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而成。但實際上,鎮肝熄風湯的創立,卻有宗《金匱》「風引湯」之義,將風引湯的六石換成代赭石,保留風引湯龍骨、牡蠣、甘草三藥,去掉了風引湯的大黃、乾薑、桂枝三藥,所以張錫純也說這是「竊師風引湯之義也」。

鎮肝熄風湯的用藥頗有奧義,方中重要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三味中藥組合,主要起到「鎮攝上逆之氣血,平抑亢盛之風陽」;生麥芽、川楝子、茵陳三味中藥,主要起到「清瀉肝陽之有餘,條達肝氣之郁滯」。而方中所用代赭石、龍骨、牡蠣、龜甲、白芍、麥芽六味中藥全部生用,主要是代赭石、龍骨、牡蠣、龜甲、白芍五味生用可以加強平肝潛陽清熱的功效,而麥芽生用可以起到疏肝的作用。全方重在引血下行,鎮逆潛陽,滋陰疏肝,共同起到標本兼顧、剛柔相濟的妙用。綜合分析鎮肝熄風湯的組方配伍,具有「急則治標、重在鎮逆」,「治本緩圖、剛柔相濟」,以及「升降結合、雙向調節」三方面的意義[1]。

鎮肝熄風湯自創立以來,在臨床上使用廣泛,不僅後世醫家愛用,現代藥理也對鎮肝熄風湯進行過研究。 藥理研究認為,鎮肝熄風湯具有降壓鎮靜抗驚厥等藥理作用,可用於治療高血壓,缺血性中風,血管性頭痛,小兒哮喘[2];不僅如此,鎮肝熄風湯在現代臨床中,還可用於腦血管意外,高血壓腎病,頭痛,腦震盪綜合徵,早泄,圍絕經期綜合徵,小兒夢遊症[3]等疾病的治療。不難看出,鎮肝熄風湯在現代的臨床應用範圍,正在逐步打開。

隨著現代臨床的不斷進化,醫家們對於鎮肝熄風湯的臨床運用,一直在不斷探索,也發現了鎮肝熄風湯在現代臨床中的廣泛應用。鎮肝熄風湯及其加減可用於治療偏頭痛,面肌痙攣,遺傳性痙攣性截癱,中風後半側舞蹈病,癲癇,肝性腦病,失眠,梅尼埃病,帕金森病,高血壓病,腦血栓形成後遺症,瀰漫性甲腫伴甲亢,神經性耳聾,虹膜睫狀體炎,賁門失弛緩症,大腸黑病變,皮膚瘙癢症,銀屑病,慢性蕁麻疹,功能性子宮出血,逆經等疾病;另外,還可以治療血管性痴呆,高血壓性腦出血,陰虛風動型腦梗死,高脂血症,高血壓腎病,支氣管擴張,呃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谷丙轉氨酶長期或反覆異常等疾病[4]。

鎮肝熄風湯是治療中風的常用方劑,無論是中風前、中風時或中風後,唯有辨證準確,方藥對證,才會療效好。鎮肝熄風湯的適應證是肝腎陰虛、陰不制陽、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氣血上逆,臨床表現主要以頭目眩暈,腦部脹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脈弦長有力為特徵[3]。如果用於高血壓病症時,使用鎮肝熄風湯改善症狀快,但降低血壓的速度稍緩,初服幾劑藥血壓下降不明顯,10餘劑以後血壓始見下降[4]。由此可見,鎮肝熄風湯在高血壓、中風一類疾病方面有著卓越作用,但是需要辨證準確,才能效如桴鼓相應。

參考文獻

[1]孟劍,王連榮.鎮肝熄風湯臨床析義[J].中醫藥學報,1995,(1):33.

[2]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暢洪昇.張錫純傳世名方[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1c4eaba802e6da2ec54f7ee0f1fca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