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南陽就有了「說唱」,號稱曲藝中的「活化石」

2020-09-25   旅遊看南陽

原標題:幾百年前南陽就有了「說唱」,號稱曲藝中的「活化石」

250年前,河南南陽賒店古鎮,南船北馬,總集百貨,商賈雲集,騾馬店林立,水陸碼頭日夜貨物裝卸不停;白日獅迎千帆,夜間萬盞燈火,臨暮船上歌舞達旦,岸上交易燈火如晝。商業繁榮的背景下,也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正是此時,南陽「三弦書」應運而生。

三弦書又稱鉸子書、腿板書,是形成於南陽的一種較為古老的說唱藝術,最開始為一人一台戲,懷抱三弦,腿束節子(腳板)自彈自唱,後來,隨著觀眾審美要求的提高和自然的發展,逐漸演變為演唱者手擊鉸子或八角鼓既唱又演,另有三弦和墜胡專門伴奏並在演唱中幫腔、插話而成為二三人一台戲。

發展至今,三弦書自成流派,唱腔精細,具有其獨特的表演藝術,《張良辭朝》《鳳儀亭》《古城會》《楊八姐游春》等曲目廣為流行,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三弦書流派林立,百家爭鳴。在長期的演唱中,隨著對聲腔、板路、調式、調性認識的深入,由於方言、民俗的不同,使其在表演技法、聲腔運用以及演唱特色等方面演變成不同流派。時至20世紀30年代,以豫西南為主要流布地區的「三弦書」形成了三大流派:東路派、中路派、西路派,各流派的演唱風格各具特色。

東路派風格高亢激越,氣勢較大,長於武書和正書,具有陽剛之美;中路派風格柔和、深沉,長於傳情,有一詠三嘆之妙;西路派以低弦唱工為主,其風格是莊重細膩,悱惻纏綿,一曲過後,餘音繞樑。三個流派各具特點,惟東路派由於受地理環境、語言及姊妹曲種的影響,他們的唱腔與中西路唱腔有明顯不同,具有湖北漁鼓、豫南民歌的韻味。總之,三個流派的形成與發展,無不是吸收了不同地域的山歌、民謠、方言的結果,因此更具地方色彩,更為一方群眾所喜愛。

在唱腔上,三弦書唱腔分鉸子腔、鼓子腔兩大類型,各有細曲,要求嚴格。鉸子腔里有「三腔四送」(又叫「三挑四送」),適於敘述故事,它的唱腔變化多,容量大,是三弦書開唱時採用的唱法之一。鼓子腔分為翠梆、樂中趣、大過轎、大口鼓子和小口鼓子等不同類型,曲調緩慢,宜於抒情、訴說,其可塑性很大,既可用於表達悲哀之情,也可表達歡快的情景。

除此之外,三弦書有其特有的表演藝術。藝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較完整24要訣,最為衡量和評價一個三弦書班子和藝人水平的標準。即表演上的「手、眼、身、步」,唱法上的「抑、揚、頓、挫」,表情上的「喜、怒、哀、樂」,唱表上的「脫、科、閃、顫」,節奏上的「緊、慢、遲、疾」,火候上的「虛、實、寒、熱」。具體解釋為說書人在跳進跳出時要利索,不拖泥帶水;演唱時的手勢、指法要精準;表演時的眼神要生動,身段、動作、架式要到位,這些方法通過「以師帶徒,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下來。

南陽被稱為「曲藝之鄉」,三弦書是曲藝藝術中正統的曲種,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堪稱曲藝中的「活化石」,2008年三弦書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惜的是三弦書這種傳統技藝在表演者和觀眾之間,顯有年輕人的身影,將面臨失傳的危險,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