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產品,總讓消費者感覺不值得買?

2019-07-19   銷售與市場雜誌社

為什麼別人的產品,消費者的購買流程這麼順暢,一到了你這兒,他們就得比來比去?

很簡單。因為絕大多數文案都有意或無意忽略了它們的競爭對手。當你的文案中沒有直接或間接告知消費者你相對於別人的優勢,為了避免做出錯誤的購買決策,消費者只能貨比三家。

因此,你相對競品的優勢或差異,不能讓消費者替你做,而是你替消費者做。而這,要建立在你了解競品的基礎之上。

就像在戰爭之前,將軍常常要考察地形、打聽敵人的信息,從而在大腦中預演敵人的動向,這樣才能做出最有效的戰略部署。

做營銷也是如此,在準備推出產品之前,你應該在大腦中裝著競爭對手,而不是忽視他們的存在,只有這樣,才能針對性地制訂營銷計劃、寫出轉化率更高的文案。

實際上,大多數新產品投入市場後,極少情況下是和荒蕪競爭,通常都會受到競品的全面夾擊。這也就導致,在你之外,消費者可以選擇的太多了,你的競爭對手都可能在他們的選擇範圍內。

你研發了一款直播軟體,主打體驗更好(僅舉例,不考慮可行性),然後在各渠道投放廣告,但你卻忘了大批用戶已經習慣了玩映客和花椒。所以,在做營銷時,腦子裡要裝著競爭對手。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擺在用戶面前的往往有多個類似產品,而不是只有你。

那麼,競爭對手僅僅是指競品嗎?競爭對手是指一切阻攔消費者選擇你的因素。

消費者的默認選擇

在競品之外,消費者的某些習慣也會阻礙他們選擇你(這有時比競品還難搞)。習慣也是你的一大勁敵。比如,近年興起的智能水杯行業,就受習慣的影響非常大。購買智能水杯多受嘗鮮動機驅使。主流大眾消費者往往不願為此改變自己的喝水習慣。在這裡,一家智能水杯廠商的最大對手不是競品,而是消費者不願改變的喝水習慣。

甚至幾年前外賣、電商剛剛興起的時候,多數消費者也礙於習慣不願嘗試叫外賣、網購等行為。

總之,不管是你的競品還是消費者的習慣,對你來說,他們都是你的競爭對手。而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是消費者的默認選擇。默認選擇,就是在一款產品之前,消費者若要完成相同任務,通常採用的解決方案。

比如,在餓了麼出現之前,如果想完成吃飯的任務,消費者通常會到附近買現成的。在這裡,到附近購買就是餓了麼的默認選擇。同樣,對專車來說,打計程車是默認選擇;對Airbnb來說,住酒店是默認選擇。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花費精力研究消費者的默認選擇呢?這是因為,一旦你了解了消費者的默認選擇,就能大致判斷他們是否願意為你的產品做出改變。

比如,你研發了一種能顯著提高打字速度的新序列鍵盤(字母順序改變,更適合快速打字)。其實,你只要識別出多數人打字的默認選擇——qwerty鍵盤,你就能做出「這款產品機會渺茫」的結論——讓大眾重新學習新鍵盤,改變打字習慣,這太難了。

那麼,該怎麼判斷產品和默認選擇之間的關係呢?又怎麼判斷他們是否能為了我的產品而放棄默認選擇呢?

很簡單,成本收益分析。這裡所說的成本收益分析並不是像經濟學那樣量化到數字。因為消費者對自己付出成本和得到回報之間的感覺是主觀的。

總體來說,當消費者覺得為了你放棄默認選擇,成本過高或收益太小,他們就懶得改變;而當他們覺得為了你放棄默認選擇,成本很低或有很高的收益,他們就有動機去改變。

一張圖解釋:

從圖中可以看出,最好推的產品就是第二象限「收益高且改變成本低」的產品。但這類替人們省麻煩的產品在初期都要做一件事:激活用戶需求。

比如,無論餓了麼、快方送藥還是好糠在家,在推廣初期都要花費重金補貼用戶,而消費者一旦體驗過這類產品帶來的便捷後,就容易上癮,自然而然養成習慣。

其他三個象限的產品要麼是成本高,要麼是收益低,在營銷上相對也是較為難推的。但最終方向是或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降低改變成本

實際上,我們很難直接降低成本。但我們可以通過讓用戶不再那麼在乎成本,從而間接降低改變成本。

說得很繞。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誕生的打字機,雖然熟練之後收益很高(更高的工作效率),但艱難的練習過程意味著改變成本太高。所以在剛推向市場後,銷量很低且口碑很差。因為很多人發現使用打字機打字還不如手寫快——它不但沒提升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

後來,打字機不再主打提升效率的訴求,而是「上交報告要用列印體」。這樣一來,市場成功被激活,打字機銷量陡升。為什麼呢?難道改變一個訴求,就降低了改變成本?當然沒有。

這只不過是因為要完成重要的任務,讓消費者不再那麼注重改變的成本了。因此,更重要的任務(用列印體上交報告)讓用戶忽略了成本,從而間接地降低了改變成本。

同樣,電動汽車在推廣初期,為了讓大眾忽視改變成本(比如電量不持久導致的充電頻率高、駕駛習慣的改變等帶來的不便),主打「保護環境」的訴求。因為「保護環境低碳出行」的重要任務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費者對改變成本的重視程度——為了低碳出行,下次換個電動汽車吧。

提高改變後的收益

若提高消費者的收益,最常見的做法是:轉換購買動機。

電動牙刷剛推出時,主打「刷牙更省力」。但是,用慣了普通牙刷的人是不大可能購買電動牙刷的。因為買這款產品需要的改變成本很高(轉變刷牙習慣),且感覺不到收益。

為什麼感覺不到收益呢?因為刷牙這件事並沒有給我們特別費力的感覺,它早已形成了習慣。想想吧,當健身成為習慣,你還認為這很麻煩嗎?因此,如果刷牙對消費者來說不費力,那麼你主打省力也是無效的。那這個產品怎麼推廣?

降低成本?好像很難,因為使用電動牙刷,改變成本是固定的,很難降低。所以,對這個產品,要想方設法提高收益。

前面說了,提高收益最常見的方式是轉換購買動機。所以,後來電動牙刷主打「刷得更乾淨」,成功激活市場。因為「刷得更乾淨」這件事用普通牙刷很難完成,相當於用電動牙刷大大提高了收益。

同樣,智能水杯也挑戰了多數人的習慣。使用智能水杯,需要連接一個APP看水溫、飲水量。對喝水這件小事,這顯得非常繁瑣。智能水杯經常主推的賣點是「提醒喝水」,其他小賣點有「飲水量查詢」「顯示水溫防燙嘴」等。

按照我們的說法,這些都是消費者使用智能水杯能獲得的收益。但「提醒喝水」這個主推賣點帶來的收益很小。因為什麼時候喝水、喝多少,這都是我們身體決定的。這麼看來,「提醒喝水」好像並不是剛需。甚至,這有時反而是個累贅。想像這麼一個場景,你一點也不渴,但智能水杯卻說你應該喝水,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所以,我認為「溫度提醒,防止燙嘴」這個利益點更適合當主推賣點而非「提醒喝水」。

因為在過去,我們喝水前往往憑經驗判斷溫度是否合適,但這經常會出現判斷偏差導致燙嘴的事情。而智能水杯可以做到溫度提醒,這是我們自身做不到的,所以這提高了消費者的收益。

最後來看第三象限,產品特點是成本低且收益低,這類產品普遍做的是提高收益。比如,一款極為普通的牙膏,在電視打廣告時也有無數的功能,比如美白牙齒、預防上火、強健牙根等。

但我們都知道,所有牙膏的功效都類似,牙膏能美白更是扯淡的事情。但這確實是牙膏品牌的最優選擇:消費者的改變成本極低(更換牙膏的成本很低),收益也很低。只有提高收益,而提高收益,當然就是誇大賣點,製造賣點。

結語

無論是寫文案還是制訂營銷計劃,你都要在此之前準確識別出消費者的默認選擇。這樣做的目的有兩點:

1.找到產品相比默認選擇的差異化優勢,並明確告知消費者,避免被貨比三家;文案,不僅要夸自己好,更要夸比消費者的默認選擇要好。否則,消費者總會在決策時瞻前顧後、貨比三家。而你要做的,就是把產品相比於默認選擇的優勢明確告知消費者,免去他們的後顧之憂。

2.判斷消費者是否願意為產品做出改變。實際上,我認為營銷的本質,就是跟消費者的默認選擇做鬥爭的過程。同理,營銷的終極目的也就是說服消費者放棄默認選擇,選擇你的產品。而要達成說服消費者的目標,營銷人就要經常問自己:

*消費者會拿我的產品與什麼「默認選擇」做對比?

*是他們的習慣,還是我的競爭對手?

*對他們來說,相比於默認選擇,我的產品是不是改變成本過高或收益過低?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該怎麼做才能替他們降低改變成本,提高收益,從而促進購買?

商務合作:微信號(FC3731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