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在家無所事事怎麼辦?推薦看這八本書,在家也能學到東西

2020-02-14     慕妤說

1

《邏輯思維9講》

作者:謝志高


這是一本教導邏輯的小書。

疫情期間,很多未經證實的各種言論層出不窮,如果我們沒有一副犀利的邏輯思維,很容易就被這些言論影響到我們的判斷,跟著錯誤的節奏走。

問題是,很多講授邏輯的書籍,不是因為翻譯的問題而看得讓人頭疼,就是裡面有太多的邏輯公式,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這時想要耐心把書看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真的很難堅持下去。

那怎麼辦呢?

這本邏輯小書,就可以解決到這個問題。

我並不是說,看完這本書,你的邏輯思維就會大大提高。我的意思是說,想要對邏輯思維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在大腦里建立相關的認知概念,這本書給予我們非常輕鬆的幫助。

作者結合相關的圖表和案例,把邏輯學一些抽象的理論,轉化為讀者輕易學習的內容,從而讓讀者很快就能夠學到諸如正向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與邏輯思維相關的思維知識。

同時,書中還講到了一些建立於邏輯思維之上的說話技巧,包括如何正確表達和進行辯論等,對於學習口才的人,會提供一定的幫助。

如果你想提高邏輯思維,又不知道入門要看什麼書,嘗試看看這本小書吧。


2

《吸引,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作者:瓦妮莎·范·愛德華茲

由於新型肺炎肆虐,我們每個人都變得不敢與人接觸。

問題是,當疫情過後,我們肯定需要恢復社交生活的,重新與人進行溝通。問題是,怎麼才能打破長期在家建立起來的防衛心理,與人更好地交流呢?

這本書就可以幫到你。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女士,是人類行為學和人際關係溝通方面的專家。但曾經的她,也是一位社交焦慮症的患者。經過她自己的研究之後,摸索出一套能夠幫助別人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改變了不少人。

這套方法,並不會簡簡單單地告訴你,這樣聊天才好,那樣相處才不會出問題,而是先告訴你這種做法背後的科學原理,然後再逐一給你提供相應的行事技巧。

包括如何建立第一印象,如何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如何從對方的表情解讀出相應的情緒,甚至如何聊天,如何維持關係,如何掌握社交主導權等,書里都有詳細講述。

當你把這些知識完全吸收之後,你就會明白到這樣聊天、那樣相處的好處,而不會滿腹疑惑地帶著問號去行動。

很多有社交障礙的人,他們的問題就在於,不知道自己的某些做法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總覺得自己很容易做錯而得罪他人。

其實,當他們了解到某些行為背後的原理之後,他們就會知道,按照這種做法去行動,於人於己都是一種恰當的行為。如果這些行為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那不是他們的問題,可能是其他因素才導致這樣而已。了解這一點後,他們就不會把問題過分地歸因於自己,從而喪失信心了。

正因如此,所以這麼書的內容非常"干",閱讀的時候,記得做筆記,然後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去思考相應的事例,最後再試著去運用出來。

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獲得進步。


3

《害羞者的潛在優勢——害羞者心理指南》

喬·莫蘭


這是一本關於著名害羞者的文化史書。

這本書通過一個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如達爾文、阿加莎·克里斯蒂等害羞者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害羞是如何影響我們,而這些著名的害羞者,又是如何克服害羞,從而成就自己,獲得蛻變的。

這些人,對於害羞的煩惱和糾結,一點都不比我們普通人少。他們不敢跟別人說話,不會社交,更曾經陷入過迷茫而自責的心理狀態當中。

我為什麼要推薦這麼書?

在家裡呆久了,長期沒有接觸人,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害羞內斂的思維。尤其對於那些原本就沒多少朋友的人來說,這種影響更加嚴重。

那怎麼解決這種害羞感呢?直接告訴大家如何克服害羞,基本上是很難起到什麼作用。

就算我建議說,明天對於接觸到的每個人,要比自己平常的做法多講一句話,這些讀者也沒辦法衝破心理障礙,行動起來。

畢竟克服害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怎麼看待這個過程,怎麼處理好自己當下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這本書,就是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告訴你,這些著名的害羞者,都是如何面對自己的害羞,而為了克服害羞,都曾經做過哪些事情。

吸收這些名人的經驗,你才會懂得如何處理好自己的害羞心理。


4

《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

克莉司德·布提可南


什麼是「高敏感」的人?

就是習慣性地對外界的事情思考太多。

你可以對照一下這本書封底的問題,看一看自己是不是這樣一個多向思考者。

  • 你是否總是前瞻後顧、猶豫不決?
  • 你是否總是很同情他人的處境和感受?
  • 受到過度的刺激,你是否很容易焦慮?
  • 你是否很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左右?
  • 你是否對別人的批評反應很強烈?

這樣的「多向思考」,有時會給他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導致他們無法正確地處理好自己和外界的關係。

如果說,上面那本《害羞者心理指南》,是一本故事性的指導書籍,那這本《多向思考者》,就是一本針對這類「高敏感」人群,有過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心理學科普書籍了。

在這本書里,你會了解到,自己為什麼是這種「高敏感」的人,其背後的心理機制,又是什麼回事。

通過作者對這類人的層層分析講述,你會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及如何突破這種心理的限制,成為更好的自己。

害羞的人,通常都會有一點「高敏感」的心理。或者說,正因為有高敏感的心理,所以才容易害羞。

不管你是不是這樣的人,或者這種敏感心理嚴不嚴重,閱讀這麼書,會讓你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學會自我調整。


5

《如何再次拿起書》

艾倫·雅各布斯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年代,能夠坐下來安靜地看一本書,似乎已經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

雖然閱讀,依然是我們獲得知識、深化思維、提升表達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想要從浩瀚的書海當中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僅僅看一兩本書,壓根是不夠的。

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輸入,才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鞏固下來,以此轉化為我們自身的能力一部分。

問題是,正是這樣一個龐大的閱讀計劃,會很容易把我們嚇跑,畢竟堅持閱讀書籍,可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那怎麼辦呢?難道放棄閱讀嗎?

如果你對閱讀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例如習慣了看手機,或者很久沒看書,甚至想讓自己提起看書的興趣,這本書都能夠幫到你。

這本書不是那種傳授你閱讀技巧的書籍,但卻透徹地告訴你,怎樣去讀書,才能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說不定當你看完這本小書之後,沒有閱讀習慣的你,也會隨即產生閱讀的衝動了。


6

《如何成為面向未來的學習者》

卡羅爾·卡特 莎拉·萊曼·克拉維茨


不管你現在還在讀大學,還是剛出來社會工作,你都需要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改變,但只要掌握持續學習的能力,我們才有資本去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而這本書,就是告訴你,學習什麼,如何學習,才能讓你在技術日新月異、工作不穩定的世界中脫穎而出。

本書以11個高效學習習慣為中心,向讀者講述,怎麼做,才能夠把自己培養成公司都想錄用的「職場人」。

這11個習慣分別是:

制定學習和生活目標。

根據自我認知進行學習。

合理管理時間和財務狀況。

有目標地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進行有效的紙質材料和在線材料閱讀。

培養評估、選擇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主動聆聽和思考他人的問題和方法。

學會網際網路時代新的記憶、學習方法。

從風險中發現機會,為人生拓展全新的方向。

具備調整行動的靈活性,不斷優化應對能力。

通過閱讀這本書,掌握這11個學習習慣,我們就能夠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自己在工作中做得更好。

如果你剛好有這方面的需要,想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以便更好地立足於這個社會,那麼這本書就能夠幫助你梳理好自己的思維,從而獲得顯著的進步。

畢竟任何時候,學習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


7

《腦力升級手冊》

作者:傑夫·布朗 馬克·芬斯克


這是一本幫助我們提升大腦能力的科普性書籍。

其中一位作者,是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家,另一位是腦科學家,對於書中的內容,他們的講解都有相關科學研究。

通過閱讀這本書,你會知道自己的大腦還有哪些「能力」沒有運用出來,哪些「能力」能夠發揮得更好。

包括自我認識、專注力、內在驅動力、情緒平衡、面對逆境的復原力等不同的腦力潛能。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做才能夠解鎖到這些潛能,然後幫助你突破自我限制,獲得更好的提升,完成目標。

所以,這是一本具有科學理論驗證的行動指南。

書中的建議,不僅僅能夠讓我們即學即用,而且還配有科學研究的小竅門,來幫助我們提升腦力。

當你在閱讀前面幾本書的時候,如果你苦於不知道怎麼培養自己的能力,不知道怎麼發揮自己學習潛能,不知道怎麼堅持目標,那麼這本書將會給到你答案。


8

《認知天性》

彼得·C. 布朗 亨利·L. 羅迪格三世 馬克·A


這是一本教導你如何有效學習的心理學書籍。

11位認知心理學家,對「學習」這件事,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讓你知道,什麼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效。

如果你對於自己的學習,有著各種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不知道怎麼改善,那在這本書指導下,你至少知道調整的方向,走去學習的誤區,而不是好像沒頭蒼蠅那樣,亂碰亂撞,到頭來什麼都學不到。

這本書裡面的知識,是經過這些心理學家用了很長時間做實驗、做分析,而得出來的研究結成果。

這些成果,可以幫助我們構建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效率,讓我們在學習這件事上,獲得更好的優勢。

雖然,這本書展示出來的內容,並不是那些學習技巧指導書籍那樣,非常乾脆地羅列出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反而會給人好像比較理論化的感覺。

但是,只要你認真閱讀它,你就知道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一直貫穿在書中的每一頁。

幾乎每個關於學習的知識點,都會啟發到你,用什麼方法去學習才會更有效。

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完全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技能,但至少,你會知道怎麼去學習,才會讓自己學習得更加有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daARXABgx9BqZZI1o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