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定義,一個人是什麼樣才能夠稱之為優秀呢?
優秀的人各種各樣,但讓他們變得優秀的背後,肯定有一些相通的特徵。
俞敏洪曾經在一次演講中總結出,優秀的人具備的八條特徵。
第一條,一個優秀的人對生命會無比熱愛;
第二條,有一份喜歡並且願意專注投入的工作;
第三條,對於得失並不是很在乎;
第四條,做任何事情一定要關注到別人的感受,一定要考慮到別人的利益;
第五條,努力地追求成就感和榮譽感;
第六條,真誠、坦率、陽光的性格;
第七條,不管有多大的能耐,不管多麼優秀,請千萬不要把自己太當人看;
第八條,有強烈的求知慾,並保持每天閱讀時事類資訊。
這八條特徵,是立足於內在思想的個性描繪,算是一個人整體素養的體現。具備這些素質,可以讓我們朝著正確的道路行走。
當然,對於讓自己變得優秀而言,這些特質頂多算是戰略上的修煉。我們看了之後,也不知道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優秀起來。
換言之,這些特質還不夠具體得可以指導我們行動。
如果說,在具體行為習慣上,優秀的人和普通的人有什麼區別,那麼以下這些特質,至少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了。
由於工作關係,我採訪了很多在工作上取得很大成就的人。總結他們身上的共同特質,說不定,這些特質,對我們普通人更有啟發。
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比茲·斯通曾經說過:「時間、毅力,還有長時間的努力,最終讓你看起來好像是一夜成名那樣。」
所以,想要把這些特質發揮出來應有的效用,比茲·斯通這句話,就是最好的助燃劑。
第一,願意用行動去改變
任何人都知道,想要變得優秀,行動是最好的方式。而優秀的人和普通人的區別,就是他們願意用行動,去改變現狀。
這樣看,兩者的差別也不是很大而已,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一句正確的廢話。
然而,這只是表面的結果。優秀的人,知道現狀不夠好,也知道行動才可以將其改變,但他們比普通人更優越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會在這個基礎上決定去「做些什麼」。
就是這個「做些什麼」,從而讓他們有了行動的目標,然後繼續前行。
有了「做些什麼」的思想,接著定製出一個行動目標,下一步自然就是行動了。
這也是優秀的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差別,想好了,就去做,目標導向型的行動者。這樣的人,願意接受改變,而不會滿足於現狀;就算不滿足於現狀,也懂得做些什麼去改變它。
正正願意行動,所以他們對於自己會非常自律。而自律,也是優秀人士其中一個共同點。他們不會半途而廢,反而每天都保持自律的朝著目標進發。
所以,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先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然後行動,最後自律地堅持,而不是把時間放在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上面。
第二,保持學習的好奇心
由於工作關係,我認識了很多青年創業家。他們年齡不大,都是80後、90後,當然70後的就更多。
我發現這些青年創業家,都有一種「我不能被時代淘汰」的思想,所以他們會在所在的行業里,一直保持學習的激情。
其中一個做水果連鎖店的老闆說:所謂的不懂,其實就是懶。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就算不懂,花時間去學習肯定能學會。
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迪威克指出,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兩種原始的心理模式:固定型和成長型。
所謂固定型心理模式,就是他們相信一個人的才華和能力都是一成不變的,要麼有,要麼沒有。他們覺得,所有人的能力早就決定好,無論怎麼努力學習,都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種心理模式的缺點,就是他們認為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天性能力的體現。
好比我不會說話,生來如此,怎麼改都改不了;我不會寫作,生來如此,怎麼學習也學習不了。儘管做這些事情,天賦同樣重要,然而並不代表,我們無法通過學習,讓自己掌握它們。
所以固定型心理模式的人,一旦失敗了,就會對自己全盤否定,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廢物,一事無成。嚴重的,甚至從此一蹶不振。
相反,那些因為勤奮而不是靠天賦而經常被人嘉獎取得成績的人,就是屬於成長型心理模式,或者叫學習型心理模式。這樣的人,不會沉溺於固有成果,而是懂得根據環境的變動,而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
在興趣的引導下,並計劃學習的人,會遠遠領先於不學習的人,不管他們分別從什麼時候起步。
我們採訪的這些青年企業家,都是跟隨興趣邁出第一步,然後在創業的過程當中不斷學習提高能力,更新自己的思維認知力,最後逐漸形成不斷增值的職業生涯,為自己帶來高度的個人滿足感和收入,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
有了行動的意願後,培養自己成為學習型心理模式的人,敢於去嘗試學習,會讓你更接近優秀。
第三,發揮自己的核心優勢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擅長什麼,能夠做什麼,強項又是什麼呢?
你不知道,但優秀的人,統統都知道,因為他們都願意去培養自己擁有這樣子的核心優勢。
當你找到自己的興趣,然後投入時間去學習,不論是透過一萬小時的定律,還是跳躍式的進步,你這個興趣最終都會變成你的核心優勢。
發揮自己的核心優勢,不管你身處哪種環境,你都很容易被注意到。
例如現在很多自媒體的大V,就算有些文章你不認同他們輸出的價值,也不能否定,他們透過自己的核心優勢,吸引了不少受眾,斷定自己的地位。
那什麼才是自己的核心優勢或者強項呢?
很簡單,就是你是否每天都會用到它。如果不能,那做什麼,對於你來說更加得心應手?
找到它,然後再每天運用它。
這個優勢最好綜合你多種能力,讓你獲得更好的競爭機會。例如寫作厲害的人,假如他的口才也同樣了得,那麼他獲得進階的機會就會更多。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優勢,湯姆·瑞斯的《優勢識別2.0》或許能夠幫到你。大量研究表明,做自己優勢的事,會讓你進步的更快。
所以,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自然被人注意到你的存在,這就是優秀的體現。
第四,面對困難的自信
有一句話:要麼努力改變,要麼呆在家裡抱怨。
這句話,很好地說明優秀的人,是如何直面困難的態度。既然選擇了努力改變,那就不要浪費時間呆在家裡抱怨。
一個優秀的人,從來都不害怕困難和挑戰,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自信去解決他們。就算這一刻他們被現實壓倒,下一刻,他們依然可以爬起來重新再來一次。
這個流程相當於玩遊戲,只要一天還沒有關掉電源,退出遊戲,那無論在遊戲中失敗多少次,死掉多少命,一樣都可以重新再來,繼續挑戰。
這也是優秀的人遠遠強於一般人的地方。
一般人也許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做不來,做不好;真的去嘗試了,一次失敗就沒有了繼續的勇氣。而真正的強者,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應該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你個人的興趣,生活經歷和對事情的積極性,結合在一起就會決定我們把什麼做得更好。當你遇到困難,一定要汲取經驗教訓,然後調整策略。
我一個朋友當初創業做手機店的失敗,但這個失敗並沒有讓他氣餒,而是讓他知道怎麼經營生意。這個起點,讓他學到了很多東西,以致後來創業其他項目時,即便遇到的很多困難,也能夠積極去化解。
所以說,有些人能夠獲得某些成就,確實有他的道理。
優秀的人,不會輕易被困難擊倒,因為這是一個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機會。
第五,主動調整的能力
遇到困難,除了打雞血的自我激勵,還有什麼更實用的方式呢?自然就是你的調整能力。
有問題,然後思考應對策略,選取最優方案,最後把問題解決,這一連串的行為,都是優秀人士共同具備的行動模式。
大家都有聽過和喝過「喜茶」了。這個品牌的發源地,就是我當前工作的城市。
喜茶在其他城市開第一家分店遭到冷遇,作為老闆,聶雲宸並沒有對此灰心喪氣,他卻思考問題所在。
當時他從我們這座城市突然跳到其他城市開分店,其他城市對這個品牌的口碑並沒有任何積累,傳播度低,自然沒有什麼生意。
於是聶雲宸找到當中的原因,發現開分店應該是一個順勢的遷移效應,不能是跳躍方式,就是分店最好從隔壁城市開起。
因為臨近的兩座城市,人員來往密集,很多時候都相互穿梭吃飯遊玩,這樣的人群流動,就能夠把A城市積累起來的口碑,遷移到隔壁的B城市。否則,遙遠的C城市,對這個品牌沒有認識度,沒有口碑的積累,自然很難做起來。
按照這個思路,聶雲宸的分店從創始地,一直把分店遷移開到廣州,深圳這些周邊城市,有了這些城市的口碑積累,他又把分店開到上海。因為大城市之間的人員流動非常頻繁,這樣的跳躍開店就變得非常合理。這種口碑傳播,導致了排隊買飲料的人越來越多。
這就是主動調整的能力,遇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後落實到行動上面。
怎麼培養呢?
首先你要懂得積累資源,然後整合資源,最後才能夠透過主動思考運用這些資源。
優秀的人,都善於從外部獲取信息,這是積累資源,有了積累,然後將它們整合成可以給自己利用的資源。為什麼厲害的人都是喜歡閱讀,喜歡旅遊,喜歡結交朋友呢?
因為從中得到的信息,說不定可以啟發他們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
一個每天呆在家,哪裡也不去,什麼人也不見,什麼事都不做的人,是很難從外部獲取信息,也很難積累到相關資源的,更不用說如何將其整合成自己可以利用的資源。
當你積累多了,一旦遇到問題,你自然就可以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為己所用。好比你口才不好,至少你也懂得哪裡才可以看到我的文章鍛鍊起來吧!
這種主動式的自我調整思考,往往比起那些被動接受結果的人,更容易變得優秀起來。 、
第六,其他特質
除了上面這些特質,優秀的人,當然還有其他共同的特質,諸如懂得掌控時間,高情商的溝通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能力。
不過,這些能力都多多少少包含在上面那些特質之中。畢竟,優秀的人在前進的途中遇到任何問題,他們都會懂得學習,自我調整,更新自身的認知局限。
想一想,你能夠做到這些特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