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有一所學校被家長們高度關註:它是國際學校、提供全額獎金、每年都有學生被美國常春藤名校錄取……
但這所學校——UWC常熟,又因為低調獨立,讓家長們不知道它的廬山真面目。
我們應家長們要求,採訪了UWC常熟的老師和學生們,來看看外界對於它的看法,有幾分是真實的。
UWC:世界聯合學院,又稱世界聯合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s),成立於英國,在全球共有18個校區。
UWC常熟是唯一一所設立在中國大陸的學校,提供IB文憑課程,致力於通過教育,聯合不同的國家、民族和文化,推動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
學校的的歷任主席包括英國蒙巴頓勳爵、查爾斯王子、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等。
UWC的學生來源很多元,既有從小念國際學校的,也有從公立體系考入的;既有來自富有家庭的,也有貧困家庭的孩子。
相比公立中學,很多家長們認為:UWC常熟學習比較輕鬆,學生們課業壓力小。
然而,2019屆的畢業生秦星語和余泳樂不這樣認為。
她們說:普高辛苦,但UWC一點也不輕鬆,需要很多的自學和研究。
秦星語說:學校提供的IB課程由三個方面組成,分別是課堂學習時間、課外活動和最後的論文寫作。僅僅從課堂時間來看,UWC確實比起國內其他的普通高中課堂時間短,但學生需要大量的自學。
IB課程給了學生培養更全面學術能力的機會。拿語文來說,它既有口頭的語言評論,又有和觀眾互動性的交流表達;既有論文寫作,也有限時的文學評論,可以說培養了學生全面的讀寫和表達能力。
到了考試周,學生們會格外忙碌,早晨九點想去找一個空教室或者圖書館去開啟一天的學習,結果已經滿員,沒有地方了。
每天晚上十一點半都會聽到保安大叔一聲喊「三樓的同學,關燈啦!」,因為大家每天都在圖書館學習到太晚,所以只好讓保安大叔來把大家從圖書館趕走。
除了學術上的學習,UWC對於學習的定義更加豐富。
余泳樂補充道:學校一直推崇體驗式學習,就像剛剛所說的IB組成部分當中的課外活動和論文書寫,也是學習的一部分。這些提升了大家的領導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等對未來和社會實踐都很有幫助的個人技能。
學術方面,IB課程既有深度,也有廣度。每個學生要從六門學科當中選擇喜歡的課程,課程很多樣,而同一個課程同一個學科又有標準課程和高級課程兩種,一些更具能力和更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選擇那些更具深度和難度的課程來學習。
因為大家基礎不一樣,興趣點不一樣,更需要好好利用自學時間來打磨自己的側重點。所以,對自己有要求的學生們,高中階段是很忙碌的,一點不比普高輕鬆。
至於UWC是不是名校的跳板?兩位學生都認為:UWC的意義是遠超過名校跳板的。
UWC常熟的李萍老師兼副校長說,UWC的教育有一種「先修性」,希望在高中時期為了學生們的大學學習做各種準備。
其中很重要的是培養全球勝任力,它的標準維度有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知識儲備,第二方面是價值觀的形成,第三方面是人生態度,第四是技能培養,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能力。
最終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是能夠上名校的,更是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用國際通行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中國娃娃。
有些人以為UWC很輕鬆,也有人聽說這裡忙到四腳朝天,就像上了美國的高中一樣,學生們壓力很大:睡眠、社交與學習之間,只能三選二。一旦平衡不好,就沒有時間睡覺了。
秦星語說,這樣的描述很真實,並不是傳言,UWC的同學們之間,也會這樣互相調侃。
而余泳樂開玩笑說:這就是在為了未來的996、007生活做過渡準備。
不過在秦星語看來,繁忙的時間表,與其說它是一個三選二的選擇題,不如說提供了一個鍛鍊學生們自制力和時間管理能力的機會。
在UWC的學習中,孩子們學會了基於自己的價值傾向,對精力進行不同的分配。既要側重興趣,又要兼顧其他,這樣的安排很有挑戰性,但星語說,它並不是無法解決的,它是一個很好的歷練。
余泳樂說,學校提供了很多的支持體系,來幫助學生緩解壓力。學校就像哈利波特裡面那樣,有不同的House 學院,每個House都有支持的老師們,讓她們覺得好像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互相幫助和學習著。
學校的活動非常多元有趣。比如,運動類有帆船、籃球、羽毛球等;藝術類有建築設計、書畫、美術等;公益方面,學校有自己的TEDx、支教等活動。還有一些社團,比如天文社、語言學社等,可以為競賽做準備。
學校的很多活動與當地社區緊密結合。比如,Ulab是到當地小學去,通過教小學生科學實驗來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再比如,Light光項目是到當地的孤兒院給那邊的孩子進行藝術療法;前不久,UWC常熟的外國同學們,甚至用常熟本地方言演唱了當地的白毛山歌,讓當地居民感動並震撼。
秦星語說,UWC的活動的主要思維模式正是服務於學校和當地社區的。
到了二年級,學校鼓勵學生們自主提案,然後在其中選擇社會價值高的項目,給予它們一定的資金支持。於是,一些學生可以辦藝術展、拍紀錄片等等,為了今後的人生嘗試做鋪墊和準備。
UWC常熟的學生構成什麼樣?有人聽說,UWC常熟的中國學生多,不夠國際化;還有人說,UWC常熟過於多元化,學生背景差異大,容易發生摩擦。哪種才是真實的?
首先,兩位學生都表示,UWC常熟很國際化。國際學生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有些大洲的學生即使比較少,比如她們那時只有三四位來自紐西蘭、澳大利亞的學生,但她們依舊成功地為全校師生舉辦了整整一周的大洋洲文化周活動。
學校也有歐洲周、非洲周、中國周等等。不管當地學生占比多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都在努力為更加多元化的社區盡一份力。
秦星語說,畢業典禮上畢業生代表提到了一段話:
我們的大集體里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有人會永遠捍衛自己吃肉或者開別人玩笑的權利,也會有人從此帶著頭巾去試試齋月的生活,而最有趣的是這兩種人可能是同一個人,而這兩種觀點也會同時被尊重和愛護。
這就是UWC的生活。學生們在那裡學會了尊重和包容,尤其是通過住宿的生活。
星語說,在宿舍里,文化差異是可以直觀感受到的。她還記得第一次給比利時室友放中文歌曲的時候,室友就問她,難道所有的中文歌曲都是這麼慢且憂傷的嗎?
而類似這樣的文化差異,可以進一步發展成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摩擦,比如說空調這件事情,一個26度的宿舍,對一些同學來說太熱,對一些人來說又冷,所以要不要開空調這件事,也時常會引起爭論。
余泳樂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經歷。來自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的人之間的交往,也是人際交往的一部分。在這樣的鍛鍊中,同學們學會了去制定宿舍規定或者是召開宿舍會議來協商與解決問題。
星語說,有效的溝通是解決人與人之間摩擦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更有意思的是,你會發現,當你處在一個多元環境久了之後,會看到那些看似充滿差異性的文化背後,存在著許多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很有魅力。
遠離家庭,UWC的學生如何與父母保持情感交流?這也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余泳樂說,她每周會和爸媽之間通一次視頻電話,科技很便利的情況下,與父母的溝通不是大問題。
秦星語甚至認為,物理距離的遠離,反而為孩子和父母提供了更深度交流的機會。因為,當她和同學們從原來的環境中跳出來的時候,多了許多獨立思考和反思的機會,而這種反思的所得,會促進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分享,反而會產生更多深度的交流,促進和父母之間的理解和溝通。
UWC每年30多萬的學費,學校為部分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按照常熟UWC的創始人王嘉鵬的話說:「我們不歧視富人,也不會歧視窮人,我們也不會因為你拄著拐杖就把你排除在外。UWC體系內,是相對橫向多元化和縱向多元化。我們鼓勵不同階層和背景的學生來申請,而不是只歡迎能在高考(精品課)裡面考分最高的學生。」
這種平等的理念也體現在校園設計上面。比如,四人一間的宿舍,為了讓每一個孩子有一扇窗,學校請貝聿銘的弟子擔任設計師,設計了八角樓的宿舍。而圖書館更是開放式的,學生們可以圍坐一圈交流和學習。
學校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開闊視野、培養多視角思維和用行動做出改變的能力的平台,學生們能進入英美名校只是一個小小的起點。他們的人生,將再更廣闊和多元的世界裡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