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學鋼琴
12歲考入柯蒂斯音樂學院
19歲大學畢業 進入曼哈頓音樂學院
一路念到博士
成為加州伯克利的鋼琴講師
...
她是我們的朋友,Jenny柴瓊妍。作為演奏家,她的音樂會開在卡內基音樂廳 、北京國家大劇院;作為鋼琴教育者,她開辦的FaceArt(飛思樂),讓幾百位熱愛音樂的孩子精進技術、發揚個性,被國外名校錄取。
編輯部不少人都從小練琴,或是「家有琴童」的父母。和Jenny聊天,每每都感覺切中要害,連連感嘆:怎麼之前沒有鋼琴老師告訴我們這些!
所以,我們整理了與Jenny對談的精華,想要「實打實」地聊一些關於學琴的真相,一解父母們對於音樂教育的迷思。
什麼樣的鋼琴老師,千萬不能找?
孩子演奏沒靈魂,該如何引導?
8歲才開始練琴,真的太晚了嗎?
用立式鋼琴學琴,居然是「錯」的?
*為了方便閱讀,以下文章由柴博士第一人稱敘述:
12歲的時,我考上了柯蒂斯音樂學院,成了一群大學生里最小的小孩子。
有人說,我經歷的像按了「快進鍵」一樣。確實挺快的,包括現在,如果要準備音樂會,我其實不用花太長時間,就能把一首新曲子帶到音樂會的水準。
現在這麼「空閒」,實則是因為小時候花了很多時間在練琴上。
3-5歲時,我每天會練3小時的琴(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我一般建議高質量地練1小時就行了);6-12歲我在上音附小,文化課比較少,每天都要練8-12小時,而且中間基本不放假;一直到讀完柯蒂斯,基本上都是這個強度。
長時間練琴確實沒有很開心,但也不算太痛苦,主要還是習慣成自然,覺得這就是我正常的生活。如果小時候練琴散漫慣了,長大了也一定坐不住的。
小孩子自己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加入,形成一個「黃金三角」。
在啟蒙階段,家長要充當最重要的coach(教練員)的角色。老師每周制定的目標、教的方法、發現的問題,家長最好也坐在琴房裡記筆記,制定未來一周的訓練進度表,陪伴孩子練琴。孩子慢慢大了,養成習慣了之後,就可以逐漸放手。
找到合適的老師就更重要了。好的老師不僅是教如何操作樂器,更要重視綜合素養的培養:如何感受音樂、詮釋音樂,如何藉由藝術認識自我、培養審美... 這些才是我們做藝術教育的初衷。
飛思樂辦學已經9年了。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很多孩子,他們身上都帶著之前老師錯誤的痕跡,有些真的讓人很痛心。
這幾點,是家長們選擇鋼琴教育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千萬要避免的。
第一點,為了考級而教。
家長們想著,考級也沒什麼壞處,還能證明一下孩子練琴的程度,樹立一些目標;一些鋼琴教育機構也想,正好了,考出成績也算對家長有了交代,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膚淺的考級「利益循環」。
為了儘快「速成」,他們會讓孩子不停地練那幾首固定的考級曲目,練的是機械的身體記憶。我看過很多孩子,十級、演奏級都考出來了,拿新譜子給他,居然根本就不會彈。
而且,越有天賦的孩子,如果基本功不到位,練得越狠越會受傷。很多孩子練到後來就肌肉拉傷、腱鞘炎... 復發再復發,最後連杯子都拿不穩。
學琴不是靠幾個曲子「死記硬背」,得積累曲目量,學習各種不同的音型曲式,多視譜... 才能獲得真正能力上的提升。
第二,老師很恐怖很兇的。
如果某些著名的鋼琴教授,說是很能出成績,但脾氣很大,千萬不要跟他學。在恐懼和壓力中學出來的孩子,他們對琴是又愛又恨,就像被牢籠困住的小鳥,一有機會肯定就要飛走的。
心態都學壞了,什麼都不值得。
好的藝術家並不等於他是好的教育家。如果孩子已經是進音樂學院深造的階段,可能只需要大師在藝術哲學上點撥一下;但在啟蒙階段,一定要找既有演奏家的高度,又有耐心做「dirty work」,懂孩子心理,願意很細緻、很辛苦地給孩子打地基的老師。
第三,上課不講平衡性的。
我們常說,彈琴是腦子和心靈的高度結合 —— 腦子裡要有邏輯思維,要懂樂理;手上要像體操運動員,技術要到位;心裡要像藝術家,能借樂器之手抒發你的個性、你的情感。
所以,如果老師只跟孩子講坐姿、站姿、手型,但不說音樂里的故事、情緒和感受,這是不對的。同樣,如果上課只是天馬行空地欣賞音樂,卻不嚴格規範技術,也是不好的。
很多孩子彈起琴來,最大的問題是「僵」。不僅身體僵,心裡更僵。
我曾經有位上音附中的學生,很厲害。有一次他彈了首蕭邦的曲子,整體都很順暢,但總覺得差了些什麼。我問他:譜子第一小節寫的 sotto voce,是什麼意思?
孩子說:這個啊,我還沒來得及查。
我說,這是「輕聲」,一開始你得很輕很輕,到休止符停下,接著要突然「嗙——!!」一聲,要嚇到別人!蕭邦特地穿越幾百年在譜子上留的記號,就為了告訴你應該怎麼彈啊。
但這個孩子就是做不出來,因為他心裡不放鬆。什麼都一板一眼地彈了,但曲家的情緒、色彩,自己的解讀...全都沒表達出來,就像一個只會念台詞,卻沒有絲毫演技的演員。
就像柯蒂斯一位創始人說的,鋼琴是表演藝術,也是時刻藝術。我們是活在當下這個時刻的,真正有靈感的藝術家,在每次發揮時都是當下的感受。
想要解決「僵硬」的問題,就得從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給孩子放鬆。
身體僵的,我會用「功夫」去教他們。比如詠春、太極,看似放鬆,其實用的是腰部力量的「巧勁」整個甩出去,力氣更大,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
通過這種全身練習,教孩子如何運用不同的肌肉,輕鬆地實現聲音輕重緩急的變化。
「心裡僵「的,我會講不同的曲子,告訴學生我的理解和想像,展示我是怎麼把情感傾注在琴鍵上的。
要是孩子依舊錶達不出感受呢?還有一個辦法。
所有那些會彈錯音、不注意譜子上的記號、不領會作曲家感情的孩子,我都讓他們去學作曲,自己寫完了交給別人彈!
很有意思的,有的孩子聽到別人「亂彈」,就著急地不得了:我這段什麼感情都寫在譜子上,你怎麼都不看呢?!
換一個角度成了作曲家,他們就會知道如果標記被忽略、情緒被忽視、被曲解,是件多麼受傷的事情了。
換位思考,共情,也是我們學音樂、學藝術時必要的能力。
Q:孩子多早可以開始學琴?
A:這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開始學琴的年齡確實非常關鍵。
我有一些朋友,是從8-12歲開始學琴的。他們也考上柯蒂斯這樣的頂尖音樂學院,但也經常跟我探討:Jenny,為什麼你一想到要做出什麼音樂效果,手指上就立刻可以做出來,我們就要練很久呢?
我自己的例子,加上鋼琴教學十幾年的經驗,我發現早練琴的孩子,他們腦神經控制肌肉的能力,確實比晚練琴的孩子更強。
我認為,從生理的角度來說,3-5歲是比較合適的開始時間。不是說8歲開始練琴未來就成不了鋼琴家,只是需要更多時間去準備。
Q:可以用電子琴代替鋼琴嗎?
A:電子琴完全是另一種樂器啦,跟鋼琴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想讓孩子好好練,考慮以後往專業方向發展,最好是選三角鋼琴,連立式鋼琴最好都不要用。
三角鋼琴的琴鍵有個特點,叫做「double stop」:鍵的上半部分是空的,沒有聲音,按到中間才開始有阻力,那裡才是發音的地方。
踏板也是一樣,有中空的部分,並且要深很多。曾經有位法國大師說,踩踏板的時候,要把力平均分成七份,這才算真正控制好了踏板。
我們鋼琴家在練的,所有聲音的變化、表現... 其實都是在練這些細微的控制。
孩子練琴早期,最重要的是打好標準、牢固的技術基礎。如果只用立式鋼琴,手型、深度、手感...可以說是基本沒有練到。未來再換琴也未嘗不可,但只是說,要多花費時間去重複練習。
Q:選鋼琴有什麼講究?
有一些家長在給孩子選鋼琴時,會說我們要買施坦威、買這個牌子那個牌子... 就像挑奢侈品包一樣。
每一台琴都由它自己的特色。有的音色清亮,有的音色圓潤,這些區別不是牌子能概括的。最好是帶著比較專業的鋼琴老師,和孩子一起試彈到具體那台琴,選一台音色和觸感是他們喜歡的就好。
Q:學鋼琴如何助力未來升學?
很多家庭都會碰到這種問題,孩子學很久的琴,考級都考完了,就喪失了學琴的動力,這該怎麼辦?
雖然不提倡功利性質的學琴,但我們可以轉換一下思路,中國孩子在學琴上努力,是完全可以轉化成未來出國留學的優勢的。
如果孩子有八年十年的鋼琴基礎,也喜歡、享受彈琴的過程,這就是非常難得的經歷,特別是美國的藤校,最愛的就是學古典音樂的學生。
很多我們的學生,在飛思樂學習、提升了一兩年,給他們找到了個性,再好好地製作簡歷,展現音樂特長之後,都是成功進入藤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