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被劍橋帝國理工同時錄取的中國男孩,曾經也是被忽視的中等生

2020-03-12   留學全知道

今年初,牛津劍橋兩所學校,一共給中國地區的孩子發來250餘枚offer。但我們發現,接近1/3的錄取,是來自幾所歷史悠久的「國際化大校」,滿分學霸、手握各項國際競賽大獎……似乎是他們的標配。

而我們這次認識的石子言(Stephen)卻不是這樣。他說自己其實「很普通」,曾經在一所「大校」就讀,高二時有兩門學科成績不理想,甚至還在申美申英的方向上搖擺,一度很困擾。

慎重考慮後,Stephen來到了一所新型的「個人學校」。在這裡,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成功收穫劍橋、帝國理工、UCL的offer


這所「個人學校」的學生人數不多,卻有著超高的牛劍錄取比例,在上海,乃至全國都名列前茅,像Stephen一樣「逆襲」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所以這一次,留學全知道團隊特意採訪了Stephen和他的責任導師薛思偉。薛老師本碩就讀於帝國理工,UCL教育學課程發展博士在讀,也是光華啟迪•個人學校創始人的之一,他們將和我們聊一聊國際化學校中被忽視的「中間群體」,以及「定製化」教育,如何幫普娃敲開牛劍的大門?

* 為了方便閱讀,以下將從薛思偉老師第一人稱敘述


傳統的教育模式

只能關注「30%」的學生

第一次見到Stephen時,他是來自其他學校的「轉校生」,並不屬於特別優秀的那一類。作為責任導師,我和他聊下來的感覺是:從英國申請的基本面來說,條件並不樂觀:

a. 學術表現兩極分化:對於擅長的科目,之前學校的進度較慢,時常一天下來沒學到什麼東西;而對於不擅長的科目,比如偏文的經濟學,成績始終不理想。

b. 規劃不清晰:高二時還沒確定申英還是申美,花了一些時間在SAT、托福和課外活動上,學科的學習落下了不少;A-Level的選課也不太理想,導致申請專業受限。

但他也有極強的個人特點,很「敏銳」,領悟力學習力很強,對計算機與編程有極大的熱情,主動做了很多實踐,比如機器人比賽、設計APP等……

這也許是許多孩子的共同點 —— 有不少亮點,也有一些困擾,非常「個人化」。

包括我在內,光華啟迪的初創者都是國內基礎教育與國際課程的親歷者,對於傳統課堂形式的利與弊,都有著相當清晰的認識。

我們深知,這種20-30人、甚至更多人在一個班級的教育模式,沒有辦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習能力在前後兩端的學生。前面20%會覺得進度太慢,沒有充分的發揮空間;而後面30-40%的學生則完全跟不上。而且,大型國際學校的升學老師與學生的比例十分懸殊,很多孩子個人的規劃需求,往往很難被滿足。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做出改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找到各自適合的學習模式與狀態。

所以,當Stephen來到啟迪個人學校後,我們一起制定了個性化的「三步走」的策略:

1.攻破問題學科,縮短時間完成課業;

2.深化個人學術項目,梳理申請思路;

3.針對性地為牛劍作準備;


定製化學習

攻破問題學科

我們做了第一件事 ——重新規劃學習節奏。

來啟迪的第一天,Stephen就拿到了一張「個人課程表」。最早的課程都是一對一進行的,到後期也不會超過 1:5 —— 課堂規模減小,我們也能做到更精準地教學。

Stephen擅長理工科,對數字、公式很敏感,我們就加快了這些課程的進度;經濟學是復合型學科,除了計算外,還要在理解大段的文字材料的基礎上,有邏輯地進行解釋、分析、論證。

Stephen思維方式比較「直接」,一些必要的論證步驟在他看來是「顯而易見」、不用贅述的,這顯然是一大誤區。


A-Level 經濟學考試例題,能看出即使是數據圖表題,也需要做詳盡的文字論述

上課時,老師會提煉出經濟學的關鍵知識點,也在論述的邏輯和結構上,對Stephen進行反覆地訓練。

Stephen也逐漸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竅門:「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學習完多個章節的知識點後,他會額外花時間看看教科書的目錄,在心中畫一棵知識樹,每一章每一節如同樹幹與樹枝一樣,撐起了這個學科的知識點。

來啟迪半年後,Stephen就學完了原本兩年時間的課程,當年5月就參加了A-Level考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正因如此,他假期有了更多時間進行個人的深度學習。這個時間差非常重要,可以說是Stephen 「制勝」的關鍵。


每位學生入學之初都需要做的詳細測評

為什麼這麼說呢?

高一時,為了提升VEX機器人控制的精度,Stephen初步接觸到了PID算法,這是控制理論的重要應用,是大學二年級的高階知識。他利用高二的暑假深入研究了這一理論,找了劍橋大學工程系的講義進行自學,在給帝國理工的個人陳述中,也詳細地談了他的理解。

巧的是,帝國理工負責面試的教授,研究的內容正是控制論!面試時他特別提到了這一點,對Stephen讚賞有加,認為他對計算機知識的了解很深入,代表了他積極的態度和學習潛力。非常順利地,Stephen拿到了帝國理工的offer。


用個人項目開拓眼界

許多人會認為,只要學習好、多刷題就能進牛劍,我認為這是比較片面的說法。英國大學更希望找到對學術感興趣,特別是「深度感興趣」的孩子,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體現方法。

比如數學的本質是去思考、去檢驗邏輯,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做題去演算、論證。你可以問問在英國讀數學本科的同學,他們平時還是需要做很多習題。但化學的本質就不是這樣了,它需要做很多的實驗,工程則是做很多的項目。

這恰恰是Stephen的優勢。在忙碌的高中時期,他想了很多辦法,將計算機理論應用於實踐,其中就包括APP的開發。花了一年半的時間,Stephen設計了一款基於手機里陀螺儀的原理,為盲人導航的APP。

產品誕生的源頭有些「意外」。高一時,Stephen的眼睛不幸被足球砸中,診斷結果比較嚴重,極有可能視網膜脫落。「看不清」的那段時間,讓他體會到了盲人群體的艱難處境。

Stephen說:「APP Store里大多數針對盲人的導航軟體,都是針對室外出行,和普通人的版本區別不大。從我個人的經歷,還有去上海盲童學校等機構的調研結果看,像醫院、商場這些室內場景,對他們而言是更加困難的,單單依賴導航的精確度不高。

所以我想到,可不可以增加一鍵呼叫志願者的功能,讓志願者入駐程序,及時服務有需要的視力障礙者。」



Stephen設計APP的代碼,他在導航的基礎上,加入了志願者入駐功能

我們也幫他對項目進行了一次梳理,在文書中力圖從多個角度,突出他的優勢:

1.學術基礎紮實,有完成實用型APP編寫的能力;

2.在項目進程中,能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

3.有社會責任感,對社會現象觀察細緻,願意用知識為世界帶來創新與改變;

這樣就打破了外界對「傳統理工男」的刻板印象,Stephen的形象變得全面、鮮活了。

這份學術項目,不僅給Stephen申請劍橋、帝國理工等學校加了分,更重要的,是讓他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堅定了對未來的選擇。多方嘗試、積極行動,這是我們自辦學以來一直鼓勵學生去做的。


本文還剩餘30%,看不完,點收藏哦~

舉個例子,啟迪在每個暑假都會組織U-Camp學術分享夏令營,給不同學科的孩子設計不同的項目制學習內容:機械工程組會製作液壓機械臂,人文社科組會繪製「偏見地圖」,經濟商科組會研究中美貿易戰中國房價走勢等等。

我們也經常組織「移動課堂」,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一些企業,實地了解行業的前沿資訊,以及從業者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

啟迪的物理導師設計的學術分享營項目,想要學習工程類的學生可以利用簡單的工具,動手搭建數字時鐘、體溫計、紅綠燈等裝置

堅持了這麼多年,我們的確發現這樣的項目探索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學生們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更清晰了,在確定了喜歡和擅長的方向後,學習的過程也自然變得積極、主動了起來。


融會貫通

敲開劍橋的大門

在充分展示Stephen學術能力的基礎上,劍橋面試可謂是最關鍵的一步,我們也早早地開始準備。

其實中國學生很多在學術上都很強,但缺的是用英文正確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我們特邀了劍橋三一學院的Peter作為Stephen的導師,從十月起進行了很多面試環節的訓練,著重訓練了他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學術方面。


Peter在給Stephen及同學們做面試指導

出發前,Stephen還是有些擔心的,因為牛劍的面試沒有太多「套路」可言。真正進入面試場後,他反而淡定許多,因為「考的都是在學校鍛鍊出的能力」。

第一場是專業面試,需要現場解題,給面試官展示解決問題的思路。Stephen平時學習的知識掌握得比較牢,暑假裡也主動尋找資源,比如一個叫「I-want-to-study-engineering」的學習網站,做完了218道高階的數學和物理題;也做過英國物理奧賽、美國Physics Bowl的題目,準備得相當充分。

第二場面試,需要與在場面試官討論工程的社會議題。Stephen選擇的問題是:「自動駕駛是不是可實現的?」這個時候,經濟學課程中訓練的邏輯與論證方式就派上了用場。

他分析了特斯拉、Waymo等企業研發自動駕駛系統中存在的問題,不同的硬體、算法能實現怎樣的精度,經濟成本又是多少……整個過程中,他和面試官的對話推進地很順暢,教授當場的反饋,他也能迅速理解並給出自己的觀點,氛圍很融洽。

最後,Stephen能受到劍橋大學的青睞,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後記:

學生為什麼需要「個人學校」?

初期來光華啟迪的學生,是一批適應不了傳統學校模式的學生。在培養他們成才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個性化」、「定製化」的國際課程教育,對於每個學生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按照某一個固定的模式,把學生培養成怎樣的人,我們更看重他們自己內心的選擇。他/她在未來想成為一個工程師也好,成為一個藝術家也罷,我們所做的,就是幫助他/她更靈活、更高效地實現自己的目標與理想。


這樣的故事,在光華啟迪還有更多。4屆畢業生中,超4成學生入讀英國G5大學,逾8成學生升入世界Top100大學,2019屆畢業生中,3人升入劍橋、2人升入牛津。2020新一屆畢業生,已收到320多封的預錄取通知,其中包括劍橋大學4封、帝國理工12封、倫敦政經2封、香港大學4封(均含獎學金)、倫敦大學學院63封、多倫多大學1封……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定製化的學習模式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3月31日,光華啟迪將在線上舉辦

2020招生說明會

如果你對「定製化」國際課程感興趣

想深入了解「個人學校」的優勢

可添加活動小助手「啟迪君」進行線上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