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發了一條朋友圈,吐槽我家兒子的。
而他這樣鬧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們喊他吃飯。他先是說不餓,後來又說太熱,我們一直吃飯,沒有搭理他,所以他開始「演」上了。
哭得那叫一個聲音大,還一邊哭一邊討伐我們:
我不要爸爸媽媽了
你們不愛我
我要報警,讓警察抓你們
爸爸被鬧得受不了,進了房間;姐姐呢,遞過去一張餐巾紙,被兒子無情地扔了;我搬了一個小凳子坐在他身邊,一邊給他扇扇子,一邊給他擦眼淚。
過了大約二十多分鐘,他的情緒才平復下來,鑽到我的懷裡,喊了一聲
「媽媽」。
從他出生後,我就發現了,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
睡渣、飯渣、事兒渣……集各種渣於一體的「渣神」。
哄他睡覺,比去西天取經還難。
費了很大力氣哄睡了,剛一放下,馬上哭。後來,他喜歡聽開水壺燒水的「咕嚕咕嚕」聲,這樣有節奏的聲音讓他覺得很安心,但一關掉他立馬醒,我真是燒水燒到懷疑人生……
很固執,不論走到哪,我都要帶著那一套格子床單,即使住酒店,也是。因為沒有那一套床單,兒子就要回家,能站在床邊,哭嚎很久都不肯上床。
有很強的先入為主的觀點,非常小的事都會歇斯底里。出門的時候,如果我們先走出單元門,沒有幫他撐著門,他會生氣。有次我老公一邊打電話一邊出去,把門關上了,兒子哭得眼睛腫了,嗓子也啞了。
只要我們單方面想讓他按照我們的想法做,事情都會非常糟糕。
同時,他也非常敏感,一點不如意就哭了,也能一下子體察到我不開心的情緒。
早上讓他寫拼音,寫得亂七八糟,氣得我都不想理他。然後他又小心翼翼地來到書房說:「媽媽,你生氣了嗎?」
真的,他開心的時候就是最開心的寶寶,生氣時也是最糟糕的寶寶,要麼風和日麗,要麼狂風驟雨,沒有中間狀態。適合其他孩子的建議,在他身上一律不起作用。
前天,我們約了另外兩家朋友一起去了黃山古鎮玩。一路上,別的孩子都開開心心的,只有他,莫名其妙地就生氣了,又哭又鬧還說狠話。
我牽著他的手,試著安撫他,朋友看了忍不住勸我:「你這樣會寵壞孩子的。」說我的態度應該強硬一點,不要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一邊是兒子在說「我不要你這樣的媽媽」,一邊是朋友說我慣壞了孩子,我真的感覺很無力,很挫敗,也很心累。
誰讓我養了一個「高需求」寶寶呢。
關於「高需求」寶寶,美國兒科學會會員、著名兒科醫生西爾斯曾專門總結過,我在這裡列出來,大家可以對號入座:
感情強烈:在每件事裡都動用了更多能量,哭得更響亮,笑得格外帶勁,要求得不到滿足,脾氣也格外大。
超級好動:高需求孩子的肌肉和頭腦很少是放鬆或安靜的;還對刺激過度反應,只要周圍有什麼活動,就不能安靜地坐著。
沒完沒了地要求抱:他們會從父母身上抽取每一絲能量,讓你筋疲力盡。
頻繁喂奶:喝奶從來不會一次性喝飽,完全是秉承「少食多餐」,一天可能要喂20次。
苛求多多:需要更多,還更挑剔。
經常醒來:什麼都需要更多,唯獨睡覺不是
無法滿足:即使使出渾身解數,孩子還是不買帳
不可預料:昨天還管用的方法,今天就失靈了。很難一勞永逸地取悅,因為他們神經系統的組織性還很差。而且情緒很不穩定,高興的時候非常高興,生氣時,周圍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火力。
超級敏感:很容易受打擾,輕易會被刺激到,就像走在雞蛋殼上,白天容易受驚,晚上很難入眠。
放不下來:渴望親密人親密的身體接觸。
分離焦慮:不能接受和父母,尤其是媽媽分開。一旦分開,各種哭鬧。
他還指出,高需求的孩子也有更高的創造力水平,富有同情心、洞察力很強,很有學霸和領導者潛質。
後來,我看到了一本《兒童行為問題矯正》的書,裡面提及高需求難養育的孩子占了10%。
一定是特別的緣分,讓10%的幾率,發生在我的身上,讓我和兒子相遇。
這幾年來,在被他折磨得不能睡覺的夜裡,我無數次在懷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很快入睡,乖巧貼心,我家孩子一定要抱要哄,天天氣人。
每天都處在緊張和害怕中,他不穩定的個性,有一出是一出的「驚嚇」,我不知道今天是美好的一天還是可怕的一天。
聽到身邊人對他負面評價,說「他太頑固了」「太難管了」「太目中無人了」「太調皮了」,我又異常難過。
我的身體和情緒都在接受著挑戰, 身心俱疲,精神恍惚。
但知道他是高需求寶寶那刻,我忽然就放輕鬆了。
因為我知道了他不是病了,也不是我沒有教好,這只是他的天生氣質。
家裡有高需求寶寶的媽媽都知道,養這樣一個孩子有多難,因為他們太有創造力,性格也太與眾不同,每次跟娃鬥智斗勇都要花上一片海那麼大的精力。
他們好奇心強,學得快,但這也能使他們變得衝動和倦怠;他們堅持不懈、意志頑強、擅長決斷,但引導不當,這些特點就會變成不服從和反抗。
所以,我們需要用更有創造力的方法來養育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理解、耐心。
1. 採用高接觸、多回應的親密育兒法,溫柔應對
親密關係是有效教育的基礎。只有兒子的心和我貼近了,他才願意聽我說話。
所以,在他又哭又鬧時,我沒有再讓他「哭個夠」,而是積極地傾聽、回應他。
因為對於高需求的孩子來說,哭鬧不是故意找茬,而是他們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不管不顧,連最信任的人都最先停止了傾聽,孩子肯定很難過。
而積極有愛的回應,會讓「孩子——媽媽」這個交流渠道暢通,孩子下次有需求時就不會那麼緊張,而會採用更溫和的方式。
記不清從出生到現在,我兒子哭了多少次。
但每一次,我只要在他身邊,我都會邊摸他的頭邊問他:「用你自己的話說,你需要媽媽做什麼?」在他哭著描述時,我不時插入一些理解的話:「對的,我懂。」「你特別想要那個玩具,是嗎?」「如果你得不到這個玩具,一定很傷心。」
在我表明了對兒子想法的理解後,他開始逐漸敞開心扉。
從小到大,他最願意聽我的話。婆婆說是我把他慣壞了,其實,我想說,那是因為我最懂他。
2. 在滿足孩子和說「不」之間找到平衡
高需求孩子一般很固執,只認同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對他說「不行」,他們就會反抗你,對你的一切請求都說「不」。
但如果我們什麼都說「行」,會使孩子變野缺乏自控力。所以,我們需要在「行」和「不行」之間找到平衡。下面幾個說「不」的小技巧大家可以試一試。
1)我們可以學會討價還價
我兒子睡前想看動畫不想睡覺,我就會跟他「交易」:「那這樣吧,我也退一步,換上你的睡衣,洗漱後,我們一起在床上看動畫。」很快,兒子就能睡著。
有時,也可以用一個對孩子有吸引力的事情來避免拉扯。
兒子有起床氣,他會拒絕起床、刷牙和吃早飯,只是不開心地躺在床上。我會這樣說:「起來刷牙吧,吃完飯後,我們一起出去玩球。」
這樣既不傷害我們的權威,又能讓兒子很好地完成我們的請求。
2)說完「不」後,給出積極的替代方法
說完「不行」以後,孩子可能會抗拒,我們可以在他反抗之前馬上提供一個可接受的替代選擇:「你不能用刀切菜,不過你可以用打蛋器幫媽媽搗一下雞蛋。」
這樣既制止了危險行為,又能維持他們的好奇心,讓某個想法有落腳點。
3)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高需求的孩子,意志頑強,不會輕易接受我們對他們的安排,這個時候把「馬上去做……」換成選項,會好很多。
我兒子每次看電視不願意停下來,我會和他說,如果你看一會電視,休息一會眼睛,那麼,下次就可以多看一會。
睡前也會給他做選擇:「你想先穿睡衣還是先刷牙?」
選擇的過程會讓孩子有掌控感,也就更願意配合。
4)在「可行」的環境里,讓孩子去做一些平時「不行」的事
高需求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可以盡情地做能做的事情。如果他一天都是在「不行」「不能碰」的環境里,很容易哭鬧發脾氣。
我兒子很喜歡蹦,可說了很多次不能蹦沙發,除了惹怒他,毫無用處。後來,我一周會帶他去一次遊樂場,再後來,我買了一個蹦床送給他,讓他盡情地去蹦。
這樣做之後,對我和他都是一種解脫。
還有一些說話的句式,我覺得挺管用:
孩子尖叫時:「我不喜歡哭哭啼啼,但我喜歡你好聽的聲音。你準備好的時候,過來跟媽媽用好聽的聲音說話。」
發出指令時:不說「不要跑了」,而是說「我需要你/我想你不要亂跑」;
採用「當什麼時候就怎麼樣」:「當你把玩具收拾好的時候,你就能出去玩了」。
3. 做一個自信而情緒穩定的媽媽,好好愛自己
只有媽媽情緒穩定、平靜自信,才能照顧好孩子。
就像乘坐飛機時,示範飛行安全的視頻里會提醒:「先給你自己戴上氧氣面罩,然後再給孩子戴上。」如果大人窒息了,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
高需求的孩子很敏感,很容易受父母情緒的感染和影響。如果孩子哭了,媽媽瘋了,那我們可能要花好幾倍的精力才能安撫好孩子。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平靜是我們最好的處理方式。
有一次,兒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他突然發脾氣責怪姐姐不幫他,說自己拿不了。我走過去,很平靜地說:「來,我們一起打掃乾淨,下次,你做不了事情,可以開口讓我幫助你。」
這樣,兒子就不再鬧了,也不覺得打碎杯子是一件多大的事。
養育高需求孩子很辛苦,我們可以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但一定不要忘了事後補償自己。如果我們不快樂,那麼,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就是孩子。
比如,每個月給自己安排一次獨處的時間,甩掉孩子逛逛街,晚上孩子睡了,點盤小龍蝦追個劇……
心情放鬆,注入快樂的能量,利於老母親回血,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去養育孩子。
陪伴高需求孩子長大,很辛苦。
因為我們撫養的不是一般的孩子,曾經「要命」的孩子,我們只有「拚命」去養,他們會讓我們餘生變得「好命」。
放寬我們的期待,接受他本來的樣子,大人、孩子都輕鬆得多。
就像《西爾斯的橙色親子課》里說的:「父母的角色就像園丁:我們不會去改變花的顏色和開放的日期,但我們會除去雜草,修剪多餘的部分,讓花開得更美。」
靜待高需求孩子長大後給我們的驚喜!
*參考文獻:書籍《西爾斯橙色親子課》
土豆是一個典型的高需求高敏感寶寶。
只要醒著,就一刻不停在動,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扯窗簾,轉玩具等等。情緒亢奮。從小隻要家裡來客人,就必然會翻車,來的人越多,他越容易激動,直至失控。一言不合就會動怒,一點小事就會不如意發火。而且沒有耐心,超過5分鐘的等待他就會非常不耐煩,不停地催促嚷嚷……
身邊的所有朋友的孩子,沒有一個是土豆這樣的。當我積極尋求外援,看醫生、做沙盤後,我才真正確認土豆就是天生特質,並不是病了。
此後,我和土豆爸調整了育兒方式,放寬了期待,事事回應,處處掌聲,多多陪伴,滿滿關愛。
土豆現在也越來越好。高需求的孩子和家庭,需要:
更多的理解;
更多的鼓勵;
更多的幫助;
更少的批評。
跟大家共勉~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寶寶,可以分享給他們看看哦。
你好,我是李點點,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擅長用漫畫和文字記錄二胎雞飛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兒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v_yR3QBeElxlkka6I2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