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傅一怒斬卞彪

2019-08-15     蘇姐說故事

在鎮海城北有一座小山,叫做巾子山。

巾子山石如壁立,和招寶山隔路相望,猶如一對孿生姐妹屹立在東海邊。因其「山形卓立如巾幘」而得名。

古巾子山與招寶山一起曾有擋潮護城之功,十里城塘合一的後海塘由此而起綿綿向西,就像山海關的老龍頭一樣昂首向天,年復一年守衛著浙東雄關。

儘管巾子山不高,海拔僅24.5米。但由於當年張世傑在此怒斬民族敗類卞彪,使得巾子山名揚浙東,成了鎮海一個名勝。

南宋末年,蒙古鐵騎席捲中原,重兵追壓南疆。南宋恭宗皇帝由文天祥、陸秀夫衛護,駕退浙南,太傅張世傑率兵殿後,且戰且走,幾經輾轉,到達鎮海,在招寶山下安營紮寨,籌集戰船,準備下海。

那一日,張世傑正在帳中籌劃,忽有侍從來報:「臨安卞彪卞大人求見。」

張世傑心頭暗暗一驚:卞彪,與自己仕途同科,共為朝庭重臣。只是前不久臨安一戰,卞彪竟然率部背叛,投了元軍,被元軍授以都統之職。今日前來,不知為了何事?難道說是良心發現,欲重歸宋營不成?於是立即吩咐來見。

由於張世傑不知卞彪來意,就備酒置菜,以禮相待,詢問他投降元軍的本意,並勸他迷途知返,重歸宋營。但卞彪聽了,只是嘻嘻冷笑,不發一言。

酒過三巡,卞彪摸出一封密信遞上,原來他是受元軍統帥手諭,前來勸降。

張世傑閱後勃然變色,拍桌罵道:「叛臣逆子,你吃在中華,長在中華,變

節偷生尚屬可恥,居然還有臉面前來勸降?還不快滾!」

卞彪聽了,卻毫不理會,說道:「世傑兄何必發火,常言道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宋皇已是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世傑兄乃是當世英雄,何必為宋皇作困獸之鬥?」

「嘩─」張世傑一聽此言勃然大怒,一巴掌打翻了桌子,厲聲斥道:「卞彪,你這豬狗不如的東西,還有臉皮和我稱兄道弟?若不看在同科份上,我早把你斬了,滾,滾,滾!」

「罵得好,罵得好。」 卞彪死皮賴臉地說:「世傑兄,沒有同科之誼,我也不會來勸降,如果你能歸順元軍,保你官升三級,永世榮華富貴,望兄三思而行。」

「來人,把這卑鄙的說客綁上巾子山,斬舌砍頭!」張世傑忍無可忍,怒不可遏,揮手下令。

卞彪這下才感到大事不妙,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聲呼道:「世傑兄饒命!太傅饒命!」然而已為時已晚,張世傑鐵青著臉,親自監斬了這個叛臣。

消息傳到元營,元軍就傾兵殺到鎮海,但張世傑卻已率部下海,揚帆往浙南而去。

後來,張世傑率軍在廣東崖山與張弘范率領的元軍進行了最後的決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戰敗,全軍覆沒。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投海自盡,張世傑也在這場大戰中以身殉國。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卻一直在東南沿海傳頌。鎮海百姓還特地在城內建造了「張公廟」以示紀念。

現在,在巾子山巔建有一座石亭稱之為「巾子亭」,亭額鐫有「南望崖山」四字,石柱刻有「碧峰獨秀鍾英烈,鴻藻重刊表赤枕」一聯,亭中有張世傑紀念碑,鐫有清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撰寫的《宋太傅越國公張公祠堂裨記》。遊人到此,總會默默地站在亭前細閱碑文,憑弔古人。

明林時耀《登山吊越公》詩曰:「孤臣一旅捍危城,巾子山前白浪盈,今日田張昔日卞,越公遺恨定難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sPjw2wBJleJMoPMq-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