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情緒低落時,陪伴會比「解決問題」更能幫助他們

2019-12-08     養育有道

在青少年情緒低落時,陪伴會比「解決問題」更能幫助他們。


在他們願意分享問題或心事時,切記聆聽比「給予建議」更重要。

問:我的孫子從小就非常活潑開朗,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每個周末都會來陪我們老人家。

不過,這幾個星期他似乎行為有點反常,總是無精打采,對事物沒興趣,常常呆在家睡午覺,這讓我感到很擔心。

之前,他很喜歡吃我煮的飯,最近食量卻不太好,沒吃幾口便說飽了。我曾嘗試問他為什麼最近心情不好,是不是遇到什麼學業上的問題。他不是不回答,就是在我多問幾句的時候發脾氣,說我是不會明白的。

他的父母也說他功課上沒問題,不過他們留意到他最近情緒有點暴躁。他的行為正常嗎?這跟青春期的叛逆有關係嗎?我該怎麼幫助他?

——林太太

答: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成長中必經的重要階段,但是各人經歷不盡相同。這也是成長中最具挑戰的階段,生理和心理都面對不同改變。

首先,青少年正在培養自我意識。從小到大,孩子都在父母的養育下茁壯成長,自我意識也自然與長輩的思想、看法息息相關。若想培養獨立的自我意識,青少年必須擺脫成人的監督,自由地探索世界與事物,觀點開始不同。但在這個探索期間,青少年也許會在生活習慣上有所改變。很多時候,他們會開始以朋友社交圈子為中心,比較願意和朋友相處。遇到困難時,更願意找朋友傾訴,多過跟家人分享。

在25歲之前,人腦還在不斷發育。青春期正是腦部前額皮質 (pre-frontal cortex)快速發育的時期。腦部前額皮質是人類思考、推理、認證的重要器官。因此,青少年在這個時期批判性的思考較高,但理性思考能力不一定和情緒管理能力同步發育。這有可能導致青少年在遇到問題或不開心的事情時,表現得過於情緒化或是在思維方面較為偏激或狹隘。同時情緒也較容易受影響或波動,產生較負面的情緒。

雖然青春期是個過渡期,而大部分的青少年能夠成功克服這些考驗,其中的因素包括有效的抗壓能力,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韌性。這是需要從小教導和培養的。

我建議家長在孩子成長時期,嘗試讓他們學習自主的分析和解決問題,但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支持和援助。孩子需要在成長時學習面對失敗,並培養再努力不放棄的恆心。他們也需要學習表達,應付自己的情緒,培養個人的興趣嗜好,以及對自己有效的抗壓方法。這是生活在快節奏環境里的人們所容易忽略的。


情緒問題的導因與症狀

但有時在良好的成長前提下,青少年還是可能會產生情緒或是適應方面的問題,其中常見的導因包括人際關係的煩惱,家庭問題,以及學業上的不如意。較嚴重的情況可能產生抑鬱障礙,常見的症狀包括:

  • 心境抑鬱:例如感到悲傷、空虛、無望;
  • 對於許多活動興趣或樂趣都明顯減少;
  • 食量或體重明顯減退或增加;
  • 失眠或睡眠過多;
  • 疲勞或精力不足;
  • 思考或集中力退減或猶豫不決。

然而,抑鬱在青少年的表象可能各不相同。例如青少年心境抑鬱也可能表現為心境易激怒。這種表現往往與叛逆的行為相似,使身邊的人誤以為他們只是因叛逆期而情緒暴躁。叛逆與抑鬱的不同之處,在於抑鬱障礙患者通常對之前喜愛的活動興趣有明顯退減。

很不幸的,現今社會無論是對青少年叛逆的行為,或抑鬱的舉止大多持著負面的看法。很多時候青少年本身會認為他所面對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有時候他們也無法解釋自己情緒低落的原因。身邊的人對於他們的不解,也會使他們認為自己孤立無援,而選擇更封閉自己。這導致許多患有心理障礙的青少年被身邊的人誤解,並無法得到及時與適當的診治與輔導。


陪伴與聆聽

若身邊的青少年有類似憂鬱的症狀,建議家長或家人多留意,並給予他們更多耐心與關愛。青少年或許會表現出抗拒的行為,比如他們不願意跟你直接溝通,但不表示不希望得到你的支持。父母或長輩可以做的,包括簡單的一個簡訊:「我們可以一起面對困難」,比不停地追問來得有效。

在他們情緒低落時,陪伴會比「解決問題」更能幫助他們。在他們願意分享問題或心事時,切記聆聽比「給予建議」更重要。不要看輕他們的問題,例如說「這是一件小事,你不用那麼不開心」。他們在脆弱的時候,更需要同理心。你可以說:「你為這件事感到心煩,謝謝你願意和我分享。」

很多時候青少年和家人溝通的意願,取決於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建議家長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前,建立與培養和孩子良好溝通的渠道。若遇到困難,可以儘早尋求援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mLD7W4BMH2_cNUgW1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