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櫃發電
2000年8月17日,第一批三峽移民落戶上海,徐繼波(左一)第一個下船,踏上崇明的土地。
十多年前,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動工在即,100多萬人為了國家重點建設,懷揣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離開祖祖輩輩生息的那片土地,人類文明史上一場罕見的大遷徙拉開了序幕。十年歲月如梭,離開故土的他們,如今在異鄉生活得如何?
帶著幾許疑問、一腔牽掛,記者來到位於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崇明島眾多三峽移民安置點之一。
安家
深秋時節,崇明縣城「海島星城」小區三室一廳的房子裡,50歲的移民徐繼波為記者找出用了十年的記事本,不難看出有著高中學歷的他是個有心人。
「這個本子專門記錄離開重慶雲陽縣河口村老家以後的事情,這也是歷史」「2000年8月13日上午10點30分,我們夫妻帶著兩個女兒從雲陽港登上"江渝9號輪",一船150戶移民共600人。17日早上8點40分到達第二故鄉崇明,停泊在南門港碼頭。」
「我是第一個踏上崇明島陸地的三峽移民!」徐繼波話語中略帶自豪。
記事本上記錄著徐繼波一家在崇明十多年的變遷。他們先被安置在侯家鎮橫河村,後合併到陳橋鎮鰲山村。2004年6月,因土地徵用,他們一家從農民變成了市民;2008年拿到了兩套「海島星城」三居室拆遷安置房,8月28日住進小區……
記者環顧徐繼波的家,各類家具和電器一應俱全。客廳兩面牆上,貼著畫有幾枝梅花和桃花的壁紙,頗有意境。「都是女兒們貼的。裝修是我找老鄉自己乾的!」徐繼波臉上漾著幸福和驕傲。從徐繼波的家出來,記者又前往崇明縣陳橋鎮侯南村。大片稻田盡頭,棟棟農家小樓在濛濛煙雨中時隱時現。進村不遠,便是57歲的移民黃志貴家。黃志貴正與鄰居談天說笑,如若不是他那口「重慶普通話」,還真不知道他是重慶雲陽縣人。
昔住長江頭,今居長江尾。十多年前,黃志貴和「崇明鄉親」還相隔千里、素不相識;十年過去,黃志貴和「三峽鄉親」都已經成為地道的崇明人。
2000年8月,黃志貴一家和另外兩戶移民在崇明縣陳橋鎮侯南村安家。「我們沒到之前,崇明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建房補貼和貸款,幫我們建了小樓,還備好了柴米油鹽,確確實實是"拎包入住"。」黃志貴指著身後的兩層小樓對記者說。
上海市農委三峽移民協調服務辦公室負責人計培鈞告訴記者,上海從1999年到2004年共接收安置了1835戶7519位三峽移民。出於「相對集中、分散安置」和「融通、融合、融化」的理念,移民被安置在7個郊區縣,分布在60個鄉鎮、388個村。
「安置村的交通都比較便利,距離集鎮最遠不超過3公里。」計培鈞說,「按照上海市的政策,每戶移民都由政府代建新樓房。而像徐繼波這樣經歷動遷安置"農轉非"的三峽移民,在上海也不在少數。」
崇明縣民政局局長沈志強介紹說,崇明分三批接收了1514位移民,是上海安置移民人數最多的區縣。為了幫助移民更好更快地安家生產、融入當地,崇明縣採取分散安置方法,共有115個村民小組接收了移民,每個村民小組安置三戶。「十多年來,三峽移民融入了崇明,也給崇明帶來了新的活力。」
安身
根據政策,上海給三峽移民每人分配一畝責任田和一分自留地。「雲陽的水稻耕種方法和習慣跟崇明不太一樣,村裡人就手把手教我們,還有幫工隊幫著幹活。」黃志貴對記者說。如今,黃家種著4畝田,每年種田收入有3500多元。
「移民們到上海時,每戶的自留地上,辣椒、青菜、茄子等蔬菜都已經種好了。」計培鈞說,「承包地上,當地村民也已幫忙把水稻種上了,秧苗已經拔得很高。」
侯南村村支書陸斌拍著黃志貴的肩告訴記者:「我們是好朋友,他要強,但有困難村裡會儘量幫助解決。」黃志貴笑著說:「除了種田,我在村裡還有兩個工作,做保潔員,月收入700元;做水渠管理員,年收入3000元。另外,政府每年還給移民每人600元補助費;老伴因病每月領取100多元的農村低保。我還出租房屋,我們老兩口每年的收入有一萬五左右呢。」
徐繼波則告訴記者,他一直在離家很近的上海能仁機械廠工作;妻子被納入上海市「萬人就業項目」,在自家小區擔任保潔員。加上另一套房屋的出租所得,他們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不算富裕,但日子過得很溫暖很穩定。」
「三峽移民落戶後,上海在保障他們耕地的同時,還積極幫助、推薦他們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計培鈞說,「現在,每戶移民家庭平均有1.5個勞動力在從事二產、三產,既增加了收入,也讓他們生活得更加穩定。」
安心
「移民安置是一項長期工作,完全融入當地可能需要一代人時間,也就是20年左右。」計培鈞說。事實上,讓崇明島上的三峽移民最安心的,的確是他們第二代、第三代在第二故鄉的成長和發展。
黃志貴有一雙兒女,如今,兒子娶了一位湖北媳婦,孫子已9歲,在村裡讀小學;女兒嫁給鄰村的本地青年,6歲的外孫滿口流利的崇明話。「我們和親家關係很好,外孫經常在我們家吃了晚飯,再送回爺爺家睡覺。」黃志貴綻出了一臉笑容。
徐繼波的大女兒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從事文員工作,小女兒正在西南財經大學讀大二。「我常常對她們講,在這裡你們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起點也更高。我的願望就是,全家人都能在上海安家置業。」
根據統計,上海目前有65名三峽移民女青年與當地人結婚,有10名當地女青年嫁給了三峽移民。在上海入黨、入團的移民各有數十名,還有的移民被選為村委會主任,有的則成為區縣、鄉鎮的人大代表或黨代會代表。
數以千計的三峽移民在上海有了自己的新家。在落戶崇明的徐繼波、黃志貴看來,他們的新家不光有故土的溫情,還有變遷帶來的新希望,用他們的話說,「是一個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