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蘇軍為什麼不直接把帝國大廈轟平,而是派部隊硬攻進去?

2020-12-21     笑語千年

原標題:二戰中,蘇軍為什麼不直接把帝國大廈轟平,而是派部隊硬攻進去?

到了德國,不能不去柏林;到了柏林,不能不去參觀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位於柏林市中心,兼具古典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和巴羅克式的多種建築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徵。現在的國會大廈,不僅是德國聯邦議會的所在地,也是最受歡迎的遊覽聖地。它映射了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

1933年2月27日夜,希特勒納粹黨徒為了鞏固其法西斯統治,暗地派黨羽縱火焚燒了這座國會大廈。反過來他們汙衊是共產黨發動暴動,乘機逮捕了大批共產黨人。納粹反共的火焰,因著這場大火越燒越旺,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從此將德國帶入了一個恐怖的時代。

在1894 年至 1933 年間,國會大廈一直是德意志帝國議會和魏瑪共和國議會所在地,因此被視為德國政治權力的中心,也是希特勒第三帝國政權的象徵。

國會大廈中間,有一個碩大的圓頂。它是用透明的玻璃材料建成的,寓意議會所有的議員及其工作,都是坦誠和透明的,它具有一種政治上示威的功能,象徵著議會同貴族和教會平起平坐的地位,在當時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1945 年 4 月 16 日,蘇聯250 萬大軍在400 多公里的戰線上發起排山倒海般的攻勢,將柏林這個第三帝國的心臟砸得粉碎。在柏林戰役中,蘇軍為奪取這座象徵納粹至高權力的建築,經歷了地獄般的殘酷巷戰,付出了高昂代價,終於在 5 月 1 日之前奪取國會大廈,作為國際勞動節的特別禮物,奉獻給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

一場反共的熊熊烈火

1933年1月30日,在被任命為總理的當天,希特勒就召集了他的第一次內閣會議,定下了對「赤色恐怖」進行鬥爭的方針。希特勒要求納粹在適當的時候,採取行動。

2月27日晚9點,國會大廈傳來奇怪的聲響。當警察趕到現場時,國會大廈的火焰,已經直衝天花板。

經過檢查,警察在國會大廈發現了20捆燃料和一個名叫馬里努斯的男人,這個男人是一名來自荷蘭的共產黨人。納粹二號人物戈林興奮地嚷著:「這是共產黨反對新政府的罪行!」共產黨的革命開始了!我們要毫不留情地對付他們,今天晚上就把共產黨議員統統弔死!」希特勒也宣稱:「現在誰也無法阻撓我們用鐵拳消滅共產黨人了!」

在未經詳細調查,甚至大火還未撲滅時,納粹便認定共產黨人是縱火犯,從而展開了逮捕共產黨人的浪潮。4500名共產黨人被關進集中營,希特勒隨後頒布了《國會縱火法》,取消了公民人身自由等基本權利的條款。

國會縱火案的真相如何,對納粹並不重要,總之借著這一事件,希特勒開始了對共產黨的血腥鎮壓。直到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德國將軍弗蘭茨·哈德爾這才供認:在1942年元首生日午宴上,戈林親口認,火是他放的。雖然戈林在審判中完全否認這一事實,但西柏林法院還是在1981年12月31日,正式推翻「國會縱火案」原判決,宣布當年的判決是一起錯判。

慘烈的國會大廈爭奪戰

1945 年春,柏林城區被劃分為 8 個防區,國會大廈所在的區為」 Z區「,由黨衛軍蒙克將軍指揮的黨衛軍部隊防守,他們不受柏林城防司令節制,而是直接聽命於希特勒本人。

作為一名防禦戰專家,蒙克將軍早已將國會大廈改造成一座堅固的堡壘。除少數出口外,大廈內的門窗都被封死,只留下射擊孔,地下室的通風口也被改成機槍火力點。在大廈正門外的國王廣場,德軍挖了一條縱貫整個廣場的反坦克壕,壕溝兩側遍布密集的戰壕和交通壕,再用鐵絲網、車輛殘骸等障礙物阻斷,使得蘇聯步兵和車輛無法泅渡。地面上則布下了數萬顆地雷和炸藥。

守衛國會大廈的黨衛軍「安哈特」團,是柏林意志最堅定、戰鬥力最強的部隊,由著黨衛軍中校巴比克指揮。他們裝備了大量 StG44 突擊步槍和反坦克火箭筒,還可以得到附近兩門 128 毫米重型高炮的火力支援。

德軍的對手,是朱可夫麾下的白俄羅斯第 1 方面軍第 3 突擊集團軍下轄的第 79 步兵軍。該軍的人數不多,但火炮強大,可以隨時得到第 23 坦克旅在內的坦克部隊的支援。

4 月 28 日上午,第 79步兵軍看到了國會大廈標誌性的圓頂,蘇軍指揮部希望他們能在 4

月 30 日午夜前,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樓頂。軍長佩列維爾特金接到命令後,以第 171 師為左翼,第 150 師為右翼,強渡施普雷河,向國會大廈展開攻擊。

就在這時,一排排重磅炮彈在蘇軍中爆炸,蘇軍幾輛衝上橋的坦克被直接掀翻到河裡,國會大廈立刻亮起明滅閃爍的火光,雨點般的子彈將蘇軍壓制在橋面上,動彈不得。

當晚20 時,第 765 團 在火力掩護下,終於成功抵達對岸,建立了橋頭堡陣地。德軍發起的反擊,也被蘇軍擊退。

天色漸明,佩列維爾特金展開了對國會大廈的最後攻勢。第 150 師橫穿國王廣場發起正面進攻;第 171 師從北面迂迴國會大廈,掩護第 150 師左翼;第 207 師掩護第150 師的右翼。蘇軍的大批坦克、火炮也湧向南岸,準備支援。

負隅頑抗的德軍在30 日上午組織了多次反擊,但均被蘇軍炮火擊退。黨衛軍的鎮山之寶——一輛號稱「虎王」的坦克,利用地形優勢,擊毀了大約 30輛蘇軍坦克。只是德軍大勢已去,一輛神勇的「虎王」,根本無法改變納粹覆滅的命運。

當天下午,蘇軍集中了 80 多門重炮,對國會大廈實施射擊,國會大廈被炸得千瘡百孔。蘇軍第 380 團終於突破了德軍陣地,推進到國會大廈牆下。雙方圍繞國會大廈內每一個過道、每一級台階、每一根圓柱展開殊死搏鬥,用衝鋒鎗、手榴彈、手刺刀,甚至工兵鏟、牙齒和拳頭進行搏鬥。

4 月 30 日 22 時 50分,蘇軍葉戈羅夫和坎達里亞兩位中士,終於將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圓頂,此時距離」五一「還剩不到70分鐘。在他們插上紅旗後,國會大廈內的爭奪還沒有完全停止,殘存的德軍又頑強的抵抗了一天,直到5月 2 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將向蘇軍投降時,國會大廈 殘存的300 名守軍這才放下武器。

1945年6月24日,攻下國會大廈的第 3 突擊集團軍司令庫茲涅佐夫出席了最高統帥部主辦的宴會,史達林親自為他舉杯慶賀,授予他"蘇聯英雄"稱號,並向他頒發列寧勳章、紅旗勳章、一級蘇沃洛勳章。

今天的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是德國許多重要歷史的見證者。它見證了魏瑪共和國的民主,見證了納粹的瘋狂,也見證了兩德分裂、建柏林圍牆及和平統一。1990年10月3日,就是在這座大廈正門台階上,德國領導人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重新統一。

今天,德國人為何不對這座大廈進行大範圍的修繕呢?其實德國統一後,這個問題曾有過激烈爭論。最後把大廈改造成「更好地代表處於歷史和未來之間的開放的德國」這個意見占了上風,國會大廈從此便用建築語言,體現德國在民主制度、價值觀、物質文化和公民行為上「反納粹化」的深入反思和銘記。

今天的德國人,可以站在三千平方米玻璃包裹、直徑達40米的鋼架穹頂下,讓溫暖的陽光照在自己身上,俯視著象徵著「透明政治」、「民主政權」和「監督權力」的議會大廳,記住德國要永遠「反納粹化」 這一根本,防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復燃給國家帶來危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ladhHYBur8RWXSAZR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