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區女護士抗疫日記:我被隔離過有經驗,我一定要在隔離區工作

2020-02-21     大河報洛陽新聞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曼 通訊員 李曉燕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偃師市人民醫院自上而下緊急行動起來。醫護人員主動請纓,團結一心,帶著必勝的決心,支援這場無硝煙的戰「疫」。身赴前線,護理人員利用空餘時間寫下了自己的「抗疫日記」,輕描淡寫的文字背後,卻是振奮人心的力量。


楊璐:「比起其他的護理姐妹,我有被隔離的經驗」

作為一名經歷過SRAS、H7N9的老護士,楊璐感受到這次病毒的不同凡響。疫情當前,她主動要求護士長吳梅峰將自己分配到隔離病區,因為比起其他的護理姐妹,楊璐有被隔離的經驗。


大年二十九凌晨三點,該院收治了第一例疑似病人,一位從武漢回來的務工人員,大家的情緒都很緊張。大年初二的晚上,楊璐值夜班,開始例行巡視病房。走進這位病人房間時,長期在武漢工作,30歲左右的男性工程師盤著腿蜷在被子裡,眼神充滿絕望,楊璐意識到這個病人的心理正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在幫他整理完房間後,他突然說:醫生,我會不會死?楊璐判斷他正處在創傷後應激狀態,她坐在病人對面,讓他看著自己,問:為什麼會這樣想呢?病人告訴楊璐自己在武漢就醫見聞的時候,泣不成聲。那一刻,楊璐竟不知道用什麼語言才能安慰他,只能述讓他繼續發泄不安和恐懼。看著他慢慢恢復平靜,慢慢平復情緒,楊璐說:既然回來了,就不要想那麼多,放鬆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積極面對生活,家人還在等你回家。

那一晚,病人睡的很沉。之後的幾天中,他都無比配合,直到最後辦理出院,他的心態都相當積極。在他之後,楊璐每接觸到一個病人,都密切關注他們的情緒,因為巨大影響之後,生理上的創傷可以醫治,心理的創傷卻有可能會是永遠的陰影,尤其在面對疫情的特殊時期。


鮑夢凡:「來不及與家人告別,我便走向戰場」

大年三十,鮑夢凡正在家陪父母吃餃子,一陣電話鈴聲打斷了原有的喜樂,自己被抽調到感染科報到。疫情就是命令,來不及與家人告別,鮑夢凡便走向「戰場「」。

初到感染科,鮑夢凡就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更讓她對平常普通的工作多了一份謹慎,既要對患者做出專業的護理,又要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身在隔離病區,不僅要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更要給病人加油打氣。

隨著該院新冠肺炎救治點的成立,鮑夢凡主動要求作為第一梯隊進入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在救治點,她最長13個小時不吃不喝,有時在上班前一天便開始不喝一口水。因為不捨得浪費一套隔離服,鮑夢凡早就習慣了穿紙尿褲。

輪到換班,來不及說話,直接衝進廁所。卸掉臉上的口罩,才發現鼻子被壓的脫了一層皮,來不及矯情,趕忙回宿舍休息,隨時待命。父母打來電話,鮑夢凡不自覺的流下眼淚。怕父母擔心,便強顏歡笑說:爸,我很好,你和媽照顧好身體,等我回家給你補個年。掛了電話,對父母的愧疚又湧上心頭。


王歡歡:「疫情當下,我不能倒下,我要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


面對疫情,王歡歡同樣主動要求加入一線戰鬥。在隔離區內,每個醫護人員僅僅是穿戴就已經浪費不少體力了。在進入隔離區前,需要穿戴防護服、隔離衣、帽子、口罩、護目鏡、面屏、手套和膠鞋等。

為了減少防護物資的浪費,一個班次下來,捂的嚴實的口罩常常讓王歡歡感到胸悶,氣短,而防護面罩緊緊扣在頭上,壓著眼眶,更加頭暈,噁心。每當面對來自身體的不適,王歡歡都告訴自己:疫情當下,我不能倒下,我要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

將心比心,才能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進入隔離區前,王歡歡都先了解他們的病情發展情況,進入隔離區之後逐一細心詢問,哪怕一個小小的需求都全力滿足,如打水、測體溫、蓋被子等等。近日成功治癒出院的患者韓某,在治療期間也與王歡歡也相處的十分融洽。除了日常的治療和護理,還常常微信溝通,詢問她有沒有好點,需不需要什麼東西,鼓勵她加油,要相信醫護工作者,早日戰勝病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dYKZ3AB3uTiws8KzD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