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共建路向北,過河洛鎮政府駐地,在204國道以南區域,緊鄰著泊麥口村有座美麗的小村莊,叫做觀音廟村。村莊有200余戶,590餘人,70%以上的人口為董姓村碑記載,觀音廟村明朝中葉建村,因村前有座觀音廟,因此得名。
但在村中打聽一圈,沒有人說得清原觀音廟的存在位置,甚至也沒有人知道村前曾經有座觀音廟。倒是聽村黨支部書記介紹,村莊曾經叫做關王廟。至於關王廟的村名由來如何?又是哪年改成了觀音廟?問了一圈也沒有人給說個明白。
經查閱萊陽董氏家族的資料,此事有了個大概眉目董巷(現在稱旌旗路東城巷)。此後,萊陽董氏家族日漸枝葉繁茂,成為萊陽望族。當時萊陽城內按照自然方位劃分為六坊,分別是:忠正坊東北關坊、杏壇坊、宣化坊、迎仙坊和賢古坊。隨著人丁日益興旺,董氏家族分居兩坊:忠正坊和東北關坊。《悠悠董氏情》一書記載:「分忠正坊者授產在沐浴社關王廟(現河洛鎮觀音廟村),分東北關坊者授產在淘漳社田格莊。"
從此,兩坊董氏在各自居住地繁衍生息。
書中明確記載了觀音廟村的前身是關王廟也許是在歲月漫長的流轉中,村莊的讀音逐漸演變,最後成了大家都熟悉的觀音廟吧。
究竟村名如何演變,暫且擱置不論,且說村莊的重姓人家,其先祖確確實實是萊陽的名門望族。記載,萊陽董姓氏族在明、清兩朝九品以上的官員共有63人。其中董嗣朴、董嗣諶兄弟二人皆為明天啟辛酉科舉人,兄弟同榜中舉轟動了當時的萊陽城,一時傳為佳話。董嗣諶官至河南按察使,其兄董嗣朴官至山西按察司兵備驛傳道。
據董氏族譜記載,董嗣朴去世後葬於治房祖塋,進士張允掄為其撰寫了墓志銘。而董嗣諶卒後葬於泊麥口新阡,即現在的觀音廟村域內。墓前有坊、柱、石人、石獅等,路邊豎有下馬石。據傳墓室有三間房的面積大,有精美的壁畫和石刻。
1958年大躍進期間,墓前坊柱等被拆除,墳墓幾被夷平,但還留有微凸的墳堆,墓室也保存完好。在萊陽城東門外曾有兩座牌坊,坊匾分別為「兄弟聯坊」「兄弟金紫」,是其後人請旨為董嗣諶及其兄董嗣朴二人建造的。
2007年,董氏族人捐資在原址為董嗣諶重新修築墳塋。在觀音廟村董氏墓園,董嗣諶的墳墓格外醒目,大理石圍欄昭示著主人地位的尊崇高大的漢白玉大理石龍頭碑赫然矗立,碑文無聲地訴說著主人的輝煌生平,讓人頓生敬畏之心。每年清明前後,都有董氏後人來此祭拜先祖。
朝代更替,歲月變遷,有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原本的風貌,觀音廟村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村莊原有的部分土地劃轉為軍產,有一部分土地租賃出去建了工廠,村莊可耕土地面積尚余300余畝。當然,現代化的新農村早已擺脫了單純的農耕生活,在城鎮化進程中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村民們或者在工廠打工,或者自主創業,也有人打起了高效農業的主意,大棚草莓、桑葚等水果的種植,引發了採摘熱潮,為村民拓寬了收入途徑。
在守望亦在發展,在傳承亦在改變。如同中華大地上眾多的村莊,觀音廟村的面貌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觀音廟村開始規劃新農村。那時,富裕後的村民紛紛有了改善居住條件、建造新房的需求,時任村委班子適時出台措施,統一規劃房屋外形規格,並按照從北向南,15公分的高度差打造房屋排列科學嚴謹的措施為村莊的美麗建設紮下了牢固根基。
十年後的今天,再看觀音廟村:紅瓦白牆,並然有序,街道寬敞,出行方便,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村莊的名字或許幾經更改,村莊的百姓也傳了一代又一代。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歷來如此,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只要人們安居樂業,便是歲月向好,人心向暖。
(作者: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