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人物丨受岳飛案牽連,遭秦檜忌憚的宋代高僧大慧宗杲

2019-11-08   徽臉大講堂

宋 大慧宗杲尺牘

南宋著名禪宗大師大慧宗杲(1089—1163),宋朝安徽興國人,俗姓奚,字曇晦,號妙喜,又號雲門,諡號普覺禪師。

他提倡看話禪,為臨濟宗楊岐派的第五代傳人。同時,他也是南宋初年對金主戰派的代表人物。

十七歲時,宗杲依止東山慧雲寺的慧齊法師出家。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宗杲到開封天寧寺拜謁圓悟克勤禪師,並拜圓悟克勤為師,後在其門下參學開悟。

圓悟克勤禪師將自己所著的《臨濟正宗記》交付給宗杲,並囑咐他分座說法。一時之間,宗杲禪師名震京師。

在此期間,有一位僧人問宗杲禪師道:「什麼是實際理地?」

宗杲禪師道:「你為什麼不去未問以前的時候去找去呢?」

僧人道:「未問以前如何去找呢?」

宗杲禪師道:「相隨而來的。」

僧人道:「實在是太快了,因此難以相逢。還是問一問大師您吧。」

宗杲禪師道:「忘前失後。」

僧人道:「如果這件事是在電光石火之間發生的話,只是沒有見到,那該怎麼辦呢?」

宗杲禪師道:「三千里以外,你也能夠碰到他。」

僧人道:「要是這麼樣的話,那麼我就到聲色之外和大師相見吧。」

宗杲禪師道:「穿卻鼻孔。」

僧人道:「忠臣不畏死,能立天下之大名。勇士不顧生,能立天下之大事。不知道我們僧人生來又作什麼呢?」

宗杲禪師道:「威震寰區,也都是我們本分以內的事情」

僧人又問道:「什麼是坐斷十方壁立千仞?」

宗杲禪師道:「看箭。」

僧人道:「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它們之間的意思是相同呢,還是不同?」

宗杲禪師道:「兩個金剛圈。」

僧人道:「溈山宗師打門三下是怎麼意思?」

宗杲禪師道:「不是同途者。知音不舉來。」

到了靖康元年(1126年),丞相呂舜徒奉皇帝之命賜給宗杲大師紫衣一件,並賜號佛日大師。

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受宰相張浚之請,宗杲住持徑山寺。時人因此稱他為徑山宗杲。

紹興十一年,秦檜解除韓世忠、張俊、岳飛等三大將領的兵權,準備與金朝議和。岳飛更是被下獄處死。宗杲也因為曾對金朝主戰,受到遷連,其度牒遭朝廷追回,本人也被流放到了湖南衡州。

紹興二十年,秦檜因為宗杲的跟隨者甚多,怕他們作亂,因此又將宗杲改流放至梅州〈今廣東梅縣〉。此時的宗杲收集圓悟禪師語錄,編成《正法眼藏》一書。一直到了二十五年秦檜死後,宗杲禪師才被赦免,並與第二年恢復了僧服,住杭州靈隱寺。

紹興二十七年,張浚向朝廷舉薦宗杲。因此,宗杲得以再次主持徑山,並首創了看話禪法。

大慧宗杲認為:「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廝崖。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

因此,他提倡話頭禪(又稱看話禪),要人參趙州禪師的無字話頭。他鼓勵學者以疑情參究公案,而得到最終的開悟。宗杲認為修行必須在生活之中,他反對遠離塵世,獨自修行。

他大力排斥當時流行的默照禪,認為它是在「斷佛慧命」、「墮在黑山下鬼窟里」,會造成學者終日只知靜坐,是邪禪。

但是,他與默照禪的主要倡導者宏智正覺禪師卻是好友。

紹興二十九年,宗杲離山至四明育王寺,準備歸隱。當時的朝廷先後派人到四明,將其召還徑山。

紹興三十一年,在建成了徑山明月堂後,宗杲終於再次隱退。但是,仍然有許多禪宗學者上門向他請教。

隆興元年(1164年),宋孝宗即位,召見宗杲,賜號大慧禪師。同年,時年七十四歲的圓寂,諡普覺禪師。

宗杲禪師經常說:「茶里、飯里,喜時、怒時,凈處、穢處,妻兒聚頭處,與賓客相酬酢處,辦公家職事處,了私門婚嫁處,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舉底時節。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貴叢中參得禪,大徹悟。楊文公參得禪時,身居翰苑。張無盡參得禪時,作江西轉運使。只這三大老便是個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底樣子也!又何曾須要去妻拏、休罷官職、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喧求靜,然後入枯禪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來!」

禪宗楊岐派在他手上被推到最高峰,他的禪法,對後世禪宗有深遠的影響。南宋理學也深受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