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美國醫生做了開創性的人體「假死」實驗

2019-11-30     用戶108155098481

在量子世界裡,「薛丁格貓」可以同時處於「既死又活」的疊加態。但現實世界中,死亡只有一次,人一旦死去就不能再次醒來。


近日,美國醫生開展的一項人體「假死」試驗,或許會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死觀念。


據《New Scientist》雜誌報道,美國醫生宣布在實驗中首次將人置於假死狀態。


「假死」是一種通俗的說法,這種技術的學名叫緊急保存和復甦,簡稱EPR,是一種綜合性復甦手段。


醫生們將生理鹽水冷卻到接近零度,用冰冷的生理鹽水為患者徹底大換血,患者體溫會隨之被冷卻到10到15攝氏度,大腦溫度低於10攝氏度,這時候患者的大腦活動幾乎完全停止,進入假死狀態。之後醫生會切斷患者的冷卻系統,否則患者將被視為真正死亡,並將他們轉移到手術室接受治療,醫療團隊有2個小時時間處理患者的傷口。然後再將血液重新灌回體內,並為患者加熱,恢復正常體溫和心跳。


EPR過程示意圖


近日,馬里蘭大學的塞繆爾·蒂瑟曼(Samuel Tisherman)博士首次成功進行了EPR技術試驗。


在Tisherman的實驗計劃中,他們準備讓兩組患者進行對比實驗,一組是10名接受EPR的患者,另一組是10名還有一線機會,但入院時沒找到符合條件的醫療團隊的普通患者。


這項實驗已經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的批准,而且無需患者同意,因為所有參與實驗的患者都遭受了致命傷,找不到更好的治療手段了,相當於用EPR技術最後搏一把。


實驗會持續到今年年底,預計2020年底才能得到全部實驗結果。


塞繆爾·蒂瑟曼說:「一旦證明它有效,我們就可以推廣到臨床,挽救瀕死的患者。」


美國宇航局認為,星際旅行的全面冬眠仍然是一個遙遠的設想。美國航天局正在研究如何讓太空人進入麻木狀態,從而延長他們的新陳代謝,實現遙遠的星際旅行。


儘管蒂謝爾曼的研究方向是「假死」,但他說自己並沒有探索保護深空任務太空人的方法。他對《新科學家》雜誌說:「我想說明的是,我們的試驗目的並不是要把人送到土星上去,而是試圖為醫生手術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拯救生命。」


生死的哲學探討


若未來人類成功掌握「假死」技術,那麼,生與死的界限是什麼?如何定義死亡?


過去,我們把「意識」和「心跳」做為衡量生死的標誌。「假死狀態」人會臨時性失去意識,也停止了心跳。但這不再代表死亡,構成人體組織、器官的大量細胞還活著,在適當時間裡進行搶救仍可以恢復人的意識和心跳。因此,衡量生死的界限是人體器官的「復活時限」(即器官的復活能力,它與構成器官的細胞活力以及器官的系統功能有關)。


生命是什麼?


人能夠體現出身體(肉體)和意識兩方面,身體(肉體)是細胞、組織和器官構成的系統,意識是大腦思維活動表現出來的現象。在假死狀態,人的意識完全消失,器官也停止了工作,但人體細胞還活著。通過復活技術,仍可以使人恢復意識和心跳。


結論:

1)失去意識,人體仍然活著。這說明意識與肉體的存活沒有必然關聯(肉體的存活不依賴於意識)。

2)恢復器官(大腦)的功能,意識就會出現。這說明意識與器官(物質腦)有必然聯繫(意識的存在離不開大腦)。

3)如果長久保持在「假死狀態」,最後仍能復活人體恢復意識。這說明意識不是獨立的個體(非靈魂,靈魂長久脫離肉體就不能回到身體),它只能依附於大腦而產生(物質腦的機制產生了意識)。


意識現象的合理解釋:


宇宙存在兩種元素,一種是物質(可以形成物質系統,遵守物理機制),另一種是信息(蘊藏了宇宙的數據,編碼物質形成不同的物體)。信息控制物質系統的合成,物質系統自身蘊藏著信息數據。


在大腦系統中,信息可以呈現出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宇宙信息的解讀和認知。人體是在宇宙信息的控制下合成。因此,人的意識是宇宙信息的「影像呈現」方式,人體以及萬物是宇宙信息對物質編碼的「物質呈現」方式。


所以,人的意識本質是信息的不同呈現結果,所有人的意識沒有本質區別。而每個人的「自我意志」是由感知能力和感知方式的差異決定的,「自我意識」是由「感知」差異產生的。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靈魂」,那個「靈魂」便是自己的「感體」(產生感覺的靈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yPcum4BMH2_cNUgfj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