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陸河|陸河老人口中的「一鋪路」是多遠?

2019-06-14   陸河熱線網

小時候,和老人家一起去「出屋(到親戚家作客)」時,沒有汽車,老人家又不會騎自行車,所以通常都是靠步行,且還經常要走山路。我那時候還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孩子,體力有限,所以經常會走不動。於是,常常出發沒多久就會問:距目的地大概還有多遠?老人家常會回答說:「沒多遠,只剩不到『一鋪路』了。」結果,我卻走得苦不堪言,根本就不是想像中的「一步路」。因此,對於「一鋪路」這種計量方式,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原來,舊時陸河等客家地區的人們,常常喜歡用「鋪」這個計量單位來計算路程(還有些客家地區習慣說「一堂路」)。例如,形容到達某地的距離,會說「兩鋪路」或「不到一鋪路」。在這裡,「鋪」就是計量路程長短的單位。時至今日,仍然會有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喜歡用這個計量單位來計算距離的遠近,稱去到哪個地方需要「幾鋪路」。

因為現在社會主流早就沒有這種說法了,所以老人們這樣講的時候,難免會使後輩們感到詫異,想不透這「一鋪路」到底是多遠?那麼,這老人口中常說的「一鋪路」,到底等於多少公里呢?

據了解,老人們所說的「一鋪路」,實際上就是十華里,也就是五公里的距離。因為舊時人們交通基本靠走,步行是家常便飯,甚至還經常要挑重擔前行。因此,對於老一輩人來說,走上「一鋪路」、「兩鋪路」,並不算遠。一些老人家,直到現在仍然會說「沒多遠,才一鋪路」。舊時,在老人家眼中,走一兩「鋪」路,對於他們來說完全是小意思。所以說,現在的年輕人如果聽到老人家說「一鋪路」,可千萬不要以為才「一步路」,就認為距離很近。其實,它說的可是「五公里的路」,遠著哩。

那麼,這種計量單位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查閱資料之後,筆者發現,這種說法乃是源自古代的郵路。原來,古代郵路每十里設一個中轉站,叫郵驛。早在宋代的時候,為了傳遞文書,就設立有郵鋪,定每十里為一鋪。至今,汕尾市帶鋪的地名有海豐縣附城鎮馬厝鋪、公平鎮高沙鋪等。而在明朝嘉靖版的《惠州府志》中,記載海豐縣(含現在陸豐陸河)的北向的一條郵路:「冷飯鋪一十里,至橫隴鋪一十里,至新田鋪一十里,至麻竹鋪一十里,至楊家莊鋪一十里,至赤花鋪一十里,至半逕鋪一十里,至車田壩鋪一十里,至逕頭鋪一十里,至船埠頭鋪一十里,至長樂界一十里。」

(清朝乾隆十年《陸豐縣誌》中關於郵驛的記錄,每隔十華里設一個驛站。)

從上述這段資料可以看出,當時的官方郵路,每十里設一個驛站。這些驛站,內設茶亭或驛房,以供郵差們換馬或休息。當時,叫這些驛站為「鋪」,例如「橫隴鋪」、「新田鋪」、「楊家莊鋪」等。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當時人們在計算路程的時候,也常用「鋪」來計算距離的遠近,「一鋪」就等於十里,這是官方定下來的,而且長期不變。因此,久而久之,民眾也就習慣了用「一鋪路」來計算路程的長短,並一直流傳至今。

末了,值得一說的是,有些人寫的時候,喜歡寫成「一步路」,其實這是不對的,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一鋪路」。

(文字/幽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