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略述客家方言「無」字的讀音

2019-07-22   陸河熱線網

近三十多年來,我閱讀客家書刊,尤其是客家山歌書籍,不時可看到「冇」字。例如情歌「郎系日頭妹月光,郎冇成家妹冇郎。好比桌上單只筷,再湊一隻就成雙。」還有最近在廣東江門台山新出版的《赤溪僑刊》上看到的一首山歌:「托盤冇底樣邊扛,米缸冇米樣邊量。餐餐食飯單只筷,冇雙冇對好淒涼。」

客家人唱這兩首山歌,就把「冇」字唱成máo,意為「沒有」。試問這個「冇」字用得對不對?

不論《康熙字典》或《辭海》(1965年新編本),都查不到「冇」字。這說明:遠古時代,漢人就沒有創造這個怪字,倒是《新華字典》里有這個「冇」字:mǎo,(方)沒有。

這是什麼地區的方言呢?嶺南地區的文人都知道,粵方言把「mǎo」寫作「冇」;客家方言地區的人們則寫作「無」或「無」,也有人寫作「冇」的,上述兩首山歌歌詞就是例子。其實,海內外學者編著的客家字典里早就清楚地說明:常用字「無」 (mo),否定詞,「沒,沒有」。「無」用在句尾時,韻母(O)的開口度大些。客家方言中表示鬆散、不結實的「p'a」 寫為「冇」,是廣東梅州地區的方言字。這與廣州話為代表的粵方言使用的「冇」(mou)表示「無」 ,字形相同,而音義不同。 (見中國社科院語言所黃雪貞編撰的 《梅縣方言詞典》)

當代民俗大師鍾敬文教授(1903- 2002),是廣東海豐縣公平鎮客家人。早年編輯的《客音情歌》中,有一首:「竹筒打水兩爿開,問妹轉去幾時來?三蘿冇谷丟落海,唔得團圓做一堆。」歌中所唱的「冇谷」就是不結實的稻穀。

《康熙字典》里的「無」字,武夫切,音巫,亡也,不有也。《說文解字》作無。周易中「無」字俱作無。可見,新中國成立後,將「無」字簡化為「無」字,是有深遠的文化根源的。「無」字,古時又通作「毛」。《後漢書馬衍傳》有「飢者毛食,寒者裸跣」。這說明古時「毛」「作」「無」。清朝國子監祭酒、湖南嶽麓書院院長王先謙等人作《後漢書集解》時,引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語:「古音無如謨,聲轉為毛。今荊楚猶有此音。」是的,現在湖北、湖南,甚至江西西北部的民眾口頭語都說「毛」, 表示沒有。近代變法先驅、詩人黃遵憲,其《人境廬詩草》一書錄有客家山歌:「買梨莫買蜂咬梨,心中有病毛人知……」原註:客語謂無曰毛,音如矛。可見,客方言中保留著古代漢語。

當代學者羅翽雲(1868- 1938),廣東興寧人。在其《客方言》一書中講到,「無字在語末義近否。唐宋詩人多用之。」例如:白居易《問劉十九》詩:「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朱慶餘的名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杜甫詩句:「肯訪浣花老翁無?」還有其他詩人的詩句:「月滿花香記得無?」 「重陽曾插菊花無?」

客家人用客方言來念上述唐詩的「無」字,是十分順口的。但是,當代著名漢語大師王力教授(廣西博白縣新仲村人。原村講粵方言,但全縣通用客方言,而且他的祖籍就在該縣的客家村,他也通曉客方言,故可認為他也是客家人。)指出,從唐人的詩句中,我們看見大量的「無」字被用作疑問語氣詞,可能是讀文言音來湊韻,詩句中的「無」字仍押虞魚韻,念 wú,而不念máo。「無」字的上古音是mwa ,它的文言音和白話音(即文讀與白讀,或稱讀書音與口語音)是分道揚鑣的。文言音逐漸變為輕唇音(wu);白話音則保留著重唇音的m而喪失了韻頭。廣州的「冇」,上海的「嘸有」,北京的「沒有」(即「無有」)都是從上古音變來的。「無」字的字形後來才逐漸演變為「麼」字,簡化為「麼」。 《水滸》 《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名著里都寫作「麼」。 最後才又演變為「嗎」字。我們再回頭來看看《康熙字典》「無」字的另一解釋:「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雲歸依也。」

《辭海》中「無」字的另一注釋:"mo"見「南無」、nā mó,是梵文 Namas 的音譯,一作「南謨」。「歸敬」、「歸命」的意思。

可見,漢唐時代,漢人「無」字的本音就是mó。這有史可證。

佛教傳入中國,最早是在漢明帝時。天竺(今印度)的兩位高僧摩騰和竺法蘭帶了佛教畫像和佛經到中國傳經授法。永平十一年(公元 68年)漢明帝敕令在國都洛陽建造一座僧院以供兩位高僧居住、譯經。為紀念白馬負經之功,這座寺院命名白馬寺。高僧在寺內譯出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從此,,「南無阿彌陀佛」的梵音傳遍全國,流傳至今。現在,無論是佛教聖地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還是廣東南雄的南華寺和梅州的靈光寺,僧人們做佛事時仍用古代的譯音喃喃念道:「南無阿彌陀佛」。

中國佛教研究會會長任繼愈生前曾當面對我講過:由於歷史的原因,全國的佛教僧尼都是用相同的古代譯音念「南無阿彌陀佛」的。

綜上所述,客家方言里的「無」字的讀書音「wú」和口語音「mǎo」都是古代漢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我國語言學界公認:客方言是我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改革開放以來,有的學者斷言:當代的客家話就是古代的北方話(指廣義的中原,即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南部、山西南部一帶)。此論尚待商榷,除去古百越人和壯、畲、瑤等族語素外,亦不無其理。

(來源:梅州日報 古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