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發燒,尤其是發高燒,往往會讓家長們比較驚慌,容易手足無措,處理不當。那麼這時候我們可以先觀察,孩子發燒後,先不管溫度,如果睡眠和精神都還可以,就讓自己冷靜下來,仔細尋找原因,再對證處理。很多時候,不處理比錯誤處理對身體傷害小的多。
來看今天的案例
主訴:兩歲兩個月,昨晚突然發燒,高燒,嘔吐。
「大便:這半年多一直很臭;不太成形或者前干後稀;黃色;一兩天一次。昨天下午拉了一次,狀態和平時一樣。」
一直很臭,說明長期有消化不好的問題,是虛寒的證據;大便不成形、前干後稀,是運化形成大便的那個氣不足,力量比較弱,也是寒。
「怕冷怕熱:分辨不出來。」
生病時如何判斷冷熱?比如平時不愛蓋被子的孩子,願意蓋被子了,這個是怕冷的證據。爸媽可以通過加衣服被子,或者減少被子、扇扇子,觀察孩子的反應來判斷。怕冷怕熱,在受寒/積食的辨證中,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食慾:之前食慾一直很好,比同齡孩子能吃。平時素食為主,水果都很少吃。這幾天過節肉蛋奶和零食水果都吃的比較多。昨天早晨吃了很多肉,飯後有大山楂丸消食。中午晚上食慾都不好,只喝粥不吃飯。今天早晨餓了,但是吃不下。」
吃了很多肉之後,中午晚上食慾都不好,說明中焦的食物超出了身體的承載能力,身體本能地拒絕更多的食物進來,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同時也提示有積滯的可能。
「睡眠:之前睡覺很好,不踢被子不夜醒。昨晚生病下半夜幾乎沒睡。」
生病下半夜幾乎沒睡,是因為症狀影響到沒法入睡?還是睡得不安穩?這裡沒有講清楚,暫時不做判斷。
「出汗:平時愛出汗,後背和頭上出汗多。昨晚高燒時無汗,早晨出些汗,退了點燒,過會兒又燒。」
後背和頭上出汗多,通常說明消化不好,中焦有積滯一直沒解決。
高燒時無汗,在太陽受寒的發燒中常見,出汗後沒有退燒又反覆,說明出汗的力度不夠,或者方向不正確,我們繼續往下看。
「喝水:每頓飯都喝很多粥,中間就很少喝水了。昨晚下半夜一直說渴,要水喝,喝了十多次,喝完全吐出來,然後再喝再吐。」
要水喝,是身體津液不足了,需要通過喝水來補充津液。
喝完全吐出來,說明脾胃的功能出了問題,運化水液為津液的能力不足了,沒法接受那麼多水,這個是虛寒的證據。
「小便:少,從昨晚九點到今天早上沒有小便。」
小便的情況要結合大便、出汗、喝水等情況一起看。每頓飯都喝很多粥,但是小便偏少,說明津液不足了,是熱的證據。
「溫度:手心比平時燙,潮濕有汗。臉頰燙,後腦勺跟太陽穴兩側燙,額頭不燙。昨晚發燒前手腳一直冰涼,下半夜發燒後手腳都開始燙了。」
手心是中焦脾胃的反射區,比平時燙,說明中焦脾胃有熱,有氣血聚集,在積食時常見;潮濕有汗,說明體內有濕。
臉頰、後腦勺和太陽穴兩側燙,是上焦熱的證據,上焦的熱是哪裡來的呢?這個案例中,我們傾向於認為是中焦的熱熏蒸到上焦導致的。
身體的大量氣血被調集到中焦去處理積滯,所以其他部分的氣血相對不足,四肢、頭、末梢的氣血少了,溫度就會降低,所以發燒前手腳冰涼。
「其他症狀:發燒;嘔吐,吐了很多,大部分水樣,夾雜未消化的食物;鼻塞,有痰音;說肚子不舒服;精神不好總哭鬧;頭上起了很多疙瘩一直撓,大概四五天了;昨晚發燒之前就有鼻涕和鼻塞;昨晚洗頭後又去院子玩,可能受涼了。」
昨晚發燒之前有鼻涕鼻塞,說明之前已經有受寒的表證。洗頭之後可能再次受寒。
有痰音,說明身體里有運化不了的水飲痰飲,歸為太陰。
哭鬧,比起單純的哭來說,更傾向於比較激烈和煩躁的情緒,是津液不足的表現,熱的證據。
引起疙瘩原因比較多,因為發病位置在頭部,我們可以暫時歸為太陽表證。
「舌質不紅,與平時一樣。舌苔中後部白厚膩。」
說明身體有積滯,但是熱象還不算太明顯。沒有看到照片,因此沒法了解更多清晰的細節。
整體看下來,有受寒也有積滯,津液不足
洗頭後出去玩,夜裡發燒,再結合高燒時無汗的表現,我們可以認為,發燒是由受寒誘發的。
同時,中焦有積滯,脾胃的運轉沒有恢復正常,所以食慾不好,並且喝水後嘔吐。同時,運化津液的能力不夠,身體在排邪的過程中又需要消耗大量津液,所以產生了津液不足的熱。
受寒和積滯都存在的情況下,兩方面都要處理。
六綱辨證:太陽陽明太陰
太陽的證據:鼻塞,鼻涕,高燒無汗,頭上的疙瘩;
陽明的證據:小便少;要水喝;手心燙,臉頰、後腦勺、太陽穴燙;哭鬧。
太陰的證據:大便一直臭、不成形或前干後軟;食慾不好;有痰音;嘔吐;舌苔中後部白厚膩。
需要解除表邪,排出積滯,同時照顧津液和里虛寒。
關於嘔吐的病機
嘔吐,常見於太陰、太陽、少陽、陽明四種情況。
太陽的嘔吐,是氣逆引起的。體表毛孔閉塞,呼吸的壓力陡增,身體的氣壓平衡出了問題,氣體從體表排不出去,於是往上走,用嘔的方式排出。這時的嘔大多是沒有實質內容的,乾嘔居多。受寒嚴重的話也可能會吐出東西來。
陽明的嘔吐,也是由於氣機隨著中下焦的熱往上走,氣逆導致的,一般以乾嘔居多。
太陰的嘔吐,由於里虛寒,脾胃已經不能正常工作,這時候再進來的食物,就會被身體認為是一種邪氣,會想辦法以吐或者拉的形式排出體外。而位置比較偏上的積食和水飲,用嘔吐的方式排出是最快速的途徑。
太陰的嘔吐是要吐出東西來的,尤其是流質的東西更容易上逆。這個案例中,孩子喝水就吐,就是這個原因。
少陽的嘔吐,是比較複雜的。大致可以分為以氣逆為主的乾嘔,或者類似太陰嘔吐的症狀。一般我們在判斷是否少陽嘔吐時,需要先排出太陽、陽明、太陰的原因。
關於發燒的辨證處理
積食和受寒,是引起小兒發燒的兩大最常見的原因,非常建議媽媽們熟練掌握這兩種情況的判斷的處理。
【積食發燒】
初期一般肚子燙、手心燙,肚子與後背、手心比手背溫差比較大,發燒前有腸胃症狀如口臭、大便不通或臭或拉肚子,或見舌苔黃膩。
積食發燒一般是持續低燒,或反覆發燒,多早上降溫、下午或晚上開始持續升溫。積食嚴重的也會高燒。
確診積食發燒後,用藥方向是消食導滯,排出積食才會退燒。飲食上一定要注意忌口。常見用藥有保和丸、四磨湯、枳實導滯丸等(根據病情進行選擇)),比較安全的有推拿:順時針揉腹,捏脊、下七節骨、清大腸、掐四縫等。
【受寒發燒】
受寒發燒一般伴隨感冒症狀,即鼻涕鼻塞咳嗽。受寒比較嚴重的,小孩會有怕冷的表現,比如後背發涼、要多蓋或多穿,大點的小孩會自己說冷。如果小孩發燒怕冷,那一般就是受寒發燒,受寒發燒容易高燒。
確診受寒發燒後的建議:能幫助祛寒和出汗的事情都可以做,比如艾葉煮水泡腳、泡澡,推三關到出汗並加揉小天心。不建議只是為了退燒而盲目使用退燒藥、寒涼藥、冰冰貼等。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用,記得點贊~轉發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哦!關注羊爸爸,教你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你健康養娃,用中醫的方式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