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詩《骷髏之舞》 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於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響詩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樂曲是根據法國詩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詩寫成。樂曲旋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憤怒的日子》的曲調,給人以陰陽怪氣的感覺。起初音很弱,逐漸發展到全奏,好像聚集到墓場上的骷髏越來越多,舞跳得越來越熱烈。
1874年,聖桑興味盎然地讀到卡扎雷斯這首短詩。詩中的怪誕幻象和離亂氣氛,使他從詩作中聽到了豐富絢麗的音響效果。他的筆下,禁不住流注出色彩奇異的音符,在譜紙上描摹出一幅「萬靈節」狂歡之夜的生動音畫。
交響詩《骷髏之舞》 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於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響詩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樂曲是根據法國詩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詩寫成。樂曲旋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憤怒的日子》的曲調,給人以陰陽怪氣的感覺。起初音很弱,逐漸發展到全奏,好像聚集到墓場上的骷髏越來越多,舞跳得越來越熱烈。
1874年,聖桑興味盎然地讀到卡扎雷斯這首短詩。詩中的怪誕幻象和離亂氣氛,使他從詩作中聽到了豐富絢麗的音響效果。他的筆下,禁不住流注出色彩奇異的音符,在譜紙上描摹出一幅「萬靈節」狂歡之夜的生動音畫。
最初,他為這首短詩譜寫了歌曲,並付印出版。但是,艱澀晦暗的旋律,不易演唱。於是,聖—桑動筆把這首器樂化的歌曲改寫成一首交響詩。在作曲家的四部交響詩中,這首七分鐘的短曲,最為著名。
這是一則古老的神話所敘述的萬聖節之夜,曲子開始的時候,豎琴在弦樂器持續和弦的陪伴下,準確的撥出來十二個附近二分音符。
宣告鬼魔的時辰,已經到來,墓地的石門隨即大開,眾鬼魂都從自己的墳墓中爬了出來,為首的一個拿著一把小提琴,這就是死神,他正在調試他的樂器..接著群魔亂舞的時刻便開始了...."骷髏之舞"又名"死之舞",從字面上看似乎有點毛骨悚然,但細聽之下卻發現是一首非常優美和富有想像力的交響詩!
這是法國近代作曲家卡米爾·聖桑繼《動物狂歡節》後最為世人熟知的名曲。旋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曲調,深刻而生動地描繪了死神在墓地里為一群骷髏拉小提琴的「派對」場景。儘管音樂是講述所謂「不吉利的東西,但由於旋律娓娓動聽、高潮時澎湃激昂,再加上以小提琴、木琴、鼓樂打擊為主的大型管弦樂作鳴奏,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大批骷髏聞曲起舞的「卡通」形象。不僅沒有幽怨、恐怖的感覺,還煥發出一種熱鬧、激揚的舞會氣氛,使人百聽不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awClm8BxtCz63RLnw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