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人出路何方?與土地流轉跨界融合,可能是正途

2019-10-08     新華融媒大三農

當前,由於國民經濟發展及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農業人口流失加快。更兼農業電商的逐漸崛起,傳統農資行業越發生存困難。農資人,路在何方?

其實,早在十年前,這種趨勢就已初見端倪。土地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在發揮了它的歷史作用之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正在顯示出它的某些不足,比如耕地分散給管理帶來不便,規模太小不利於機械化,市場競爭激烈,小農經濟劣勢凸現等。

農民紛紛轉入二三產業,有的乾脆舉家「離土」進城,土地不再作為農民唯一依賴的對象,一些地方出現的拋荒現象也久未扭轉。相應的,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的農資人,也是生存愈發艱難...

土地散戶化,農業吸引力低下,農業產業:在傳統農業比較效益下降的今天,如果耕地仍舊分散在一家一戶手中,就會影響它的產出效率,任其拋荒,就會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

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各地農村土地流轉也就應運而生了,土地流轉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耕地的效益,體現農民的權益,增加農民的收益。與此同時,根據全國各地的農村土地流轉實施意見,國家對土地流轉的有關政策以及對由此而產生的各類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與補貼方案,也紛紛出台,鼓勵農民進行土地的流轉。毋庸置疑,隨著土地流轉進程的加快,它將對我國的農業和農資市場的發展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土地流轉帶來農業產業發展新局面:一是利於解決誰來種地的難題;

二是實現了土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有利於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增強農業的競爭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是解決了農民外出務工與家庭承包經營的矛盾,既保護了農民土地承包權利,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強了農民的務工收入;

四是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土地的規模經營效益。土地流轉促成了中介服務機構和信息平台的形成。

近三年來的土地流轉實踐表明,一個真正的土地流轉市場,可以有效地將資金、物質、技術、人才、項目等市場要素和資源與農業土地使用權,迅速有效地連接起來,實現了各種資源要素優化配置與整合。

較好地解決農民種地缺信息、少技術、一家一戶難以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能夠集中優勢共同應對不利於農業生產發展的許多不良因素,使農業生產得以穩步和持續發展。

土地流轉大趨勢下,農資產業該如何順勢而為?

同樣,土地流轉出現以後,對我國農資市場的深遠影響,同樣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是會使很大一部分農資購買力重心發生轉移。

土地流轉後出現的各類專業合作化,有著共同種植意向的農民成立了各種生產聯合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種植業、養殖業大戶。

他們有了自己的帶頭人,自然而然地會對所需農資的購買行為發生深刻的變化。

他們會將以前的一家一戶的分散購買變為集團購買,在觀念上即會發生深刻變化,農資產品出現大量團購已成定局。

土地流轉以後,農民雖然擁有土地承包權,卻出讓了土地經營權,所以他們再也不用去關心種什麼,買什麼種子,下什麼肥料,噴什麼農藥;

而那些流轉出來的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則切實開始關心起農資的投入了,他們對農資產品的選擇與定價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他們絕對不會與那些規模小、無大量供貨能力的小經銷商去談什麼農資供應業務,而是與那些勢力雄厚的農資企業或集團,直接進行農資交易,並建立長期的供求關係,這也是必然趨勢。

大戶種植與散戶種植肯定會有許多不同的經營理念與方式,需要認真研究和關注,對於各級經銷商來說,只有這樣,才能牢牢掌握主動權。

這種農資消費市場的變化,當然會使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的角色轉變,深入調查不可缺少,與他們建立長期的供求合作關係,對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隨著規模化農業的發展,更有利於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也更需要不斷創新的高技術含量的農資產品的支持。

作為農資企業,有什麼新產品、新技術,更適合在那裡做示範試驗和推廣,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為他們做好服務工作,相互聯手配合,使這些通過土地流轉後出現的新型生產聯合體,真正成為農資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的「試驗田」與「示範戶」,使其成為供應農資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應該說創造了一個長久的有利的條件,這也是農業規模經營農資供求關係中,必不可少的合作之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FYpr20BMH2_cNUg69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