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有深度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找家長「談談」,是幼師的工作常態——
接送時間是小事「隨機談」,約在幼兒園多是「專題談」,偶爾還有「多方談」,每學期還有解剖式的「入戶談」,而電話談,則是anytime ,anywhere。
各位家長,是不是最怕老師突然來信?
莫慌。
有些家庭,老師談過幾次,心也就淡了。因為話多無用。
那什麼樣的家庭會讓老師覺得談也白談,管也白管呢?
筆者和同事們一起梳理了些家庭形態,驚奇地發現,不少都來自父母和祖輩一起帶娃的家庭!
當前,「和祖輩一起帶娃」是主流——
這個坑,跳的好,就是如沐溫泉;跳不好,就是失足落水。看看下面這些典型案例,建議:
已入坑的對號入座,三省吾身;
準備入坑的慎思明辨,再做定奪。
1
老人操控大局:
最悲哀的是孩子發現「姥姥只寵我」
每次老師與家長交流孩子情況,只要聽聞家裡是老人掌控育兒大權,心裡多要涼半截。
涵涵是個可愛貼心的女孩兒,但是體重問題一直沒得到控制。每學期體檢,她總是處於「肥胖」行列。
平時在幼兒園,進餐慢又挑食,為此和涵涵媽多次溝通,家裡要配合,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引導多吃蔬菜。
得到的回應卻是:孩子主要是姥姥接,姥姥不喜歡桌子上空著,會備好零食在桌上,孩子看見就抓一把;涵涵愛吃肉,姥姥買的肉串,她自己能吃一盤!
我們提出,作為母親必須要介入,涵涵媽直截了當地說:
「我們家都是姥姥說了算。有一次我批評涵涵,涵涵使勁吵著嗓門哭,我把她帶到臥室關上門,想單獨管孩子,可是姥姥『哐當』開門衝進來,把孩子帶出去了……」
「這孩子現在可機靈了,當著他姥姥的面,那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涵涵媽苦笑著說。
孩子雖小,但誰是家裡的權威,孩子心裡透亮。
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行為與大人們的預期有偏差,這沒什麼奇怪的。
悲哀的是,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食物鏈:我媽能管我,我姥姥能管我媽,關鍵是,姥姥只寵我。
2
天降大任於祖輩: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強勢帶娃的祖輩是有的,被迫接過「帶娃」使命的祖輩,也是有的。碰上這類情況,當老師的既同情又無力。
鑫媽在孩子三年幼兒園生活中,從未出席任何活動,卻又格外支持幼兒園的家園共育工作,只不過方式是這樣的:
幼兒園組織家長體驗幫廚包包子,鑫媽第一個留言:「讓孩子奶奶去!奶奶最會包包子!」
大班組織參觀小學,需要家長志願者護送,鑫媽在群里@鑫鑫奶奶:「孩子奶奶在家沒事,可以去!」
端午節班裡一起包湯圓,又是鑫媽首當其衝:「讓孩子奶奶去吧!」
……
實際上,鑫鑫的爺爺奶奶年紀六七十了,還要在家中看護兩歲的弟弟;兩位老人身體都不算硬朗,爺爺的心臟里搭了六個支架,上幼兒園的二樓都有點呼吸困難。
到最後,我們都會婉拒鑫媽的意思,因為實在不好麻煩老人家。
偏偏鑫媽是中年得子,對鑫鑫寄予厚望,自己沒空,就對兩位老人提了很多要求:平時要帶著孩子去練鋼琴、學圍棋、學畫畫,在家要限制孩子玩玩具,多看書……
鑫媽總是「日理萬機」,由於見不到她本尊,只能電話溝通。
「老師,家裡都靠我和他爸,賺得還算多,但我們私企,請一天假500塊就沒了。他爺爺奶奶在家沒啥事,有事只管聯繫!」
而鑫媽本人負責家庭教育中的哪個環節呢?
監工和工程驗收。
即一邊監督祖輩是否按照她的意願帶娃,一邊要檢驗帶娃成果。比如,陪孩子練琴是老人的事,她只負責聽兒子彈一曲,判斷是給糖還是暴揍。
做父母的,為孩子制定成長藍圖,可以理解。
最怕的是父母規劃設計,祖輩一線實操;只要教育成效,不問教育過程。這類家庭,全家操勞,顆粒難收。
3
平行線般的愛:同住地球村,永遠不相交
除了上述集權式的教育,還有一類也讓老師頭疼,那就是藩鎮割據式的:家庭成員各有說辭,多方混戰。
碰上這一類情況,老師通常想,與其費盡口舌,不如放下執念……
有段時間,依依情緒一直很低落,每天早上入園,總不見笑顏。
一般而言,三四歲的孩子如此眉眼凝重的,極少。
最常接送孩子的是爸爸:
「都怪孩子她媽,脾氣火爆,硬逼著練鋼琴,孩子不願意就哭。我是絕對反對這種教育的。」
可見到孩子媽,又見其音容溫柔得體,很難想像其暴躁之場面。我們反映依依無精打采的,媽媽笑說,可能晚上睡得晚吧!孩子一到晚上就精神,不好好睡覺。
有一次奶奶來接,依依笑著撲上去,我們跟奶奶說:「孩子好久沒露出笑模樣了呢!」
奶奶低聲說:「都是當爸媽的脾氣不好,天天在家吵架吆喝,弄得孩子也不好受!」又說,依依父母能熬夜,帶著孩子也不睡覺……
有句話叫,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在丈夫/妻子/母親/婆婆嘴裡是啥樣的。
讓人心疼的是依依,她敏感、低沉、渴求認可、心事重重。
這樣的家庭,從祖輩到父母,都覺得自己才是「愛的教育」,像是平行線,缺交匯點,互不認可,不願取捨,使孩子的情感得不到依附。
4
天下太平:大家好不一定是真的好
去小俊家裡家訪的時候,列了一張紙的交流提綱:
專注力差,超重,持續眨眼的習慣,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落後等等,見一家老小都在,本打算來一番走心的長談,卻發現根本聊不下去啊。
為啥?
因為一家人都是樂呵呵,說啥都是樂呵呵。
在家裡,爸爸話最少,笑得最溫順,基本沒發言;
說到孩子的愛好,媽媽說看電視啊,玩玩具什麼的,寥寥幾句;
爺爺一聽,一把拿起桌子上的三字經拼音識字挂圖,讓孫子背來聽聽,於是小俊口齒不清背了一段,也不知道自己背了啥……
小俊一背完,就打開電視,熟練搜台,開始看動畫片。見狀,老師只能單方反映些情況,提一些小建議。
後來每學期家訪,也都是列舉這些問題,收效甚微。當別人家的娃能力蹭蹭的提升,小俊逐漸呈現落後之勢。馬上要上小學了,我們無比擔憂,基本的生活學習習慣都沒養紮實,孩子是否能跟上小學的節奏……
在這個家庭,所有人都互敬互謙,一派祥和。但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幫助孩子解決眼皮底下的發展危機。
孩子在最好的成長期喪失機遇,最後總要由家長收拾爛攤子。
5
難道和祖輩一起帶娃,就真的有弊無利?
當然不是
Jasper,大家都喜歡吧?
應采兒和陳小春這兩個暴脾氣,怎麼會生出這麼可愛懂事的寶貝?
其實Jasper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跟隨外婆外公長大的。
在Jasper外公的微博里,可以看到無數尋常卻溫馨的瞬間:
二老陪著外孫一起在紙殼坦克里玩耍;
孩子重大成長的瞬間都不曾錯過;
陪孩子扮演遊戲,裝作陽台吃火鍋……
這與左手刷微博,右手遛娃的陪伴方式,迥然不同。
幼兒的學習主要是在生活和遊戲中完成。參與孩子的遊戲,作為一種高質量的陪伴,不僅能夠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助力孩子的成長。
另一方面,應采兒作為母親,展現出第一責任人的權威。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應采兒公開了Jasper的房間,裡面玩具不少,卻擺放得乾淨整齊,按照應采兒的話,是絕對不允許亂放玩具的。
儘管「隔代寵」難以避免,在應該遵守的基本規則和禮儀上,應采兒寸步不上——
當外公按照Jasper的口味來準備飯菜,應采兒會制止外公,同時直接告訴兒子「這不是餐廳,有什麼吃什麼」;
在外做客吃飯,她從不允許Jasper收到特殊照顧,優先取餐;
她甚至不允許孩子夾盤裡的最後一塊食物,「不能因為我愛這個,就全夾光。」
在這樣的家庭中,既有必需的高質量陪伴,又有堅定執行的家庭教育準則,母親能承擔起育兒的主要責任,祖輩與父母互相補充,家裡的教育大方向趨於一致,養出的孩子怎能不讓人艷羨?
再說一個身邊的例子:
有的爸媽確實分身乏術,比如小羽家,就是奶奶承擔日常照料的主要責任——
日常,奶奶喜歡鋼筆寫生,帶動小羽也愛上了畫畫;
小羽體弱,奶奶一到周末就帶著小羽去爬山、逛公園,鍛鍊孩子的體質;還陪孩子認養了一隻小狗,每天生活充實快樂……
小羽的爸爸日常工作繁忙,但是每次邀請家長出席的活動,從不缺席;
需要家長配合完成的任務,從來不推辭;
六一兒童節上,他扮演憨態可掬的公牛,小小的兒子則扮演鬥牛士,配合絕佳,逗得大家前仰後合……
這樣的小羽,儘管媽媽常年在外出差,卻浸潤在溫潤謙遜的家風中,各方面都有著均衡的發展,看不到教育的缺失和錯位。
所以,和祖輩一起帶娃,也沒什麼不可。
只是,作為父母,必須意識到,你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的成長,你最不能缺席。
請記住: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