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叫「蔗龜」的蟲子比大龍蝦還值錢,膏腴肥美芳蹤難覓

2020-06-23     小企9999的吃喝玩樂

原標題:這種叫「蔗龜」的蟲子比大龍蝦還值錢,膏腴肥美芳蹤難覓

這種叫「蔗龜」的蟲子比大龍蝦還值錢,膏腴肥美芳蹤難覓

BY小企9999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座城市都有特殊的出產,獨特的食材。當它們被當地人用自古流傳的方式烹飪,就能產生當地獨有的味道,成為一個地方的味覺標誌,一座城市的美食記憶。

很多人可能會把上圖那些昆蟲誤認為是蜜蜂。

實際上並不是,它們其實是蟬的一個品種,在漳州,主要生活在甘蔗田裡的泥土裡,以吸吮甘蔗頭(埋在地里的根部)中糖汁為生。漳州人叫它「甘蔗龜」或「蔗頭龜」。

在我讀到初中課文《青紗帳甘蔗林》的時候,老家漳州郊外密集種植著廣闊的甘蔗林。這些甜蜜的農作物不僅為漳州糖廠提供生產白砂糖的主要原料,還被手工作坊用來熬制紅糖,煉製冰糖,順帶生產如蜂蜜一般的霜仔水。

詩人郭小川在他的詩歌里寫到:「北方的高粱地里沒有這麼甜、這麼香!這裡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紗帳;北方的青紗帳里沒有這麼美,這麼亮!」

有意思的是,甜蜜甘蔗林對蟬也有極強的吸引力,它們把卵產魚甘蔗田的泥地里,孵化成長的若蟲(就是「甘蔗龜」)就以吸吮甘蔗的根須或甘蔗頭的汁液為生。

把甘蔗龜油炸了吃,那種咬一口脂膏直冒,酥脆可口的感覺是我(所有漳州70年代以前的人)兒時記憶中特別輝煌的美味篇章。

兒時吃蔗頭龜的吃法,與清代寧波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里的記載完全吻合。「蔗蟲出土後,凈潔,炊僵,曬乾,撫去其足,然後以油炙之,則腹膏飽滿,無上佐酒物也。」

又,安徽人胡樸安在上世紀40年代出版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記潮州食俗,其中的《蔗蟲》條目:「此蟲寄生於蔗之根須中,冬月收穫蔗時,農人取出之,形似蟬之幼蟲,大如蠶繭。小兒盛以竹籃,沿門叫賣,百錢可售六七十個。用水洗凈,入油煎熟,撒以鹽,味香可口。」

潮州與漳州相鄰,上世紀又同屬重要產糖區。所述情況理應相同。蔗龜尋獲不易,市場需求量大,還承擔出口換外匯的任務,因此價格高昂。記得90年代中期,一斤200左右,而那時很多人月收入還到不了200。

如今漳州糖業凋零,郊外的甘蔗田早被香蕉林替代,甘蔗龜逐漸從市場上消失。至少二十年來,芳蹤難覓。

回薌時同學帶著吃宵夜,驚見店家冰櫃里有,趕緊下單拍照。據介紹:這些是由廣西購得,不算本地土產啦。

深以為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OY4HIBfGB4SiUwhZ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