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北方,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這個冰天雪地的大島嶼現在是丹麥的自治領,具有很高的自主權,但是同時又不甘於這點權限。對於格陵蘭來說,奇特的歷史讓他們有著強烈的獨立傾向。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於北美洲東北方,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從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韋爾角相距2574千米,最寬處約有1290千米,海岸線全長3.5萬多千米。丹麥屬地,首府努克,又名戈特霍布。全島終年嚴寒,是典型的寒帶氣候,沿海地區夏季氣溫可達零度以上,內陸部分則終年冰凍。
一:名稱由來
格陵蘭在它的官方語言丹麥語的字面意思為「綠色的土地」(Greenland)。這塊千里冰凍、銀裝素裹的陸地為何享有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
關於格陵蘭島名字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大約982年,有一個挪威海盜,他一個人划著小船,從冰島出發,打算遠渡重洋。朋友都認為他膽子太大了,都為他的安全捏一把汗。後來他在格陵蘭島的南部發現了一塊不到一公里的水草地,綠油油的,十分喜愛。回到家鄉以後,他驕傲地對朋友們說:「我不但平安地回來了,我還發現了一塊綠色的大陸!」於是格陵蘭便成為了它永久的稱呼。
二:歷史沿革
公元982年,挪威人埃里克因殺人罪被驅逐出冰島,於是來格陵蘭定居。985年,埃里克返回冰島,為了使人們樂意到這塊新發現的土地上去,將它命名為格陵蘭。
11世紀時,埃里克松自新近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挪威回來,而將基督教傳入格陵蘭。1126年,格陵蘭設置島上第一個主教職位。
在1261年成為挪威的殖民地。1261年起,格陵蘭即臣屬於挪威國王。在這之前,諾爾斯格陵蘭一直是共和政體。最初的諾爾斯殖民地消失後,格陵蘭許久未見殖民活動。
1380年丹麥與挪威聯盟,格陵蘭轉由丹麥、挪威共同管轄。
1721年,埃格德經丹麥-挪威聯合王國允許,於今日的戈特霍布附近建立一家貿易公司和信義會傳道會,標誌著格陵蘭開始真正進入殖民時代。
1776年,丹麥政府獨攬了格陵蘭的貿易活動。此後格陵蘭的海岸對外關閉。
1841年丹麥、挪威分治後,成為丹麥的殖民地。後挪威與丹麥為該島歸屬問題發生爭執。
1933年,丹麥和挪威兩國同意將此爭端提交國聯下屬的常設國際法院訟裁,根據仲裁結果,丹麥獲得了格陵蘭島的全部主權。
1950年格陵蘭的海岸對外開放,在海岸關閉期間,丹麥努力使格陵蘭人逐漸適應外部世界,以免開放後經濟蒙受損失。
1953年,格陵蘭成為丹麥王國一部分之後,丹麥著手改革,以改善島上的地方經濟、運輸系統和教育制度。1979年5月1日格陵蘭獲得內政自治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格陵蘭一度由美國代管,戰後歸還丹麥。1953年丹麥修改憲法,格陵蘭成為丹麥的一個州,與法羅群島一樣,它在丹麥議會中也擁有兩個席位。
1979年5月1日起格陵蘭正式實行內部自治,但外交、防務和司法仍由丹麥掌管。1973年,格陵蘭隨丹麥一起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然而作為一個其經濟和生存都完全依賴海洋資源的北美島嶼,受歐洲的管理是完全不必要的。1985年2目1日,格陵蘭通過全民投票表決,終於成功地將自己從歐共體中解脫出來。
自1979年5目1日起,格陵蘭建立起內部自治政府,與法羅群島在1948年獲得的地位一樣,它成為在丹麥王國名義下一個有著特殊地位的國家。
格陵蘭島於2009年6月21日正式自治。 2008年11月,格陵蘭就自治舉行全民公決,獲得四分之三民眾的支持。格陵蘭自治後,政府將接過原本由丹麥王國擁有的天然氣資源管理權、司法和警察權。格陵蘭將擁有部分外交事務權,但丹麥王國在格陵蘭的防務和外交事務上擁有最終決定權。
三:自然環境
格陵蘭島是一個由高聳的山脈、龐大的藍綠色冰山、壯麗的峽灣和貧瘠裸露的岩石組成的地區。從空中看,它像一片遼闊空曠的荒野,那裡參差不齊的黑色山峰偶爾穿透白色眩目並無限延伸的冰原。但從地面看去,格陵蘭島是一個差異很大的島嶼: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開紫色的虎耳草和黃色的罌粟花,還有灌木狀的山地木岑和樺樹。但是,格陵蘭島中部仍然被封閉在巨大冰蓋上,在幾百公里內既不能找到一塊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
格陵蘭島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大部分面積(約84.7%)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183.39萬平方千米,其冰層平均厚度大概是2300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2400米)差不多。
其實,這個島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充滿著春意。格陵蘭在地理緯度上屬於高緯度,氣候嚴寒,冰雪茫茫。格陵蘭島無冰地區的面積較小,但其中北海岸和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幾乎是人跡罕至的嚴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區域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南部地區。該島南北縱深遼闊,地區間氣候存在重大差異,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出現極地特有的極晝和極夜現象。
西海岸有世界最大的峽灣,切入內陸322千米。包括其首府戈特霍布在內的大部分居民點都分布於此,首府約有1.2萬人。全島2/3在北極圈以北,氣候凜冽,僅西南部無永凍層。
光禿的冰原上風雪肆虐,層層積雪擠壓成冰,不斷向外緣冰川移動。雅各布港冰川常常一天移動30米,為世界上移動最快的冰川之一。無冰地分布在沿海地區,大部分是高原。山脈與島的東西兩岸平行,東南的貢比約恩斯山高3700米。儘管有這些高原,大部分格陵蘭冰原的岩底實際上相當或略低于海平面。
長而深的峽灣伸入格陵蘭東西兩岸腹地,形成複雜的海灣系統;人煙雖然稀少,景色卻極為壯觀。在沿海岸的許多地方,冰體徑直向海面移動;冰川斷裂,滑入水中形成大塊冰山。格陵蘭島冰川每年產生的冰山約有2~3萬座,數量和體積雖然一般不如南極冰山,但外形奇異,世界上最高的冰山來自格陵蘭島。有時也會有非常巨大的冰山出現,長寬達幾公里,高達幾百米,絲毫不遜於南極冰山。
四:丹麥面積4萬平方公里,為何不把200多萬的格陵蘭島算進來?
法國的面積是67.2萬平方公里,歐洲本土55.3萬平方公里,外加南美洲的法屬蓋亞那8.6萬平方公里等海外地盤。丹麥是個面積小國,只有4.3萬平方公里。可不要忘了,丹麥還控制著世界上最大的島嶼——面積216.2萬平方公里的格陵蘭島。丹麥完全可以把格陵蘭島的面積計入本國面積,這麼一來,丹麥國的面積將達到220.5萬平方公里。
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法國可以把海外地盤算入本土面積,丹麥卻沒有?這是有原因的。
法國是在1604年開始進入法屬蓋亞那地區的,法國真正控制這裡是在1816年。法國非常重視對法屬蓋亞那的經營,法國對法屬蓋亞那是垂直管理,只不過法屬蓋亞那不在歐洲而已。在法律意義上,法屬蓋亞那還是歐盟的地盤,用的是歐元。著名的歐洲航天發射中心,不在歐洲,而在南美洲的法屬蓋亞那。
格陵蘭島和法屬都屬於地廣人稀型的,但法屬蓋亞那有24萬人口,加上氣候還算「正常」,有相對廣闊的移民空間。格陵蘭島位於北極圈內,冰天雪地,總人口只有7.6萬人,還集中在西南沿海地區。特殊的氣候環境,導致法國比較容易控制大洋彼岸的法屬蓋亞那,而丹麥則不太容易控制大洋彼岸的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的油氣資源
丹麥是個資源匱乏的小國,非常看重資源豐富的格陵蘭島。丹麥也想學法國那樣,把法屬蓋亞那當成自己國土的一部分。1953年,丹麥宣布格陵蘭成為丹麥的州,和丹麥歐洲本土的奧胡斯州、維堡州、腓特烈堡州等十二個州並列,成為丹麥的一級行政區劃。
不過,這只是丹麥的一廂情願,格陵蘭並不想成為丹麥的一部分。格陵蘭島資源豐富,僅在格陵蘭島東北地區,石油儲量就高達44億噸。別看開採困難,但將來全球氣候變暖呢?那不是白花花的銀子?所以,很多格陵蘭人對成為丹麥人沒有太大興趣,說我們要是個國家,也能靠賣資源吃香喝辣,憑什麼要讓丹麥來分一杯羹?
在格陵蘭人的不斷爭取下,丹麥被迫放寬對格陵蘭的各種限制。1979年5月1日,丹麥正式承認格陵蘭在內部擁有除了外交與國防、司法之外的自治權。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格陵蘭實際上是個接近於國家形態的自治體,有點類似英國的蘇格蘭。
雖然丹麥對格陵蘭已大幅讓步,但格陵蘭要的是完全自立。格陵蘭不斷地要求丹麥放權,丹麥擰不過格陵蘭,只好能讓的就讓。到了2009年,格陵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治權力,這意味著丹麥之前擁有的格陵蘭的外交、司法等權利,大多數交給了格陵蘭自治管理層。唯獨是涉及根本的國防權,丹麥死死攥在手中,任憑格陵蘭如何討要,就是不給。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怎麼看格陵蘭,都不像是丹麥的「一個州」,也不類似法屬蓋亞那之於法國的關係。法國對法屬蓋亞那的事務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丹麥說的話,格陵蘭愛理不理。格陵蘭和丹麥的關係,倒像是澳大利亞、加拿大自立前與英國的關係。
就像英國不能把澳大利亞、加拿大的面積算進英國面積一樣,丹麥也不能把格陵蘭的面積算進丹麥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