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生活中有很多節日都是由「祭祀活動」轉變而來的,除了我們熟知的清明節、端午節和中元節以外還有哪些節日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那些由「祭祀活動」轉變的傳統節日。
一、清明節
清明節是傳統祭祀節日,也是全國最大的祭祀活動日。在這天國家會舉行全國性祭祀活動,緬懷革命先烈;在民間家家戶戶都要祭祖掃墓,以表對祖先的感恩懷念。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有踏青、插柳、蹴鞠、食青團等。
二、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原是由古人對天象的崇拜,祭龍演變而來。後演變成人們為了紀念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成立,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廣泛影響。端午節在民間有吃粽子、划龍舟、系五彩線、掛艾草等活動、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是古人為了「防疫辟邪」設立的節日。
三、重陽節
重陽節是由上古時代秋季豐收祭祀演變而來。古代人們在重陽節當天舉辦豐收祭天、祭祖等活動以謝天地,感恩祖先,後又增添敬老尊師的含義。重陽節在民間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四、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祭祖節、盂蘭盆節,民間稱之為「七月半」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中元節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用初秋下來的新米祭奉祖先以表尊敬孝道,後東漢道教「三元說」興起,「中元」之名由此而來。民間中元節有祈豐收、放河燈、祭祖先、跳天燈等習俗。
五、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冥陰節」,起源於周代是我國北方流傳的祭祀節日。寒衣節流行於北方是因為北方初秋季節寒冷,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進行祭掃,紀念逝去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六、下元節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也是民間傳統祭祀節日之一。
七、小年
小年是民間掃塵、祭灶的重要節日。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在民間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在小年人們有供奉糖瓜、更換灶神像、掃塵沐浴等習俗。
八、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終要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除夕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民間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點爆竹等習俗。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祭祀文化】小編帶你看奇聞趣事,品國學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