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痣-離心性後天性白斑

2019-09-02     醫學護膚叢醫生

離心性後天性的白斑又稱暈痣,不是說長顆痣就暈了,而是指痣的周圍產生日暈一樣的光環。

有可能是白癜風的一種,有時和白癜風同時發生。

表現為色素痣周圍出現一圈局限性色素脫失,是一種細胞毒T細胞為主要效應細胞、多種細胞參與的色素脫失性疾病。

離心性後天性的白斑發病率約1%,多發於青少年,好發部位為軀幹部, 臨床上單發暈痣較多見。發病原因不明,原有色素痣經冷凍、雷射治療或抓傷等刺激均可誘發白斑。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皮損好發於軀幹部,特別是背部,偶見頭面部,上肢少見。可單發或多發,以斑點狀色痣為中心的圓形、橢圓形色素減退斑,大小不等,均勻一致的白暈逐漸增大到0.5~1.0厘米或更寬(見圖一)。白色暈輪與色素痣可同時發生,或圍繞整個痣周圍間隙發生。

2.病理特點 通常表現為混合痣,少數表現為皮內痣或交界痣,其他如藍痣、纖維瘤甚至惡性黑色素瘤偶爾也會遇到。特點為痣周圍真皮內有密集的淋巴細胞和一些巨噬細胞浸潤,有時與痣細胞混合在一起。白斑處病理變化為基底層黑色素細胞的數量及黑色素粒均明顯減少或消失,基底細胞環大致存在,其上色素明顯缺失。

3.皮膚鏡特點 皮損中央可見大小不一的褐色小球,呈球形模式,邊緣的環為無結構的白色區域,可見血管擴張。

雷射治療方案

暈痣的治療目前無定論,雷射或手術切除是常見的治療方法。

1.CO2雷射治療,波長為10.6μm,是一種氣體雷射,它可以讓組織氣化而達成治療的目的。

2.如雷射切除暈痣後,周圍皮膚合併有白癜風,參照白癜風治療方案,如308準分子雷射或光照射等。

雷射操作流程

拍照存檔,仔細檢查病變組織的位置、範圍、是否合併其他病變。

簽署手術同意書。

術前清潔患處,皮下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

選擇合適雷射計量參數,予以雷射氣化切除。

術後立即予以外塗抗生素軟膏。

囑患者一周內保持創面乾燥,防感染,防水。

不良反應

需要關注的不良反應為創面感染,極少數創面癒合後出現瘢痕。

不良反應的預防和治療

1.嚴格掌握禁忌症,如皮損有紅腫、破潰等症狀,不予以治療。

2.雷射能量設定要精準,暈痣清除乾淨即可。

3.創面如出現感染傾向,需換藥治療。

4.可使用促進創面癒合和預防瘢痕的藥物,如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積雪苷軟膏等。

5.如出現瘢痕,可予以點陣雷射治療。

參考文獻: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治療前 治療後308nm準分子光)

END

朱敏剛

皮膚科主任醫師、浙江省醫療美容主診醫師、2016年浙江省優秀皮膚科醫師。從事皮膚性病專業2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除熟練掌握皮膚科常見病診療外,近年來對過敏性皮膚病和影響美容的面部皮膚病進行了重點關注和實踐探索。專家門診時間:嘉善一院周二上午(過敏性皮膚病),周四下午(美容皮膚科)

更多護膚科普,

護膚在西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DFQ8WwBJleJMoPMLwC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