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不是「手機」,所以造「手機」的不會造手機。
航通社首發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博:@航通社| 微信搜一搜: 航通社
2021年 第13期
文 / 書航 2021.4.7
韓國 LG 電子停止了全球範圍內的手機生產業務。2013 年的最高峰,LG 曾經到達全球手機出貨量第三。當然,曾經是手機出貨量第一的諾基亞也關掉了手機業務,只是把品牌授權給了別的公司。而也曾登頂的摩托羅拉,現在手機業務在聯想旗下續命。
在鼎盛時期,LG 曾經以巧克力、冰淇淋、棒棒糖等糖果外觀、韓流代言的漂亮手機打開了中國市場,但在進入智慧型手機時代之後卻節節敗退。
這個過程並不能簡單說是 LG 手機不思進取或者轉型失誤等等。就像黯然離場的諾基亞、摩托羅拉自營手機業務一樣,它們共同的問題在於——
市場上管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都叫「手機」,而只知道做前一種「手機」的公司對怎麼做後一種手機毫無經驗,或者也想把舊的「手機」經驗套用在新的手機製造上,結果自然是刻舟求劍,舉步維艱。
在本文中,社長仍然會通過回顧歷史的方式,帶大家重溫「手機」這一概念的演化過程。看完以後,你就會知道今天你習以為常的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
諾基亞是「即時自殺」,LG 是「慢性自殺」
在剛剛由功能機時代步入智能機時代的轉換期,LG 跟諾基亞一樣做了錯誤的選型。它傾力支持中國移動研發的,基於 Android 魔改的 OMS 系統。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最開始中移動強推,要求當時的 TD 定製終端必須安裝 OMS。
早期 OMS 旨在同時兼容安卓的 APK 以及移動夢網的歷史遺留 Java 小程序。OMS 初代版本基於 Android 2.x 開發,主要精力放在跨平台安裝包的兼容性方面。沒想到在那段時間內,谷歌引領的 Android 系統版本飛速進化,很快 OMS 已經不能再「完美兼容」 Android 應用,用戶體驗一落千丈。
當然,像諾基亞那樣選擇 Windows Phone 站在「燃燒的平台」上是屬於「即時自殺」,但是選擇 OMS 對 LG 手機來說無異於「慢性自殺」。一開始既有安卓的兼容,又有夢網的助力,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美好。誰能想到後來呢?更有甚者,誰能想到當時還是以「信號差」著稱的聯通會憑藉著一個 iPhone 鹹魚翻身,一舉拉平了三大運營商的水位呢?
也許有些人會把這當成健力寶、旭日升等 90 年代國產飲料品牌的故事,它們曾經短暫取得過市場領先,但是沒能抓住人們轉變了的消費習慣,從而不能成為可口可樂這樣的常青樹。
或者假如這個例子太遙遠的話,可以說外婆家和綠茶們。它們在早年是年輕人能夠得著的高檔餐飲,現在卻不能再帶給年輕人那種消費升級的衝動感覺,所以要讓位給一些新的網紅店。與之相對的是,心滿意足從更青春的太二和 2 顆雞蛋煎餅離開的年輕人,可能對隔壁的九毛九嗤之以鼻,卻並不知道這幾家之間的關聯。
然而將不思進取,轉型失敗等大帽子簡單扣在 LG 手機頭上是不公平的。實際上,他們為了拯救手機業務所想出來的各種花樣創新,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將螢幕部分跟機身掰開,形成一個 T 字型的手機;把一塊副屏嵌入手機皮套內,連起來可以成為雙屏的手機;可加裝電池及其它外部設備的模塊化手機,都是 LG 首創。在一塊大磚頭的樣式一統天下的時代,LG 仍然始終不渝地探索對手機外形的改造,即使消費者對此不感興趣。
在臨走之前,LG 手機的最後一次努力是將「捲軸手機」Rainbow 提上日程,也就是將柔性螢幕以捲曲的形式摺疊收納。有鑒於 LGD 在 OLED 螢幕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這種小型的摺疊屏創新是很有可能在本就是螢幕製造商的基礎上率先研發而成的;遺憾的是,現在同樣的技術可能只得交由其他廠商代為完成。
此手機非彼「手機」
之所以說 LG 手機的黯然離場,並不是它在決策上的過失,或者說並不完全是這個原因,這是因為上面所舉的食品、飲料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例子,它們都是可以做成「百年生意」的。
在工業革命以前,這些行業也是做的同樣的東西,只是可能沒有流水線,人工成本稍有不同而已。而做一個西北菜、一種酸菜魚、一份小吃,在足夠標準化的情況下都可以被分解為中央廚房、配送、前台服務、外送等幾個步驟。
但是在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換當中,被人們稱為「手機」的這種東西,它的定義和實質已經實實在在的改變了。就好像「相機」這種東西也是被實實在在的改變了一樣:
使用膠捲,需要衝洗到相紙上的那種照相機,和使用存儲卡存儲數字圖像的數位相機,乃至於集成先進鏡頭的拍照手機,這些東西的功能都是拍照,但是分別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現在,汽車正在從傳統的油車向電動車過渡,而除了傳統的主機廠商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公司成為造車「新勢力」。我們需要觀察接下來的情況變化,假如新舊車企都可以在電動車時代存活,那麼「汽車」一詞的定義就不算徹底改變。
反之,如果我們完全不再唯 BBA 等車企馬首是瞻,全都讓「新勢力」搶占了市場,我們那時候完全可以說,就像「手機」和「相機」那樣,「汽車」這個詞的定義也被根本性地改變了。
以前功能機時代,手機縱有千種特長(有時候包括可以當打火機),它的主要目的依然是打電話和發簡訊。現在的智能機,主要功能是上網。
所以,LG 們擅長的那種「手機」需要信號質量好,續航時間長,構造堅固耐摔。但是現在我們用的手機需要應用品種多,處理性能高,存儲空間大,螢幕大,有時候加上拍照性能好。
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你的「手機」甚至可以信號差,天線有問題,但卻依然熱賣,這在以前則是不可想像的。
在聯網情況下有豐富的應用,才是新「手機」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上的改變意味著它跟此前的「手機」已經完全不是同一種東西了,但它們共用同一個名字。
「手機」是如何成為「手機」的
「手機」這個手掌的「手」和機器的「機」合起來組成的新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定義為「手持式行動電話機的簡稱」。
手提或手持的,可以移動的電話機,在中國大陸叫「行動電話」、香港叫「流動電話」、台灣叫「行動電話」、新加坡叫「隨身電話」或者直接搬運日式詞語「攜帶電話」。所指代的英文應該是統一的「Mobile (tele)phone」。
「行動電話」是相對有線纜連接,只可以在指定地點接聽的「固定電話」而言。而在「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之間,還插了一個中間狀態,叫「無繩電話」。這東西是為了解決家中接電話困難的問題,比如在做飯或哄孩子的時候來電話,不用匆匆忙忙地跑去客廳。
「無繩電話」一般由連接電話線的「母機」和多個「子機」組成,子母機之間交換信號類似於對講機。而當時人們習慣上把無繩電話的定點「母機」或者不帶子機的傳統固定電話都叫做「座機」,畢竟「母雞」有點彆扭。所以,相對於固定的「座機」,造一個詞「手機」,聽上去就對稱而清晰明確了。
復旦大學出版社的《21 世紀華語新詞語詞典》考據了「手機」一詞如何成為全世界所有中文使用者通用的詞彙,用來形容我們手中的這塊「磚頭」。根據該詞典前言中的一張表格,「手機」這一簡稱最早在 1996 年前後誕生於上海,最晚 1998 年傳播到整個中國大陸和新馬,2000 年開始流入港澳台地區,2002 年終於「一統天下」。
這個表格的數據來源是香港城市大學發起的「華語各地共時電腦語料庫」(LIVAC),比較北京、上海、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六地華語新詞語的異同,從 1995 年開始收集。其語料全部取自當地報刊,是名副其實的當代語料,因此應該說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手機」一詞傳播方向的流變體現了 90 年代的「港風北漸」已經不只是單向輸出,內地經濟逐步起飛帶來了消費水平的提升,讓內地也成為文化發展新的策源地。此後的事情,就是內地文化現象逐步向港澳台「老師」們反向輸出了。
1998 年開始,北京科技公司恆基偉業製造的個人數字助理(PDA)名為「商務通」,打出的廣告詞是「呼機、手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當時,「手機」剛剛實現從 1-2 公斤重量的「手提箱式」大小走向小型化的過程,仍採用模擬制式,僅僅具備固定電話那種接打電話功能的延伸。它跟「呼機」和「商務通」的功能都不重疊,但這句深入人心的廣告詞預示了這三種設備進化的方向:其中一個必然會吞併另兩個。
2003 年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手機》在整個華人文化圈都引起討論。此時手機簡訊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吞併了「呼機」,有的型號能存儲電話簿,但還不太具備其它更多能力。所以 PDA 們也就是單獨的「掌上電腦」仍然跟「手機」並駕齊驅出現在商務人士的手提包里。
而那個時候,要想商務記錄就要用 PDA,要想玩遊戲要用專門的掌機,要想聽音樂有專門的 MP3、錄音有專門的錄音機,導航有專用的 GPS 接收機。一種設備專職負責一個用途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是集成電路的精密程度不夠。最近經常有人說,中國晶片被「卡脖子」所以要做好海外從技術到原材料完全斷供的心理準備。其實真發生這種極端情況,也就是回到這個年代而已,不會更糟。
曾經,「手機」們在完成基本通話功能的前提之下,發展起來的是它不同的外觀。即使有拍照、音樂播放、電視接收等附加功能,也往往是靠硬體而不是軟體來實現的。因此當時的「手機」設計千姿百態,而控制音樂播放的實體按鍵,分體式可以旋轉的攝像頭,乃至「移動支付」的紅外接收器或讀卡器,這些都符合一個單一的硬體 / 模塊 / 按鍵負責單一功能的心理預期。
到了華強北山寨機實在閒得無聊,開始用手機內嵌打火機、真·手電筒和做成佛像模樣等方式探索未知領域的時候,iPhone 出現在地平線上。此後的事情,我們用維基百科上的一句話概括即可:
「手機外觀上一般都應該包括至少一個液晶顯示器和一套按鍵,現時採用觸摸屏的手機減少了按鍵。現代的手機除了典型的電話功能外,還包含了個人數碼助理、遊戲機、MP3、照相機、錄音機、GPS 和連接網際網路等更多功能,它們都概括性地統稱作智慧型手機。」
這些「更多功能」是由軟體而不是硬體實現控制的,甚至連最本質的接打電話、收發簡訊能力也是如此。例如,在系統升級後,手機簡訊可以獲得功能「升級」,如屏蔽騷擾、展開顯示銀行、票務通知簡訊,乃至跟同型號之間通過網絡互發「免費簡訊」等。以前做「手機」那種專攻某個硬體部件實現升級,軟體升級不頻繁,產品生命周期長的模式,此刻變得毫無用處。
「科技以換殼為本」的消亡
難怪 LG 手機就總是習慣性的,想把在做舊的「手機」上的經驗挪到新的手機上。這就是為什麼它會強迫症一樣在手機的外觀變化上做嘗試,而不是聚焦於硬體配置、攝像頭、作業系統優化,甚至是自己本來是強項的螢幕性能。
這個問題在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兩家「先烈」上也一樣存在。雖然摩托羅拉沒有在作業系統上栽跟頭,但選對了原版 Android 也只是讓它賣給聯想的時候「留了個全屍」而已。
摩托羅拉最早實現了尋呼機和行動電話兩個終端的輕型化和多樣化,它在推出 Advisor 漢字顯示尋呼機之後不到一年,就將傻大黑粗(劃掉)成熟穩重的造型換成了各種顏色的小可愛。
1999 年,「掌中寶」StarTAC 手機推出,成為劃時代的暢銷機型。此後,摩托羅拉下一個爆款是「刀鋒」RAZR,在聯想工程師的努力下,以摺疊屏形式復刻重現江湖。
在同一時期,諾基亞以數字命名的 1200、3210、3310 等型號都創造了手機史上單型號的銷量高峰,2003 年的諾基亞 1200 全球銷量約 2.55 億部,並一直發售到 2009 年。這一系列機型有很多特點,但最重要的是便宜。在諾基亞的努力下,「手機」成為人人都買得起的大眾消費品。
人們通過在機身貼大頭貼等方式表達個性,而諾基亞更乾脆地提供多種官方彩殼,可以按心情隨意更換,所以它的口號「科技以人為本」被惡搞成了「科技以換殼為本」。
在 iPhone 基本上統一了手機的樣式之後,摩托羅拉還掙扎著出過一款 2.8 英寸螢幕,運行 Android 2.1 的旋蓋小手機 FlipOut,那也是當時社長的最愛之一,但還是沒有後續。此時,手機可供個性化自定義的部分就剩下了淘寶買的手機殼而已。
當人們從給手機本體換殼,過渡到在螢幕內部換膚的那一刻,屬於 LG 手機、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的發揮空間已經沒有了,它們原本積累的工業設計能力變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各種硬體「外設」都被收入螢幕,以軟體方式實現,在螢幕內部應用主題,修改圖標和字體,以及自定義小部件也被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熱衷,這是新「手機」時代的「換殼」。iOS 隨後加入了小工具,並最終讓它出現在主螢幕上,現在也有不少人在折騰。
然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的是不折騰。隨著 iOS 和 Android 對主題的定製能力下降,以及折騰的困難度上升,人們也逐漸放棄了「越獄」改這改那,都採用默認的設置,甚至鈴聲也懶得換,都是默認鈴聲。
更主要的是,當人們打開瀏覽器,訪問的網站是一樣的;當人們打開 APP,比如微信、淘寶、地圖,他們看到的介面也是一樣的。你即使調整了桌面圖標和壁紙,最終打開的還是同樣的東西。
就在這個「同樣的東西」介面當中,也有著深刻的變化。從「擬物化」到「扁平化」的設計風格轉變,把仍然屬於實體按鍵時代遺留物的「九宮格」螢幕布局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手機內部應用和介面的設計趨勢,是讓信息本身更明確的凸顯出來。而這種信息也帶著流動性,可以隨意轉換,在電腦、手機甚至手錶上,都可以用不同的形態展現,消息本體可以持續流通。
可以預見,當人們戴上 AR 眼鏡,或者用其他方法捨棄掉手裡這個黑色的「磚頭」以後,「手機」行業的霸主可能是 Oculus,可能是 HTC,大疆什麼的。也可能是蘋果,但那時 iPhone 會停產。信息本身的交換將成為「手機」一詞的第三代詞義演變,也意味著手機這個概念會像「呼機」和「商務通」一樣消亡。
因此,LG 手機面對的問題實質是,一家擅長做原來那種「手機」的公司,被迫逼著自己停掉原來熟悉的業務,改做一種新的被人們稱為「手機」的東西,而在這種東西的製作上毫無經驗。
「手機」業務雖然經營了這麼長時間,但是它的內核早已經發生變化,所賣的不是同一樣東西,衡量市場成功與否的標準也不一樣,自然不可能讓舊有的霸主在這種新東西上,雖然毫無經驗,卻仍會延續原來的成功。
參考資料
從「手機」看不同華語社區同義詞群的競爭與選擇,邵敬敏、劉傑,《語文研究》 - 2008年4期
https://www.alltopeverything.com/best-selling-mobile-phones-in-history/
延伸閱讀
點此查看航通社簡介 >>
轉載本文 / 商務合作請諮詢
航通社助理微信號:hangtongshe
或郵箱:coop#lishuhang.me
航通社讀者群招募中!
請聯繫航通社助理微信號:hangtongshe
附言填口令【航通社讀者進群】
分享 | 收藏| 點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