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為了套取補貼,花樣迭出,該怎麼看?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
中國裁判文書網日前公布的一則判決書顯示,15家新能源車企為新能源車型數據接入符合性過審,向曾在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任職的項某行賄。項某多次收受現金、購物卡等形式賄賂共計價值25萬餘元。2016年,財政部通報,一些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涉嫌騙取財政補貼,部分車輛未銷售給消費者就提前申報補貼,不少車輛領取補貼後閒置,並曝光蘇州吉姆西客車製造有限公司等5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意圖騙補國家財政補貼超10億元。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為了套取補貼,花樣迭出,該怎麼看?
正方:
經濟學中有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就是一國中剛剛起步、尚未發展成熟的新興產業,暫時沒有能力跟國外同行競爭,但發展潛力巨大,發展起來之後能帶動諸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稅收優惠、政府補貼、政策傾斜等扶持手段,讓該新興產業儘快成熟起來,成為本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對發展新能源汽車,各國很重視,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與特斯拉等行業領頭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所以有必要在一定階段內予以補貼。既然有補貼,就有騙取補貼的可能性,應該通過事先事中嚴格監管、事後嚴懲的方式來解決。
反方:
可是,現實中有商業價值的新技術、在市場紮下根的新產業,有哪一個是通過政府扶持或補貼出來的?電腦、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目前世界級的大公司主要出現在美國與中國,發展起來的原因是類似的,由於是新興行業政府來不及有什麼監管,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大浪淘沙、適者生存。新技術公司,如果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那本來就沒有補貼的必要,一定要給補貼不過是錦上添花。如果無法憑自己的實力生存下來,那補貼只是給其續命。也不可能永遠補貼下去,一旦補貼取消,馬上要死要活。
正方:
如果補貼對推動新技術、新產業發展並沒有實質意義,那各國為什麼還要給某些產業以補貼呢?不妨把補貼視為一種天使投資,天使投資成功的機率很低,但一旦成功,回報可能是百倍千倍的。早期入投阿里與騰訊的,早就賺翻了。政府如果直接投資新產業,效率應該不如私人投資,因為政府很難掌握第一手、實時的市場信息,但政府手中掌握了各行業乃至一國的經濟發展數據,對有前途的行業進行補貼,勝算就大多了。只要最終有成功的企業,部分被補貼的企業失敗就是必要的成本,當然對尋租與騙補必須打擊。
反方:
還有一個根本區別,私人天使投資花的是私人的錢,願賭服輸,所以對投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會比較謹慎,政府補貼是納稅人的錢。理論上,可以設置嚴格的補貼程序,劃分多個環節,不讓任何官員獨自決定把錢補貼給誰,但對於申請補貼的企業來說,哪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其實項某受賄的錢不多,每家就一兩萬,因為他只負責對數據進行符合性過審。對企業來說,做做材料就能從政府手中拿到大筆的錢,這比自己投錢發展技術、贏得市場容易多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行業由於補貼豐厚,必然催生大量套補、騙補。
正方:
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府補貼正在減少,政府對騙補行為的打擊越來越嚴厲,特斯拉都在中國建廠了,中國的企業將不得不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中國這個產業的發展更健康了。
反方:
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應該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場中戰勝汽油車,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如果一味寄希望於政府對自己的扶持、補貼,那就永遠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
【點評者說】新能源汽車,其實應該正名為電動汽車。將來是電動汽車還是汽油車的天下?就算是電動汽車的天下,是純電動、混動還是燃料電池汽車的天下?最終還是市場說了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vWNmW4BMH2_cNUgxp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