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低,是普遍現象。除了各大城市的區屬單位工資高,其他縣、鄉鎮,工資都低的讓人傷心。可以這麼說:基層的工資,每個月的工資,還在當地買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兩個月還差不多,有的地方都夠嗆。這對於經濟發達不發達都是一樣的:經濟發達地區,工資雖然高,房價更高;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的縣區,工資雖然低,房價也一樣低一點,反正差不多都得兩個月工資。
在鄉鎮,中小學教師中級以上職稱人員,工資還稍高一點,可以到5000元左右。其他人員,包括鄉鎮黨委、政府的公務員在內,工資都低的可憐。十年的科員,工資也就3500元左右,還得是公務員身份,副鄉鎮長等接近4000元,鄉鎮長正科也就4500不到。七站八所中,管理類事業人員工資也就3000元,管理八級、七級,也高不到哪兒去,還是3000元多。工勤人員就更少了,基本上中級工居多,高級工猶如鳳毛麟角,技師以上不用想。鄉鎮也就司法所人員有1200元司法津貼,工資還高點,但夠資格領的人太少。
縣區和鄉鎮差不多,而且可能還不如鄉鎮,因為鄉鎮有「鄉鎮補」,同樣的情況工資高個兩三百。
雖然如此,但黨政機關公務員、事業人員都算是「鐵飯碗」,職業穩定,工資收入穩定,「五險一金」有保障,一直是就業的熱門選擇。鄉鎮雖然差,但鄉鎮機關、事業單位依然人滿為患。縣區也一樣,各單位都普遍存在超編問題。機關事業人員幾乎每個人都有辭職的衝動,但真正付諸行動的非常少,別說是工作十年以上的老職工不會辭職,就是剛剛考進來的大學畢業生,雖然對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工資收入水平等都非常失望,但同樣也很少會選擇辭職。
每年,機關事業單位辭職的人數,即使是以縣區為單位計算,也都才是個位數。這其中的原因,有家人的影響,也有成家立業的顧慮,更有對社會就業的畏懼。外面的世界雖然很精彩,但能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位置,有沒有保障,會不會更累收入更低,心裏面都沒有底。這種情況,只有社會就業極度發展,才有可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