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是影響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每年,各個國家相關政府部門都要在這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在政策扶持以及資金補貼下,各國農業機械的研發、製造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慢慢會發現,這似乎成了一種「推它它就走,不推像『死狗』」的狀態。
大部分私營企業,只關注如何盈利的問題,而對於農業機械的研發,很少能夠投入大的精力去做。
據有關資料顯示,歐美已開發國家大部分農機企業將年銷售額的5%左右作為科研經費,甚至一些公司將利潤的50%用於產品研製,足夠的資金投入為研製的繼續進行提供了保障。
而我國的農機企業,據有關資料,研製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為0.8%,也有專家認為,大中型企業的研製投入占2%。因此,我國農業市場一直都是中低端的農機設備,因為科技受限、立異才能缺乏等原因,我國的中高端產品處於求過於供的狀態,往往要靠大量進口才能滿足需求。
2017年,我國政府對農機的補貼為:一般機具單機補貼額不超過5萬元,大型、高性能及複式作業機具補貼標準予以提高。100馬力以上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穫機、大型免耕播種機、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控設備單機補貼額可達15萬元;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大型甘蔗收穫機、大型棉花採摘機單機補貼額分別可提高到25萬元、40萬元、60萬元。
政府的補貼能夠給農機企業帶來一些實惠,促進更多企業專注於新技術的研發,但農業機械發展的主角在企業,而不是政府,政府只能為農機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真正的主力還應該是企業。然而,很多人都顛倒了這兩個主次關係。
抽取利潤的50%用於農機研發,足以看出歐美已開發國家農機企業對農業機械的重視程度,而我國農機企業,由於農機研發周期長、投入多、風險大,大部分都不願進行創新研發,更不用說抽取利潤的50%用於研發了。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