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謝了,要不是你們的熱心救助,這輩子我恐怕都見不到他了。」
11月8日上午,深澤夕陽紅養老院內,66歲的河南老漢楊幫君緊握著養老院院長陳文蔚的手,看著失散多年的兒子楊勇,抑制不住淚水,激動得老淚縱橫,逢人必笑的楊勇也「罕見」的兩眼通紅,緊緊拉著父親的手。骨肉重逢的感人場景讓在場群眾為之動容。
迷失在大山深處的流浪漢 縣民政局堅持救助了6年
楊勇今年37歲,自小患有精神分裂症。2013年,楊勇跟隨父親楊幫君從河南老家到東陽市橫店鎮打工。當年11月19日晚,楊勇獨自上街買東西時,意外走失,從此與父親失去聯繫。
見楊勇走失,家人發瘋似地到處尋找。「我們到公安局報警備案,到電視台刊登尋人消息,走街串巷粘貼尋人啟事,該想的辦法都想了,但都沒有結果。」同楊幫君一起來接楊勇回家的王軍鋒說,「我從小看著楊勇長大,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前前後後跑了五六趟,專程從河南趕到東陽尋找楊勇的下落,但每次都無功而返。」
同年12月4日,盤峰鄉丁埠頭村群眾發現了走失的楊勇,隨之報警求助。當時,楊勇眼神呆滯,神情恍惚,不會言語和書寫,這給派出所民警為其尋找親人增加了難度。縣民政局得知後,將楊勇送至縣安康醫院接受治療,一年後,楊勇病情好轉,被轉移到深澤夕陽紅養老院繼續接受照顧。
「零食路上可以吃,要入冬了,這些新衣服帶回家穿。」陳文蔚將準備好的零食和衣物裝進楊勇的行李箱中,並叮囑他回去後要孝敬父母。「楊勇剛來的時候頭髮很長,整個人很邋遢,也不說話。」陳文蔚回憶說,「但後來大家對楊勇的印象都挺好的,尊敬老人,還會幫忙干一些簡單的活。」6年時光一晃而過,養老院的老人們早已將楊勇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到他與家人團聚,都發自內心為他高興。
「縣民政局領導很關注楊勇的生活起居和尋親進度。」陳文蔚告訴記者,深澤夕陽紅養老院作為縣救助管理站托養機構,民政局每個月都會專程來這裡看望被救助人員,並提供相應幫助。「每次我們去看楊勇,他總是笑眯眯的。」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們一直沒有放棄對他身份信息的查找,包括登報、上電視台等。」
「頭條尋人」 跨過千里阻隔 家人最終團圓
為了儘快幫助在磐流浪人員找到家人,今年,在省巡察組的建議下,11月6日,縣民政局工作人員將楊勇的信息發送給今日頭條公益尋人項目組。「頭條尋人」項目組收到信息後,隨即發布了一則名為《金華磐安縣救助站:中年男子被救助,高1米73,偏瘦,不會講話》的尋親啟事。
信息發出當日,杭州熱心民警隋警官看到消息後通過查詢比對,確定了楊勇身份。收到隋警官反饋的信息後,「頭條尋人」項目組便將信息反饋給縣民政局工作人員。11月7日,縣民政局工作人員與楊勇的表弟楊盼取得了聯繫。
「剛接到消息時,我很吃驚,六年沒找到的人,一下子突然就出現了,當時我還想會不會遇到電信詐騙了。」楊盼說,在和磐安工作人員互加微信,再三確認消息屬實後,他馬上將好消息告訴楊幫君和王軍鋒。於是,三人便馬不停蹄從河南趕到磐安,這才有了文章開頭感人的一幕。
幫助楊勇與家人團聚是縣民政局救助管理工作的一個縮影。「幫助流浪乞討人員、受困群眾尋找親人,讓受助人員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是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繼續創新工作機制,加大救助力度,加強部門協作,通過人像識別、DNA鑑定、媒體播報等方式,積極為流浪乞討人員開展尋親返鄉工作。
信息來源:磐安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