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掃墓的文藝青年,會夢見盜版碟片嗎

監製:北野屎之父

清明,緬懷故人的日子。今年的新冠疫情,讓網上祭掃成了主流。 其實,換個思路,除了悼念親友,你要是個文藝青年,一上網就有高清片源,假期時選部經典名作重溫,就像給敬愛的大師雲掃墓

從盜版碟到B站在線,這種幸福來之不易,文青觀影路上的曲折辛酸也不少。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


碟片,前網絡時代的物質載體。

從VHS到LD,從VCD到DVD,容量變大畫質變清晰,碟片的樣子越變越小。

LD:雷射鐳射大碟我成長的90年代,除了「打開電視看電影」的CCTV6,起初看片都愛往外面跑。 那時,有個地方叫錄像廳,通常在小平房中,擺著最新科技雷射鐳射影碟播放機

它的上面是一台電視,播的大多是港台槍戰或武打片。

幾條長凳,依次擺開,人們交了幾個硬幣,帶著瓜子飲料,呼朋引伴地進來了。

煙霧籠罩,聲音嘈雜,錄像廳總是各種味兒。

裡面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廖凡那種社會大哥可能也出沒其中。

身為小屁孩的我,即使嗆得要死,也要瞪大眼睛盯著熒幕。

「老闆,換碟!「

直到中場休息,我才捨得出去透口氣,買個炸雞柳或烤紅薯。

21世紀初,家用影碟機開始流行,觀影環境大大改善,文藝青年才真正增多。

當然,對於零花錢有限的學生,正版買不起,只能買盜版,沒事就愛去碟店逛逛。

碟店,一般都叫XX音像。正如理髮店門口都有髮絲旋轉的圓柱,碟店也愛放兩個立式音箱,聲嘶力竭地唱著勁歌金曲,客人剛到街口就能聽見。

碟店的貨架上,滿滿當當地擺放著貨,電影電視、健身養生還是單機遊戲都應有盡有。有的Old school的店,還有專門的磁帶區。

那時,資訊還不發達,碟店老闆決定了你的審美。

他們中的佼佼者,如同中華普羅米修斯,誠心給文藝青年盜火。 比如紀錄片《排骨》的主角,就是個專賣藝術片的碟商,好比人肉豆瓣電影資料庫。 雖然平時愛看《馬大帥》,他做起生意卻是專業的,跟顧客聊伯格曼來也是如數家珍,什麼藝術大師的風格他都門清兒。

據他說,賈樟柯的朋友,王小帥的哥們,《茉莉花開》導演侯詠都來買過碟。

就算沒遇見排骨這種大神,有人也會拿著表哥表姐手寫的經典片單,按圖索驥地追求藝術。

四處打聽店面,收藏冷門佳片,淘碟文青的狂熱勁頭,絲毫不輸現在的潮牌粉絲。

闖進世界影壇聖殿的他們,更有種占了大便宜的心情,就像是賈樟柯寫的那樣:

不過,賣碟也分正規軍和游擊隊。

碟店,就像有了根據地的正規軍,進可攻,退可守,無後顧之憂;小販,就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隊,隨時準備伺機而動,城管一來就捲舖蓋走人。

「小伙子,買盤嗎?」想當年,年少的我也曾路過南京珠江路,從大姐捧著的紙盒子中,人生第一次發現昆汀同學的作品。封面上寫的是「黑色通緝令」,後來才知道它是《低俗小說》

對於更窮困的文青來說,租碟是多快好省的正途。

碟店分為「表世界」和「世界」,表世界的碟都是用塑料袋裝,里世界的碟都是紙袋子裝的,同樣的10塊錢押金,你租到手的片子卻不同。

《全裸監督》

老闆就像無情的NPC,需要你經常光顧積累親密度,才能解鎖帘子後面的「禁忌里世界」,獲得牛皮紙袋中的寶物。

《全裸監督》

某天,你終於升級成功,從老闆手中接過碟片,飛也似地往家裡跑。

這段心臟砰砰跳的路途中,你一邊預測電影情節,一邊盤算藏哪裡不會被發現,這種見證奇蹟的興奮感,非親歷者不足以了解。

只是,每次還這種碟時,你都想對自己說一句:「覺醒吧,道德!」

當然,這種魚龍混雜的環境中,你也會見到盜版碟粗製濫造的亂象。

的確,《第一滴血》四部合集可能只有兩張碟,你就能把史泰龍的風采看個夠。

然而,封面黨欺騙人,貨不對版也都是常事。

也許,考試失敗的你,只想去租個《東成西就》,沒想到裡面放的是《東邪西毒》。 那個昏昏欲睡的下午,你一邊吐槽這喜劇真難看,一邊記住了導演王家衛

租碟中,最傷感的事兒,大概是你滿心歡喜地租了一盤DVD,卻悵然若失地發現自家的碟機只是一部落後的VCD。

技術的溝壑葬送了歡樂的希望,此情此景,哀莫大於心死。

終於,等到有了電腦,文藝青年也開始了技術進步。

他們組建同好互助小團體,分享書刊上的資訊,為了一張稀有電影恨不得跨城搜尋。

第一次在雜誌上看見黑澤明,我就覺得這導演名字挺酷。

可惜,四處找不到片源,我只能求借外地有錢朋友的藏品,親手DIY刻錄一張。

從買盜版到租盜版,甚至自己製作盜版,文藝青年費盡心機地去找點電視上不播的電影,直到有個叫網際網路的東西,闖進他們的世界。

刻錄軟體Nero,你的人工盜版初體驗

剛開始網上衝浪的時候,新新人類都知道一個叫「BT」的詞兒。

普通青年的眼裡,它或許只是「變態」的縮寫;文藝青年的眼中,它卻是「BitTorrent」的簡稱,這種名為「BT種子」的文件形式,據說越多人下載速度越快。 那些年,「種子」種下了文藝青年的電影夢想,他們紛紛開著貨車去摘取結尾是「.rmvb」的果實。 有的車牌是「網際快車(Flashget)」,有的車牌是「迅雷(Thunder)」。

再過段時間,一頭驢子橫空出世,引起了「Ed2k」的連結旋風。

與BT抗衡的它,取名叫「電驢」,老家叫「VeryCD」,每個來社區下載高清資源的用戶,都踐行著「分享網際網路」的口號。

庫布里克、希區柯克、大衛·林奇、大衛·芬奇、塔科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外國導演的名字看得人眼花繚亂,讓你不知道先看哪個好。

大約也是從這時起,「資源「成了盜版影視的代稱,好像在滋養你的精神世界。 這個無盡曖昧的詞語,如海綿努力吮吸的水,如手中緊握著的流沙,在每條寬頻光纖中傳遞,通往每個文藝愛好者的家。

後來的網絡,不再歲月靜好,找電影的文藝青年,見證了好幾次的大戰。

有人嫌下載麻煩,總想在線播放,播放器開始互打。

快播和百度影音兩家,始終在危險邊緣試探,前者成為歷史,後者陷入沉寂。

有人也不想下載,只想保存囤著看,網盤迎來戰國時代。

115、360、百度網盤,三強打到激烈之時,不可抗力降臨,你的文件已消失不見。

曾經,「澳門新葡京」的貼片廣告讓你深惡痛絕,後來的你才發現,這塊「牛皮癬」已經陪你看了不少「豆瓣Top250」電影;

再後來,一家叫「胖鳥」的網站倒掉了。 有人為賽博時代的「排骨」大神感到失落,有人說這又是文藝青年小布爾喬亞的憂傷。

光有資源還不夠,沒有字幕,還不懂外語,就像是在無人島刮出了彩票大獎。

於是,一些統稱為「XX字幕組」的陌生人們成了你看片路上的彌賽亞。

雖然,它們也有離你而去的時刻。

某一天,當「斷舍離」三個字,突然在字幕站「射手網」的主頁。

你才意識到,當年買的盜版碟字幕錯漏百出,多年後重看時,是靠著它的幫助才真正看懂了電影。

再有的時候,字幕俠們的速度也追不上觀眾看片的迫切。

比如去年,下載時代最有趣的一幕誕生了。

為了看剛出爐的《寄生蟲》,有人一手拿著「生肉」,一手拿著「字幕」,艱難地啃完了全片。

誰也沒想到,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坎城金棕櫚大獎得主,會在中國引起了社交狂歡。

但下載時代的資源唾手可得,也讓一個積壓依舊的問題一再的暴露出來:版權問題「看盜版你羞愧嗎?」

每次碰上關於「資源」的論戰,總有人會質問愛下載的文藝青年。

想看經典電影,但是沒有渠道,版權問題成了他們新時代的最大困境。

前幾天,我看見有人在選「最佳華語導演」,已故導演謝晉PK《我不是藥神》的文牧野。

有不少jrs都在評論區表示不知道謝晉是誰,同時也有人幫他們科普:就是那個拍過《芙蓉鎮》的導演。

隨後,jrs再次發問,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倒是想看看這些經典片兒,可我找不到資源啊。」

結果,沒等我打算得意洋洋地拋出一串資源網站,一句評論就擊中了我的心臟:

「找啥電影呢?這部B站就有啊。「

「???B站咋會有這種文藝片?「

帶著疑惑,我點擊滑鼠,進入了那個曾經熟悉、如今陌生的B站。

在「放映廳」的板塊中,果然如他所說,內容還真是挺豐富。

首頁的指環王六部曲自不用說,「喜劇之王「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哈利·波特全集、邵氏武俠、成龍周星馳,歐美和港片粉一本滿足。

甚至連逼格爆棚的文藝片《地球之夜》,都被B站收入囊中,直接占據了電影品味的頂點。

看著歡樂無邪的小電視,也有文藝深沉的一面。 而這也非近期才有的事兒,早在幾年前,江湖人稱」嗶哩嗶哩無限礦業公司「的B站,就花大錢買了大量經典電影,從黑澤明到希區柯克,從胡金銓到萊昂內,全是文藝青年必刷的片單。

此外,動作片、怪獸片、喜劇片、愛情片......無論什麼類型的電影,小電視都能陪你一起看。

鋼鐵直男,可以體驗一把《末日崩塌》,重溫葉師傅的「機關槍拳」。

芳心蕩漾的少女,能從《志明與春嬌》的鹹濕橋段,刷到赫本的《蒂凡尼的早餐》。

就拿《芙蓉鎮》來說,平常愛獨自看片的我,這回與彈幕大神雲觀影的感覺還挺棒。 你不僅有種同好會面的共鳴, 還能發現這部嚴肅電影中的萌點。那是一種跟電影院完全不同的感覺,新鮮中又帶有幾分溫馨味兒。

如果說以前到處找資源祭奠大師,像是在荒郊野嶺里孤身尋野墳。

那麼如今的網絡放映廳,則像是井井有條的檔案館。你與經典的距離,只差輕輕一點。

在這個清明假期,不妨為大師賽博掃墓,與網友分享感受,好電影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設計/視覺:YAN

點擊按鈕,彈出記憶光碟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o4IUnEBrZ4kL1Vi6i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