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式古建木作,「無規矩不成方圓」

2019-12-28     秉筆人

明清兩朝時,「官式古建」這個詞才被提出。長久以來,我國並不怎麼使用這一概念,而是代以「古建築」「文物建築」。中國地域廣袤,建築形式也多種多樣。實際上,官式古建營造技藝是把民間優秀的傳統技藝用於給皇帝修建築,大多具有規矩、規範的特點。

官式古建木作技藝

  老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干一行愛一行」,但有時候,人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乾的是什麼「行」。唱戲的稱為「梨行」,醫生「杏林行」、教師「桃園行」、搬運工「腳行」等等。那麼,官式古建營造技藝是哪一行?

  官式古建營造技藝屬於「中線行」。「中線」是木匠的一個線形符號,樣子像一個「中」字。建築離不開「中」,無論建造宮殿還是四合院,我們說的「尺寸」都是由「中」到「中」的距離,如面寬和進深計算的是柱中到柱中的距離,而不是柱子外皮到外皮或里皮到里皮,因為老式建築中很多柱子的粗細是不一樣的,不能按照外徑的距離來測算。

官式古建木構

  學會工匠要了解工匠的語言。在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中,對同樣的構件,不同的工種可能有不同的叫法。木匠的命名方式比較規範,大多數構件的名稱與其位置相聯繫,如前檐柱、後檐柱。畫匠則不同:兩斗拱間有一個墊平板,板上畫了三個火焰寶珠,所以叫「灶火盆」,這是「象形」的命名方法。

  早年,工匠幹活沒有電鋸和帶子鋸,全靠手工勞動,工匠的本事就是要合理利用各種線形符號和規矩,把材料進行合理的使用。因此,木匠、瓦匠、油匠、畫匠和石匠都要講究中線。

故宮

  上世紀30年代之前,工匠們沒有平地剖圖紙,他們蓋房不看圖紙,而是遵循規矩。木作有著自己的規矩。在我國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築體系中,故宮等官式建築也叫「大式大木」,類似北京四合院的建築則稱「小式大木」。大式大木最基本的規矩是權衡尺寸。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木匠的規矩非常重要,過去,如果一個木匠因為不懂規矩把活做錯了,口碑壞了,可能一輩子就毀了。

古建營造·木匠

  了解中國工匠的歷史,我們會感覺到,工匠把自己這一行看得非常神聖。他們有自己的「小驕傲」:別小瞧我們,沒學這一行,就不了解規矩;不了解規矩,就進不了這個門檻,房子就蓋不起來。因此,工匠們總要給自己這一行培育出一些文化和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hWbTG8BMH2_cNUgPS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