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源鄉村遠去歲月的表情里,那房梁、窗欞、門樓、石礎上的木雕、磚雕、石雕,古典而清雅,以木質的紋理與磚石的特質,還有先人的希冀與憧憬,嵌入時光的深處,留下了一個鄉村家園的夢境。
婺源石雕
婺源「三雕」,即是婺源明清建築中磚、石、木三種雕刻藝術的總稱,亦是徽派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精彩的藝術亮點,其為建築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實體樣本,也對當代建築及其雕刻藝術具有普遍的借鑑價值。「三雕」藝術,在婺源鄉村廣為分布的宗祠、廟宇、民居、牌坊及橋、亭等建築上隨處可見,而最為集中的當是體現在宗祠、民居上。婺源最北的理坑村,曾是個官宦名村。明萬曆年間的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建的宅居——「尚書第」,磚、石、木三雕風格簡約,可以說是婺源「三雕」現存的早期實例。
婺源磚雕
一般來說,磚雕主要用於民居正門的石庫門枋上,有的宗祠大門兩側的八字牆上也以磚雕裝飾。石雕大都是體現在柱礎、抱鼓石及門牆的基石上。木雕則用作宗祠享堂和廊廡的梁、枋、梁托、雀替及花板等處的裝飾;而在民居中,主要圍繞天井展開,如正堂月梁、兩側橫樑、窗欞、護鏡、隔扇門等。大戶人家的花廳客館,更是雕刻滿堂,富麗堂皇。
婺源木雕
婺源「三雕」,明代崇尚簡約樸拙,清代流行繁複精美,其中以磚、木雕尤為突出。清乾隆時期及其以後,婺源大批成功商人為榮宗耀祖在家鄉建造的宅第,其極盡華麗,工不厭精,令人嘆為觀止。建於乾隆年間的汪口村俞氏宗祠和思溪、延村的「商宅群」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遺存。建築上的這些雕刻,主要的表現手法是浮雕。一般來說,根據表現的內容來選擇浮雕的深淺。如回紋、萬字、卷草、虁紋等各種紋飾雕刻較淺,而有人物和場景的,就需採用深雕甚至鏤空雕的手法。人物雕刻生動,場景表現空間感強,刻上三五層的甚為多見。有些門枋上的磚雕,層次豐富細膩,雕刻玲瓏剔透,工藝之精湛,令人難以置信。而圓雕的應用不多,主要是大門的抱鼓石,大堂的垂花柱和雀替以及屋脊的瑞獸等。
精美的石雕
婺源作為徽州文化圈裡的重要一員,其三雕無論是題材內容、藝術風格和雕刻技藝,無不浸透著徽州文化,無不體現出徽州人崇文尚雅的風貌。一幅幅徽派的木、磚、石「三雕」,或象徵,或諧音,精雕細鏤,含蓄雋永,既是婺源鄉村建築的雕飾和建築工匠的美學創造,亦是婺源先人的一種寄託與祈願。從這些徽風皖韻的雕飾,人們不僅可以讀出婺源鄉村數百年,抑或更長的歷史,還能讀出明代建築疏朗淡雅的韻味,以及清代建築精美繁複的特色。
婺源雕刻技藝
千年百年的時光,像風一樣消隱了,而遍布婺源鄉村的「三雕」印記,古樸、久遠,有著生活氣息的滋養與包漿,讓人倍感彌足珍貴。隨著裊升的炊煙,婺源「三雕」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她生長的是家園的傳說,而留下的,卻是家園的遺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QA2s28BUQOea5Ow9m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