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翟濯
今年春節,河南「95後」大學生郝鶯歌也許做了她這一生最艱難、也是最堅定的一個決定——退票。
郝鶯歌,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醫學檢驗專業大四學生。去年6月,她被學校派到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實習。春節前,她和公司其他外地員工一樣打包好了行李,準備乘火車回河南老家過年。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郝鶯歌的計劃。當時,武漢華大醫學檢驗所剛剛承接了部分關於新冠病毒樣本的核酸檢測工作。看到公司發出的戰「疫」動員令,郝鶯歌猶豫了。
「我是一名醫學生,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工作正好和我所學專業對口,留下來,是我的責任。」郝鶯歌說。
當她小心翼翼地把這個決定告訴家人時,電話那頭沉默了。許久,父親郝金周說:「想留下就留下,但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發生任何事情,我馬上過去接你。」
1月23日至今,郝鶯歌已和病毒打了兩個多月的「交道」。郝鶯歌曾在自己的手機上寫下這樣一段話,「如果說前段時間是新兵入伍訓練加演習的日子,那最近這兩個月就是在戰場上真正『拼殺』。每一場戰鬥都需要一批戰士,我很榮幸能夠成為抗疫大軍中的一員。」
信息錄入、核酸提取、基因擴增、結果分析……每天的檢測工作複雜而又枯燥,但郝鶯歌每一個環節都完成得很細緻。她經手的病毒樣本,從未出現過紕漏。「我希望能夠做到對每一例樣本負責,對每一位患者負責。」
郝鶯歌說,近段時間,她的生活就是實驗室和宿舍之間的「兩點一線」。「最忙的時候,實驗室平均每天約檢測8000份樣本,3月1日當天就檢測了1.2萬份樣本。」連續的夜班曾讓郝鶯歌疲憊到極點,但一旦有樣本入庫,她仍會立刻到崗。
每天檢測過程中,郝鶯歌都要面臨「冰火兩重天」的考驗。「我們的手是在安全櫃里操作,時間長了,手就會變得冰涼。同時,密不透氣的隔離防護裝備又常常讓她感到悶熱難耐。」
為了減少防護服的損耗,郝鶯歌會儘量減少進出實驗室的次數。每次進入實驗室前,她往往不喝水,工作時間最長的一次,她在實驗室連續忙碌了10個小時。
和郝鶯歌一起留下來的,還有三全學院的另外3名實習生李鋆、桂雲飛和孫於潔。「我和桂雲飛負責檢驗工作,李鋆、孫於潔負責處理醫療廢棄物。」這段時間,4個年輕人相互配合,每天都會給彼此加油鼓勁。「留下來就得向前沖,我們都很棒。」
當三全學院醫學檢驗學院常務副院長鬍淼聽說了郝鶯歌等人的故事後,特意為他們舉辦了一次連線直播。「看到手機螢幕上同學們各種關心和問候,心裡別提有多溫暖了。」
「他們還只是實習生,還是孩子,如果選擇離開,沒有人會責備他們。但他們用自己的堅守和奉獻,為我們全校師生樹立了榜樣。」胡淼說。
武漢「解封」後,郝鶯歌感慨萬千,「還記得武漢交通恢復通行時,一次上午坐車回宿舍,一個左轉彎的時候竟然堵車了。」郝鶯歌說,車堵了,她的心情卻放鬆了。「堵車就意味著人多、車多了,城市正在復甦,生活又有了煙火氣。這也是兩個多月來,我和我的戰友們一直努力的目標。」
郝鶯歌坦言,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選擇會收穫這麼多關注和讚譽。「周圍的人和我一樣,只是想讓患病的人得到治療,沒患病的人能夠心安。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很渺小,但多一些付出,就能早一點戰勝疫情。」
記者問她,直面病毒,是否也會感到害怕?
「我不害怕,我只希望儘早打贏這場硬仗、儘快回家,我想我的爸媽啦!」
(新華社鄭州4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