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地下深處的「冷戰」

2019-11-23     南方周末

它幾乎就位於塔甘斯克地鐵站的下方,與克里姆林宮只有幾公里的距離。在這樣一個人口密集而又繁華的塔甘斯克地區修建「絕密工程」,簡直是瘋了!

莫斯科這座城市有許多外人難曉之謎,而這些神秘莫測的事又幾乎都與地鐵有關。地鐵深處,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的地下指揮所大概算是最神秘的一類了。22年前,我在《走近俄羅斯》一書中,曾經提及過此事。史達林在地下深處運籌帷幄,指揮衛國戰爭。

莫斯科市中心的「Бункер--42」可以算是一例吧。

「Бункер--42」的入口處。

隱於鬧市的絕密工程

「Бункер--42」這個俄文詞組,是當年地鐵工程的一個代號。「Бункер」這個詞的本意是「裝東西的槽、箱、倉、艙」,在莫斯科修地鐵時,在地下深處挖的「Бункер」就成了「洞」、「地下洞穴」、「防空洞」、「核指揮所」,甚至是「安全堡壘」。因此,中國有人把它譯成「地下堡壘-42」。

現在,在這個「地下洞穴」里,有一個廳布置成了史達林的辦公室:辦公室的一端是史達林的辦公桌,史達林坐在椅子上,仰視著上方,像是在掂量要做什麼重大的決策。桌上擺滿了文件,還有列寧的半身雕像和電話機等,中間是供史達林休息的皮沙發。另一端是一張小桌子,上有茶具等物。

「Бункер--42」中的史達林辦公室。

牆壁上還展示了兩張當年《莫斯科晚報》的影印件。一件是1941年7月3日史達林作為最高統帥的《告人民書》。這樣的話語赫然在目:「同志們!公民們!兄弟姐妹們!我陸海軍的戰士們!我現在向你們呼籲,我的朋友們!」另一件是1945年5月10日的晚報,首頁上仍是刊載的史達林講話:「同志們!男女同胞們!」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告訴人們,史達林就是在這裡指揮衛國戰爭的。

但這是俄羅斯式的「事實與傳聞相交織」的範例。事實:在20世紀60-80年代,這裡曾先後是蘇聯遠程航空兵參謀部作戰指揮中心和裝載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指揮中心;傳聞:史達林從未到過這個地下深洞。這個「地下洞穴」是1954年才裝備完畢,1958年才交付蘇聯國防部使用的,那時史達林已經去世5年了。

不過,這個「地下洞穴」的開挖卻是源於史達林時代。早在1930年代的「直接工業化」時期,「超英趕美」是史達林堅決倡導的。在這種戰略思想下,開始在莫斯科地下「深挖洞」,作為萬一敵人入侵時,國家決策機構和領導人能迅速遁入其中,指揮作戰的場所。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這種「深挖洞」的工程與地鐵的大量興建極端保密地結合在了一起,於是也就有了深入莫斯科地下數十米,甚至百米的「防空洞」——「戰備地下工程」。

1942年初,史達林指示開挖一個專門的「Бункер」供他使用。這個工程在地鐵建設局的代號是「Бункер-02」,地鐵的工人們習慣稱它為「Бункер Cталина」——「史達林防空洞」。其後「深挖洞」的工程不僅遍及莫斯科各處,而且蘇聯各地也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深挖洞」運動。這些藏在地下深處的防空洞在二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戰事向蘇聯深處推進,「深挖洞」的工程就以極快的速度向烏拉爾、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推進。

蘇聯是個精於刺探和利用敵國情報的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刺探美英德的原子彈研製情況就成了蘇聯對這些國家的頭號情報戰。負責情報工作的,都是史達林信任的重臣。刺探原子彈的秘密,則是由權勢僅次於史達林的貝利亞負責的。1942年10月6日,貝利亞向史達林正式報告,美國已經有了原子彈。史達林當即作了兩項決定:一是加速蘇聯原子彈的研製,二是構建防止美國原子彈襲擊、核污染的「地下防空洞」。這兩項決定是相輔相成的,研製原子彈是為了進攻,挖築「防空洞」是為了防禦。

從貝利亞的這份報告起,蘇美之間的對抗就具備了新的特質——從經濟上的「趕英超美」轉變為鐵幕下的、地下深處的核對抗。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此後,蘇聯核能的研究和核武器的研製便飛速發展,而地下「防空洞」的挖建就全部以「核防禦」為基礎了。

「Бункер--02」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而代號為「Бункер--42」的這座新地下工程以「史達林的速度」於1952年4月竣工。現在,我眼前聳立的就是「Бункер--42」的地面建築。它是一座在莫斯科常見的樓房。從東面牆的外形看,這是一座上下兩層的建築,門窗齊全;牆中間是「冷戰博物館」的橫標。而在西面牆上的橫標是:「Бункер--42」。它幾乎就位於塔甘斯克地鐵站的下方,與克里姆林宮只有幾公里的距離。在這樣一個人口密集而又繁華的塔甘斯克地區修建「絕密工程」,簡直是瘋了!

可在那個時代,這樣的「瘋事」層出不窮。決策這一「瘋事」有兩個出發點,一是要離克里姆林宮近,以便國家領導人在核襲擊後能迅速撤離到這裡,二是開挖建造要絕對保密,不能讓外國情報機構(首先是美國)發現。

這件「瘋事」有著極其高超的偽裝。這種「普通的大樓」被人們看成是一個郵電分局、一處房屋管理所,甚至是一個商業部門的倉庫。從它的近旁路過,甚至在它的牆下抽煙歇息的人也從未想過,他們是站在一處絕密工程之上。

那時,蘇聯的保密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對於泄露「國家機密者」都是嚴懲不貸的。至今,在「Бункер--42」里的廁所和不少地方,仍然張貼著當年遍布大街小巷的著名宣傳畫《別嚼舌頭!》。

「Бункер--42」深達地下65米,約為20層樓的高度。之所以要挖到這個深處,是因為當時的科學家判定,在這個深處不會遭受核污染。這些專家還確定,核污染在3個月後就會煙消雲散。因此,它內部有可供在此期間飲用的凈化水和糧食、食品等物資儲備,而所有的設備都是蘇聯當時最先進的。

蘇聯1930年代出現的政治宣傳畫《別嚼舌頭!》。

誰曾懷疑過他們呢?

最初,「Бункер--42」最早是作防核污染而建造的,隨著蘇聯軍事科技力量的增強,逐漸變成了遠程飛機指揮中心和裝載飛彈的轟炸機指揮中心,由純粹的防禦功能轉變成了備戰,甚至發起核攻擊的指揮所。

「Бункер--42」的實際使用當在赫魯雪夫時代。赫魯雪夫下令發展多級飛彈及其運載工具,也正是在他執政的鼎盛時期,蘇美之間的核對抗發展到了熱戰的地步。蘇聯說,美國在土耳其部署飛彈危及了蘇聯的國家安全,於是要以核飛彈對抗。但當時蘇聯的科技力量遠遠不能從本土、從「Бункер--42」向美國發射飛彈。於是,赫魯雪夫打了一場秘密戰,用偽裝的辦法將飛彈運到了美國的家門口古巴,當然美國也沒有示弱。兩個大國布下了飛彈陣,太平洋上空陰雲密布……。

當蘇聯一解體,這個地下65米的深洞就死一般的沉寂了。直到2008年,「Бункер--42」才被闢為「冷戰博物館」。我早就想去一睹「Бункер--42」的真容,但當我真的踏進這個神秘之門後,頓時就意識到我對這事先做的「功課」太少了。

一身軍服的講解員話不多,急速將參觀者領下階梯。階梯陡長,燈光微弱,我把著扶手隨眾而下。一開始我還數台階,下一層數一層,但慢慢地就數不請了,那燈光的昏黃,階梯間的狹小令我目眩,只見第7層、第10層,第15層……在我眼前一晃而過。瞬間,我眼前出現了「第18層」的字樣。講解員說了聲「到了!請跟緊我!」我這才明白,已經深入到地下「18層」了,也就是說,我從18層樓上下到了地面!我難以想像,當年地鐵建造者是如何艱辛地把這裡挖空,建成銅牆鐵壁的「地下堡壘」的!

這個18層是個極長的穹形通道,深邃不見盡頭。有幾個主要的展室,也就是當年的主要大廳,依次過去是史達林辦公室、蘇聯原子彈模型和發射演習廳、會議廳和加勒比海危機廳。在原子彈廳里,參觀者可以演習當年發射的程序,當你按下發射按鈕後,會聽到原子彈爆炸的一聲巨響。而在加勒比海危機廳里,人們看到的是「美帝的核武器如何嚴重威脅到蘇聯的安全」以及「蘇聯領導人如何堅決與美帝進行了勝利的核對抗」。在這些展覽中漫步時,一個強烈的印象在我腦海中越來越深,揮之不去,那就是——這裡的一切都在顯示蘇聯的,甚至是俄羅斯的核強力和對「美帝」的不屈核對抗。

「Бункер--42」中的原子彈廳。

用「冷戰」一詞來標誌一度絕密工程的解密,意味著什麼呢?

也許是要向世人展示:蘇美之間的核對抗是一種「熱冷戰」,是時刻準備打仗的「冷戰」。當年,這「冷戰」的表現有三:一是以核武器為中心的軍備競賽,二是以衛星和人造飛船為主線的爭奪宇宙空間,三是意識形態的針鋒相對。

今後呢?也許,「冷戰博物館」所希望的今後仍是如此,要更強化這種對抗。「核對抗」是永遠存在的,存在於「熱戰」和「冷戰」之中,不受任何外交談判的約束。只要俄美的對抗存在,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都不會終止。

跌跌撞撞地步行下了20層樓,返回地面時,我在電梯口徘徊了一陣,最後還是跨進了電梯,因為我對是否能跟上其他人按時拾階而上,準時回到地面沒有把握。講解員卻在一直要求:「跟上!跟上!落下了,你就走不出去了!走錯了門,你就別想再出來了!」

「Бункер--42」有20層,有4條看不到盡頭的隧道,我們看到的只是18層的一個隧道。通向其它隧道的鋼筋混凝土門緊閉著,黑森森的,有的門上還用白漆塗著「опасность(危險)」,甚至「стой!стреляют!проход запрещён!(站住!開槍了!禁止通行!)」的字樣。而且,「冷戰博物館」還自稱,除了解密的部分,「Бункер--42」仍是當今俄羅斯國家的軍事重地。誰敢去闖那些個門呢!

「站住!開槍了!禁止通行!」

神秘幽暗的隧道。

太陽已經偏西,「Бункер--42」地面上的那座「普通的大樓」附近仍然來往行人不絕。從這裡通向不遠處的一座教堂,那是「Бункер--42」的一個絕密出口。當年,軍人們下班後,換上便服,經由這裡走向教堂,再由教堂裝作虔誠的教徒,三三兩兩地走出去,消失於人群之中。誰曾懷疑過他們呢?

我站在教堂的門前,回望「Бункер--42」,突發奇想:如果當年真的有了「美帝」的核襲擊,裡面的人可以安享3個月的無污染的太平歲月,而在這「地下堡壘」外面浴血奮戰的普通人和戰士們該怎麼辦呢?

偽裝成教堂的秘密通道出口。

聞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_WNmW4BMH2_cNUgxp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