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造成棗樹減產嚴重,抓住關鍵時期科學防治,才能保產保豐收

2019-07-26     果蔬小靈通

民間很早就流傳著「一日食仨棗,百歲不顯老」、「要使皮膚好,粥里加紅棗」之說,大棗對延綿益壽、維持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大棗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八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栗、桃、李、杏、棗)之一。大棗不單營養豐富,口感誘人,它的養生功效也很出色,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棗樹在種植過程中如果碰到溫暖多雨的季節就會出現很多的病蟲害,直接影響大棗的品質和產量,這是一直令種植戶十分頭疼的問題。比如在陰雨連綿的天氣中特別容易引發炭疽病,輕則造成大棗味道發苦,重則造成果實腐爛脫落。那麼到底什麼是棗炭疽病,應該怎麼應用科學的防治技巧才能保豐收呢?

今天我們就從棗炭疽病的症狀表現、發病規律、發病時間及防治措施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供大家參考借鑑。

一、 棗炭疽病的症狀表現

棗炭疽病侵染棗果後,最初變為淡黃色,進而出現水漬狀斑點,後期病斑逐漸擴大蔓延,形成不規則的黃褐色斑塊,中間產生圓形凹陷。多個病斑連成一片呈紅褐色,導致果實過早脫落,早落的果實棗核發黑。

空氣濕度大時,在病斑上產生黃褐色的小斑點,病果果肉變褐,味苦,受害嚴重的果實在曬乾後僅剩下果核和絲狀物連接果皮,失去商品價值和食用價值。

患病的果實含糖量降低、品質惡劣,多數不能脫落,非感病部分果實可正常著色,越接近成熟,發病越重。

發病初期果實一般不脫落,但在後期或病斑較多時常常造成腐爛而脫落,也有少數病果乾縮為僵果掛在樹上。發病嚴重時損失高達50%~80%。

二、 棗炭疽病的發病規律

(一) 病原

棗炭疽病的病原菌屬於真菌中半知菌亞門的刺盤膠孢炭疽菌,病原菌的菌絲體在果肉內生長旺盛,有分枝和隔膜,無色或淡褐色,直徑3~4μm(微米);分生孢子盤位於表皮下,大小為213~142μm×350μm,由疏絲狀菌絲細胞組成。

分生孢子梗著生在分生孢子盤的頂部,短棒形,無色,單胞,長15~30μm,寬3.5~4.8μm。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圓形或圓筒形,長13.5~17.7μm,寬4.3~6.7μm,中央有1個油球或兩端各1個油球。

(二) 發病原因

1. 發病與品種的關係

不同品種對棗炭疽病的抵抗力差異較大。駿棗、壺瓶棗、臨猗梨棗等品種,抗病力弱,發病較嚴重;相棗、婆婆棗、中陽木棗等品種,抗病力較強,發病較輕。

2. 發病與氣候的關係

發病早晚和輕重,取決於當地降雨時間的早晚和陰雨天氣持續時間的長短。雨季早、雨量多,或連續降雨,陰雨連綿,田間空氣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發病早而重。

3. 發病與營養的關係

在營養條件較好的棗園,並注意在開花期和果實期噴施N、P、K、B等多種營養元素,棗炭疽病發病率很低甚至不發生。反之,發病率高達25%左右。

4. 發病與管理的關係

該病還與棗園管理有關,管理精細的棗園,棗樹樹勢強,發病率低;管理粗放的棗園,樹勢弱,發病率高且重,重病年份甚至絕收。

三、 棗炭疽病的發生時間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棗樹上和地面病殘果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傳播,主要靠雨水把黏結在一起的分生孢子濺擊開後傳播到幼果、花及蕾上,經傷口或直接侵入,潛育期4~6天。該病在多雨年份、多雨季節擴展快,呈大雨大高峰、小雨小高峰的態勢,果面有水膜或露滴時萌發;乾旱年份或乾旱無雨季節發病輕、擴展慢。5月中旬至6月上旬開始發病,7月中旬至8月中旬爆為害嚴重時,病果率高達80%。

四、 棗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1. 選栽抗病品種

選種抗病品種是防治棗炭疽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因地制宜的選擇抗病力強的品種,減輕或避免炭疽病為害。

2. 合理選擇園址

棗園應選擇土層肥厚、疏鬆、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塊。避免在地勢低洼、土地瘠薄的地方建園。

3. 加強棗園管理

1) 清園。清掃棗園落地的棗吊、落葉;刮除樹幹、大枝及枝幹分杈處的老翹皮、病皮、蟲蛀皮等,刮皮的深度以皮層微露黃綠色為宜;秋末冬初進行土壤深翻。掩埋或於園外燒毀落地棗吊、葉片、雜草和刮掉的樹皮,以消滅和減少越冬病原,減少侵染來源。

2) 合理修剪。早春進行合理修剪,使樹體通風透光,摘除棗樹上殘留的棗吊、僵果、病蟲枝及枯枝,掩埋或燒毀。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果,防止擴大蔓延。

3) 合理密植。可密植,但不宜過密。過密影響通風透光,易發生病害。株行距以3mx4m或4mx5m為宜。鹽鹼地台田上栽種冬棗,可栽在台田兩側,台面超過20m的,可在兩側棗樹行間加植1~2行。

4) 加強肥水管理。為提高樹體營養水平,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性,應注重合理施肥灌水。棗果採收後或早春,株施人糞尿30kg或其他農家肥50~100kg,施後及時澆透水;花期、幼果期各追肥1次,以磷、鉀肥為主,並澆水。

5) 改進棗果的曬乾方法。棗果採收後,可採用烘乾房烘乾,先將棗放在55~70℃條件下,烘烤10小時,然後曬乾。

4. 化學防治

適時噴藥是防治棗炭疽病的重要措施。於發病期前的6月下旬先用一次殺菌劑消滅樹上病原,如50%多菌靈800倍液。

7月上旬噴50%退菌特500~8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等;結合防治棗鏽病,

7月下旬至8月中旬噴1~2次倍量式波爾多液兼防炭疽病,也可用80%代森錳鋅或甲基托布津等,波爾多液單噴,其餘殺菌劑可與殺蟲劑(如高效氯氰菊酯、甲維鹽等)混合噴治;

8月下旬至9月上旬噴施12%綠乳銅700~800倍液1~2次。

以上藥劑交替使用,一般9月中旬停止用藥。

棗炭疽病嚴重影響大棗的品質和產量,會直接影響棗樹的正常生長,所以在發病初期就要引起重視,及時進行防治。要選擇抗病品種,做好冬季清園、加強水肥管理,合理密植,科學修剪,並改進棗果的是曬乾方法。

在棗炭疽病發病前就可以根據病情的情況進行藥物的噴洒,噴洒的藥物一定要合理,用量過多會造成藥害,用量太少會達不到效果,在首次噴洒時可以適量的增加一點藥劑,不可只用一種藥物進行噴洒防治。在病害發生之後,結合棗樹的生育期及病害發生狀況,有針對性的用藥,不可只用一種藥物進行噴洒防治。應用科學的防治方法,做好防治工作,就能帶來高品質、高產量的大棗,帶來豐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Np1O2wB8g2yegNDiqhR.html